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建設一流研究型大學——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

經濟日報 2024-04-08 07:10:42

2014年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教育部批准正式設立。經過10年發展,該校已成爲一所擁有1萬余名在校師生的現代化大學,連續4年位居中外合作大學排行榜第一。近日,記者專訪該校創校校長徐揚生,他以創建一所立足灣區、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學爲己任,傳承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華傳統和社會擔當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

記者: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從一片荒地上開建,10年間,學校辦校成果有哪些?有什麽可供借鑒的辦學經驗?

徐揚生:從創校之初,我們便確立了創建“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目前大學學科建設逐步完善,現有6個學院及一個研究生院,共28個本科專業、46個研究生(碩士、博士)項目,已向社會輸送超過8000名本碩博畢業生。

在我看來,大學的立校之本有兩點:一是融彙,二是創新。學校實行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和教授除了在學院進行學術交流,同時會隸屬于一所書院,不同文化和專業的師生交流互動,有助于培育寬容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和領導能力。

當前,新質生産力發展對新時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很多人感受到被技術取代的壓力。在這種背景下,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學校聘請了來自各地的藝術家,讓學生在多元複合的文化藝術氛圍裏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性。

記者:學校如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如何根據全球發展趨勢和國家、地區發展與應用需求進行科研和研究院布局?

徐揚生:學校注重國際交流和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建立國際聯合創新平台,爲師生提供到國外知名高校學習、交流和發展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化水平。截至目前,學校已與140多所境外名校開展實質性交流合作,各類國際合作項目超過240個。

除了培養人才、專注研究,高校還要促進産教融合、産學研一體化,讓人才走出“象牙塔”,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我們一直堅持大力建設緊密契合區域産業及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學科群,依托世界頂尖科學家團隊,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記者:在深港融合方面學校有哪些優勢?學校是如何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求培養人才的?

徐揚生:深港融合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基因,賦予了學校多方面的獨特優勢。學校采用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標准,對符合標准的畢業生發放港中大的學位證書。推出多個合作課程,如“2+2”雙主修課程,此跨學科課程讓學生在香港和深圳兩地體驗生活、拓寬視野。

學校還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及國家發展需求,以前瞻性的學科布局爲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立足緊缺人才領域,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2023屆本科畢業生中,就業者超過一半留在深圳。隨著香港IANG(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工作簽證的適用範圍擴展至港校大灣區分校,去年已有學生獲簽注赴港就業。今年學校首次招收港澳台學生,粵港澳在教育領域的合作交流將更加頻密。 (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