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時代,出身社會底層的高歡是如何從逆襲走上權力巅峰的?

國家人文曆史 2024-04-28 14:42:48

北齊是中國南北朝後期的一個短命王朝,雖然只存在了28年,卻深刻影響了隋唐時代的制度發展和曆史進程。與此同時,北齊也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文明的集大成者。曆史學家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提出,隋唐的制度淵源主要是魏(北魏)齊,梁陳次之,北周最爲微弱,這就是隋唐制度“三源說”。毫無疑問,在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北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關鍵性曆史作用。

《北齊校書圖》是北齊楊子華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原本已佚,現存宋摹本。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那麽,北齊王朝究竟是如何興起的呢?這一切都要從北齊的奠基人高歡說起。

家世疑雲:出身渤海高氏?

高歡,又名賀六渾(鮮卑語),史書一致記載他出身于北魏漢族高門渤海高氏。渤海高氏興起于西晉末年,並在十六國北朝時代走向發展壯大。所以,渤海高氏並不算漢魏高門舊族,而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新興的北方士族。大約在北魏末年,渤海高氏把世系攀附到了漢代的陳留高氏,到了中唐以後,高氏族人進一步將高氏世系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齊國,進一步鞏固了渤海高氏的門第地位。

高歡的影視形象。來源/紀錄片《中華戰爭通史》截圖

那麽,高歡家族是否出自渤海高氏這一名門望族呢?

根據陳寅恪的觀點,高歡家族確系渤海高氏,但因爲從祖父高谧開始就被遷徙到了懷朔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深染胡俗”,故而是鮮卑化的漢人。陳寅恪此說等于是默認了正史中的記述。

不過,曆史研究者很快就發現,高歡家族恐怕並非出自渤海高氏,而是僞冒和攀附。旁證有很多,比如高歡家族長期定居于河州(治今甘肅臨夏),與渤海蓚縣(今河北省景縣)相去甚遠。再比如高歡家族多爲邊鎮武官,且深染胡俗,門風與渤海高氏迥然相異。還有,高歡的先輩和同輩的名字都很粗鄙,具有鮮明的胡語風格,且多以動物名字命名,身後墓志存在修飾和雅化的痕迹。

因此,在近幾十年來的研究中,學者們大都傾向于認爲高歡家族並非出自渤海高氏,而是在高歡發迹後人爲篡入的。

北魏官爵印章。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當然,在中古門閥社會,這種攀附和僞冒高門大族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楊堅家族就冒認是弘農楊氏,李淵家族也冒認是隴西李氏,其他如太原王氏、清河張氏、汝南袁氏等都存在類似的問題。士族譜系連綿不絕的表象背後,普遍存在攀附、僞冒、嫁接等種種暗流,這也表明士族門閥群體內部始終存在著階層的流動。

這也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高歡家族不是出身渤海高氏,那麽他的族屬又是什麽呢?有學者認爲其家族是胡人,也有學者認爲是漢人,還有學者認爲是出自高麗高氏,莫衷一是。但不管真相如何,有一點共識是明確的,即高歡出身社會底層。

在重視出身的中古門閥時代,出身社會底層的高歡想要出人頭地,是極爲困難的。那麽,高歡是如何走上人生快車道、實現人生逆襲的呢?

“此真吾夫也”:窮小子與“白富美”的浪漫邂逅

史書記載,高歡的祖父高谧因爲犯事,被流放到了六鎮之一的懷朔鎮,從此便世代定居在了懷朔鎮。所謂六鎮,就是位于北魏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的六個軍事重鎮,位于今天的內蒙古和河北省。

北魏以平城爲都城時開鑿的雲岡石窟第16-20窟全景舊貌。來源/《雲岡石窟》第11卷

六鎮對于北魏有著雙重軍事意義。一方面,北魏每次出兵北伐柔然都要在六鎮集結,再從六鎮分道出擊漠北,六鎮起到了軍事集結和中轉的作用;另一方面,六鎮又承擔著戍衛北部防線和國都平城的重任,起到了軍事防禦的功能,相當于北魏王朝的一道“長城”。因此,在六鎮駐守的都是鮮卑舊貴族和軍人。

《北史》記載:

“神武(高歡)既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

高歡從小便生活在這片以鮮卑文化爲主流的軍事重鎮,喜好舞刀弄槍,還結交了些“豪俠”朋友,混上了“社會大學”。《北史》記載:

“(高歡)長而深沈有大度,輕財重士,爲豪俠所宗。”

與此同時,高歡還是不世出的美男子,史稱他“目有精光,長頭高權,齒白如玉,少有人傑表”。可見,青年時代的高歡可謂器宇軒昂、一表人才。事實上,高氏一族出了很多美男子,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蘭陵王高長恭(高歡之孫)了。

《曹望禧等造像殘座軸》,北魏正光六年(525)刻。來源/故宮博物院

祖父犯法、父親高樹生“不事家業”,導致高歡的家境並不好,出生不久就被父親送到了已經出嫁的姐姐家中寄養。在這樣的背景下,從軍可能是高歡當時最好的出路。

高歡年輕時有個好兄弟叫韓軌,二人自幼交好,高歡傾心于韓軌的妹妹韓智輝,于是就向韓家求婚,結果遭到韓軌母親的強烈反對。高歡求婚被拒,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出身太低微,這也讓年輕的高歡意識到他必須做出一番事業,出人頭地。

從軍後不久,高歡也終于迎來了命運的重大轉折點,他結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他未來的妻子婁昭君,她將徹底改變高歡的一生。

話說這一天,高歡正在城樓上值班,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正好從城下而過,她擡眼一看,就看到了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高歡,刹那間,她就被眼前這個男人迷住了。

婁昭君的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陸貞傳奇》截圖

然後,她便說了一句話:“此真吾夫也。”

這樣一個一見鍾情的故事,後來被改編成了戲曲,直到今天依然在傳唱,戲曲名就叫《婁昭君》。

婁昭君的出身非同一般。婁氏本姓匹婁氏,乃吐谷渾所屬部落,後內附北魏改姓婁氏。婁氏一族世代居住在代北,婁昭君的祖父婁提因功受封真定侯,在當地非常有名望,父親婁內幹“有武力,未仕而卒”。婁家資産豐厚,史稱婁家“家僮千數,牛馬以谷量”。可以說,婁氏一族是不折不扣的代北豪門,而婁昭君則是典型的“白富美”。

按理說,以高歡貧賤的出身,是沒有資格和條件迎娶婁昭君的。當時,婁氏家族與多個當地豪族聯姻,婁內幹的大女兒嫁給了段榮,二女兒嫁給了窦泰,這都是北境的豪族家庭。作爲三女兒是婁昭君可謂婁家的掌上明珠,不管怎麽想,婁家也不可能主動把女兒許配給一窮二白的高歡。

陶彩繪男俑,北魏。來源/故宮博物院

然而,婁昭君並非尋常女子,她一眼相中了當時只是守城士兵的高歡,並私下委托婢女向高歡傳遞愛意。婁昭君不僅主動向高歡以身相許,甚至還偷偷資助他家財,讓高歡以此作爲聘禮來迎娶自己。婁昭君的父母也非常無奈,畢竟還沒成婚,就倒貼進去大把錢財,最終也只能應允了這樁婚事。高歡和婁昭君的成婚其實也反映了當時北方胡族女子自主選擇婚嫁對象的婚姻觀念,是北朝社會開放性的一種體現。

“澄清天下之志”:有妻如此,夫複何求?

高歡迎娶婁昭君後,也得到了一筆不菲的嫁妝,其中就有一匹馬,高歡就此收獲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匹馬。有了馬的高歡也不再是一名守城士兵,而被提拔爲了隊長。當時一個叫段長的懷朔鎮將非常看好高歡,說:“君有康濟才,終不徒然。”意思是,高歡有濟世安邦之才,是絕對不會虛度此生的。

不久之後,高歡從隊長轉爲函使(類似于郵遞員),往返穿梭于懷朔鎮和京城洛陽之間,史稱“爲函使六年”。在此期間,高歡經常前往帝都洛陽,他目睹了帝都的繁華,但同時也目睹了北魏朝政的腐朽。

北魏時期的中國北方。來源/紀錄片《雲岡》截圖

一次,高歡在洛陽親眼目睹了皇家衛隊在城內縱火行凶,這也讓他更加預感到北魏王朝行將就木。于是,高歡返回懷朔鎮後,就有了“澄清天下之志”,並且“傾産以結客”。不久,高歡身邊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圈子,這個小圈子的許多人物都成了日後高歡集團的核心人物,高歡也是依靠他們,一步步成爲北魏和東魏王朝的掌舵人。

高歡在外面廣泛結交朋友,自然少不了錢財打點,而給予高歡精神和物質雙重支持的正是他的妻子婁昭君。婁昭君非常支持丈夫高歡的事業,並且傾盡錢財讓高歡在外結交朋友,高歡也經常和婁昭君謀議大事。婁昭君本是富家女出身,但自從嫁給高歡之後,就開始勤儉起來,她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爲了支持高歡的事業。

在高歡擔任函使的六年時間(519—524年)裏,婁昭君爲高歡生下了一男一女一對孩兒。值得一提的是,婁昭君一生爲高歡生下了六男二女,其中四個孩子都做了皇帝,兩個女兒都做了皇後,在中國古代後宮史上實屬罕見。

有妻如此,夫複何求?沒有婁昭君在背後的無私付出,就沒有高歡日後的飛黃騰達。

效力爾朱:高歡的發迹之路

524年春,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率先起義,六鎮起義自此爆發。次年,柔玄鎮人杜洛周在上谷起兵反叛。

六鎮起義爆發後,高歡不可避免地被裹挾進了這場動亂之中,隨後便投入杜洛周帳下。不過,由于高歡厭惡杜洛周的所作所爲,很快便與杜洛周分道揚镳,輾轉投奔了爾朱榮。

爾朱榮是北魏末年的傳奇人物。他的曆代先人都是北秀容的領民酋長[北魏時期授予爾朱家族的世襲職位,該職位賦予了爾朱家族在北秀容地區(今山西省朔州市)的領導權和地方治理權],父親爾朱新興曾受封平北將軍,一度受到朝廷賞識。爾朱新興去世後,爾朱榮繼任酋長之位。

爾朱榮壁畫像。來源/紀錄片《地理·中國》截圖

而在六鎮起義的烽煙中,爾朱榮憑借其組建的強勁隊伍多次擊潰起義軍、平定叛亂,受到北魏朝廷的格外獎賞,一路上升到假撫軍將軍,官職成爲都督恒朔討虜諸軍,爵位升爲博陵郡公。許多豪傑慕名而來,爾朱榮的勢力迅速壯大。高歡的好友劉貴出身北秀容,他正是在此期間投奔了爾朱榮。高歡能夠結識爾朱榮,也是得益于劉貴的舉薦。

古人相信面相,劉貴就在爾朱榮面前極力誇說高歡相貌非凡,定成大器。然而真正見面時,看到高歡一副憔悴模樣,爾朱榮頓時有些失望,覺得劉貴言過其實。但劉貴沒有就此放棄,之後,他又讓高歡沐浴、換上整潔的新衣,一番打理後再次向爾朱榮舉薦。

這一次,爾朱榮把高歡帶到了馬廄,對著一匹高頭大馬說道:“這是一匹惡馬,你小子能給它剪毛嗎?”爾朱榮明顯是在考驗高歡,高歡深知其意,二話不說,便上前爲馬剪毛,而且是徒手,連保護措施都不要。高歡三下五除二,就把馬身上的鬃毛修剪得既整齊又漂亮,而這匹爾朱榮口中的“惡馬”,卻自始至終沒有動彈,對高歡服服帖帖,任由其修剪。完事之後,高歡說道:“禦惡人亦如此馬矣。”爾朱榮大驚,當即就把高歡請到室內,屏退左右,請高歡談談對時局的看法。兩人相談甚歡,一直聊至深夜。

自此以後,爾朱榮便對高歡刮目相看,而且把他引爲親信,經常和他探討軍國大事。就這樣,高歡從一個小喽啰,一躍成爲爾朱榮面前的“紅人”。之後,高歡跟隨爾朱榮“徙據並州”,並被爾朱榮授予親信都督的職位。

石造像碑,北魏正光三年(522)。來源/故宮博物院

當時葛榮在河北、山東地區攻城略地,勢不可擋,並自稱天子,建立政權,國號爲齊;而在北魏帝都洛陽,當權的胡太後正與兒子孝明帝元诩勢如水火,當時的北魏王朝可謂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基于這樣的形勢,高歡向爾朱榮提出了“清君側”的建議。

公元528年,胡太後毒殺孝明帝元诩,北魏國政陷入混亂之中。孝明帝元诩還在世時,就曾秘密讓爾朱榮帶兵進京,現在元诩死于非命,這更給爾朱榮出兵洛陽提供了借口。

兵入洛陽後,爾朱榮將胡太後和幼帝元钊在河陰(今河南孟津)處決,抛入黃河,還殺戮公卿百官兩千余人,由此掌控了北魏國政,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隨後,爾朱榮另立元子攸爲帝,讓心腹元天穆主持洛陽政務,自己則返回了並州,監視並遙控洛陽朝政。

神武臨朝:高歡的權力之路

爾朱榮對高歡的能力非常賞識,但同時也對高歡充滿忌憚。有一次,爾朱榮突然問身邊的人:“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誰能主持軍政呢?”旁人不假思索地說:“還能有誰,當然是您的堂侄爾朱兆啊!”但爾朱榮卻擺擺手,給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震驚的答案:“非也!爾朱兆,不過是個尋常將領。如果真有我死的那一天,能取代我的人,唯有賀六渾(高歡)!”

事實上,爾朱榮也提醒過爾朱兆,要提防高歡這個人。然而,爾朱兆自始至終都沒把高歡放在心上。

之後,高歡被任命爲晉州(今山西臨汾)刺史。此時的他已經感受到了來自爾朱氏集團的猜忌,于是決定積蓄實力,伺機而動。在晉州任上,高歡大肆聚斂錢財,同時讓心腹劉貴重金賄賂爾朱榮麾下重要人物,了解爾朱榮的動向,爲之後反攻爾朱氏集團做准備。

北魏孔惠超石造像。來源/開封市博物館

公元530年,北魏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達到了白熱化階段。在這一年,權傾朝野的爾朱榮被孝莊帝元子攸刺殺。然而,這場權力的博弈並未因此而結束,反而引發了更爲激烈的連鎖反應。高歡與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因權力鬥爭反目成仇,並在信都起兵與爾朱兆對峙。而孝莊帝元子攸在刺殺爾朱榮後,隨即就被爾朱兆生擒,並俘虜至晉陽,最終在晉陽佛寺中被殺害。在這一動蕩時期,爾朱氏先後擁立了元晔、元恭爲帝,在信都起兵的高歡也在倉促間擁立了元朗。短短幾個月時間裏,北魏竟接連出現了三個傀儡皇帝。

北魏彩繪騎馬武士俑。來源/陝西曆史博物館

最終,這場博弈以爾朱兆兵敗,自缢而亡收場。在徹底擊敗爾朱氏集團後,高歡又在洛陽擁立元修爲帝,這就是北魏孝武帝。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元修是孝文帝的孫子,可謂名正言順,高歡此舉,無疑是爲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孝武帝即位後,加封高歡爲大丞相、太師。隨後,高歡讓自己的心腹留在洛陽主持政局,自己則回到邺城,之後又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遙控洛陽朝政。自此,高歡真正成爲北魏國政的掌舵人,他也是北魏王朝的最後一位權臣。

常平五铢,北齊。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公元534年,北魏正式分裂,高歡與宇文泰東西割據對立。高歡挾魏帝元善見遷都邺城,史稱東魏。高歡死後,次子高洋在公元550年篡位稱帝,史稱北齊。高歡也被追谥爲獻武帝,廟號太祖,後改爲神武帝,廟號高祖。

參考文獻:

《魏書》《北史》《北齊書》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

仇鹿鳴:《“攀附先世”與“僞冒士籍”——以渤海高氏爲中心的研究》,《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鄒芳望:《“層累造成” 的高歡家族世系——以高氏家族墓志所見“飾官”與“改名”爲中心》,《敦煌學輯刊》,2023年第2期。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趙芳:《婁太後與東魏北齊政治》,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本文系“國家人文曆史”獨家稿件,作者:劉凱)

2 阅读:1263
评论列表
  • 2024-05-29 07:17

    南北朝時期,哪裏來的高麗 。

    老強 回覆:
    高句麗之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