實現用電“自由”,長江新區這個園區一年發500萬度“綠電”

武漢發布 2024-04-25 16:01:06

“每周遇到車子快沒電,我就趕緊找個廠區大門附近的充電車位。”4月24日,在長江新區中國電建武漢鐵塔有限公司廠區工作的王璇告訴記者,這裏的“綠電”每度0.8元。

廠區內工作人員在綠電充電樁給車輛充電。記者詹松 攝

王璇口中的充電車位設有兩台充電樁,能爲4台車同時充電。與很多充電車位不同的是,這裏使用的是廠區光伏、風電産生的“綠電”,而且充電樁附近還配備儲能設施,在沒有光照時也能繼續供應一定量的電能。這就是我市首個園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

源網荷儲是以“電源、電網、負荷、儲能”爲整體規劃的新型電力運行模式。

廠區內會“追光”的光伏板支架系統。 記者詹松 攝

24日,長江日報記者在這個園區的生産車間、辦公樓、食堂頂部及展示區等處看到了架起的光伏板。武漢鐵塔公司項目相關負責人程澤告訴記者,這裏的部分光伏板能夠“追光”,可跟隨著太陽的移動而自動獲取更大的能量,最大的翻轉幅度達±60°。

廠區內的風能發電系統。 記者詹松 攝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固定光伏板的柔性支架只用兩側固定,中間還留有大約4米高的空間可以利用,“種菜、養魚不在話下,在氣溫高的沙漠地區,還能種草放牧”。

廠區內下方可以種菜的光伏板柔性支架。 記者詹松 攝

除了光伏,園區內還有與傳統“大風車”不一樣的風力發電系統。這些風力發電機位于廠區主辦公樓一側,“風葉”是垂直的,並且形成環狀。當天雖然風力不大,但發電機仍在轉動。“這叫垂直軸微型風機,不需要對著風口就能轉動,適合園區這種風力不大的區域使用。”程澤介紹,兩台風機每年就可以産生2萬度‘綠電’。”

廠區內配備的儲能系統。 記者詹松 攝

據測算,該廠區一年大約能産生500萬度電,生産、辦公以及充電樁等都使用“自産”的‘綠電’,富余的35%左右的電供給國網。

202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爲此,由中電建新能源集團投資,中電建武漢鐵塔有限公司和湖北省電力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承建了武漢鐵塔公司廠區內的一體化項目。

工作人員正在巡查智能微電網系統。 記者詹松 攝

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一季度,全省新能源發電負荷六次創新高,有五次新能源發電負荷占比超過了50%,其中最高的一次,新能源發電占全省當時用電負荷的70.53%。隨著新能源迅猛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有望成爲未來新時代能源發展的主流模式,特別是園區模式,在風光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更容易落地推廣。(長江日報記者龔萍)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