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在博物館展出,內部構造首次曝光

老梁聊兵器 2024-04-01 10:35:06

在我國軍事史上,有一艘潛艇的名字閃耀著獨特光輝,它就是被譽爲中國核潛艇事業裏程碑的“長征一號”401艇。

作爲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其意義非同凡響,不僅標志著我國步入世界核潛艇俱樂部,更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然而,由于其承載的國家核心戰略利益,長征一號長期以來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諸多性能數據和內部構造細節不爲外界所知曉。

長征一號的整體形態遵循了先進的水滴線型設計理念,艇身修長流暢,全長約爲90至100米,寬度達到10米,確保了良好的水下隱蔽性和高速航行能力。排水量方面,資料顯示其水下排水量約爲5000噸,水面排水量則在4000噸以上,這些數值雖然在不同資料中可能存在微小差異,但對于廣大軍迷而言,其體現的是一種強大的作戰能力和持久續航力。

在具體設計上,長征一號的指揮台圍殼同樣采用了水滴形剖面,巧妙地布置在艇體長度約三分之一處,依據流體力學原理,這樣的布局既能有效減小航行時的水阻力,又能最大限度提高舵效,從而增強潛艇的機動性和操縱性。此外,長征一號采用了圍殼舵與尾舵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圍殼舵設置在指揮塔圍殼前部,尾舵則是十字形布局,進一步保證了潛艇在複雜海況下的穩定控制。

從外部觀察,長征一號的推進裝置是一套單軸單槳系統,配備了一台大直徑的五葉螺旋槳,這種配置有利于提高推進效率並降低噪音。值得注意的是,該潛艇采用雙殼體結構,這是爲了增加潛艇的生存能力和安全性。潛艇外壁上的主排水孔設計爲長條縫隙式,這種設計在保持良好排水功能的同時,也有助于降低航行阻力和噪聲。

此外,細心的人們可以在潛艇的照片或視頻中發現救生口的存在,它們以紅白相間的醒目圖案標識,連接著一套完整的救生裝置體系,與常規潛艇的舷窗有所不同。而在艇首部位顯眼地突起的裝置,則是潛艇的重要偵察手段——聲呐基陣,其中包括可能用于主動搜索和追蹤敵艦的攻擊聲呐,用于排除水雷威脅的掃雷聲呐,以及保障潛艇間通訊的通信聲呐。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的青島海軍博物館有幸展出了長征一號核潛艇,使民衆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一國之重器。參觀者能從外部觀察到潛艇的各項細節,同時也可部分進入潛艇內部,一覽其獨特的空間布局和艙室結構。

長征一號的內部被劃分爲七個主要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魚雷艙,這裏裝備了6具魚雷發射管,經過計算可知,全艇總共可搭載24枚魚雷,其中6枚預置于發射管中,其余18枚存放在備用魚雷架上。緊接著是指揮艙,這是一個多層結構的設計,利用耐壓殼體較大的直徑優勢,將其分隔成多個功能區域。在這個區域內,最爲引人注目的要數那個面積達20平方米的會議室,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空間並不算大,但在狹小緊湊的潛艇內部,卻堪稱奢侈。這一會議室兼具多重功能,既是艇員們開會討論戰術策略的地方,也可充當臨時餐廳,甚至在必要時化身爲手術室。

指揮艙之後是前輔機艙,這裏集中了大量與潛艇上浮、下潛動作密切相關的輔助設備,還包括了潛艇不可或缺的廚房設施。再深入便是反應堆艙,即便在對外展示時,此區域仍有部分並未全面開放。但從現有的畫面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其中設置了屏蔽通道,通道兩側由鉛等高效反輻射材料構建而成的屏障,有效防止了核輻射泄漏。

緊隨反應堆艙之後是後輔機艙,這裏集中了維護和監控反應堆運行的一系列重要輔助機械。然後是主機艙,即蒸汽輪機艙,這裏是將核能轉化爲機械能的動力中心。最後是尾艙,潛艇的舵機系統便安置在此,它負責調控潛艇在水下的方向與深度。

綜上,我們對長征一號核潛艇的認識得以深化,盡管某些關鍵技術和敏感區域仍然嚴格保密,但通過公開的信息和實物展示,我們得以窺見這款象征我國自主核潛艇技術研發實力的標志性潛艇的真實面貌。每一處設計細節無不凝聚著科研人員的心血智慧,每一次下潛升浮都承載著保衛祖國海洋權益的重任。

1 阅读:1678
评论列表
  • 2024-04-01 16:56

    小編拿美國導彈艙來湊什麽數?

    用戶14xxx62 回覆:
    所有這種自媒體都這樣,這所好的了,有些說的是殲十可從頭到尾全是F16,小編也算有良心了

老梁聊兵器

簡介:一名80後軍事愛好者,每天分享軍事科普,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