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建成、李世民都喪命于玄武門,李淵會立皇太孫嗎?將來會爆發“唐版靖難之役”嗎

尋根拜祖 2024-03-01 09:47:02

假如“玄武門之變”演化爲兩敗俱傷,李淵會不會立李建成的兒子爲皇太孫呢?假如答案是肯定的,又會不會造成叔叔跟侄子搶奪皇位,讓“靖難之役”提前上演呢?

第一個問題相對複雜一點,但可能性不大,第二個問題但很清晰,那就是不可能形成“唐版靖難之役”。

假如李建成和李世民雙雙遇難,李淵是立子還是立孫?至少涉及四個問題需要考量。

第一個問題:唯一的嫡子李元吉是否活著?

李淵有四個嫡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其中《萱堂英雄傳》中的“第一好漢”原型李玄霸早夭。

假如李元吉幸免于“玄武門之變”,而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挂了,結果會怎樣呢?答案沒有任何懸念,太子之位非李元吉莫屬。

非李元吉莫屬?喝多了吧?他可是造成太子與秦王之爭的罪魁禍首哎,李淵不殺了他就算便宜他了,怎麽能立他爲太子?

持這種觀點的人明顯是被史書帶偏了視線,換句話說,假如李世民不是皇帝,你認爲他的形象還會那麽高大上嗎?

事實上,在兄弟相爭中,李淵的態度很明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能動搖,但也要盡量保全李世民的地位,至少不能害了他的性命。

而李元吉就是李建成的堅定支持者,史書說李元吉企圖利用鹬蚌相爭,實現個人的野心,這明顯是栽贓陷害。否則的話他就應該保持中立,或者先幫李世民鬥倒實力更強大的太子,而不是幫助太子。

所以,李元吉占據了道義和法律的雙重優勢地位,只要他還活著,太子之位一定是他的,沒任何懸念。以下三個問題討論的前提是李元吉也挂了,即李淵的嫡子們都死光了的情況。

第二個問題:李淵對太子舊黨的態度如何?

皇帝立繼承人,從來不是對繼承人個人因素的單方面考量,而是對集團勢力的綜合評估。

這裏涉及兩個因素,其一,繼承人必須獲得相對多數的擁戴,以利于未來接班時能握得住皇權。其二,繼承人的背後勢力又不能過于強大,以防止危害到現任皇帝的權力基礎。

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爭鬥中,李世民的基本盤是關東豪族勢力,李建成的基本盤是關隴集團和河北士族集團。

不過這兩大陣營的忠誠度其實是不一樣,李世民的關東集團全是鐵杆,因爲他們一直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唯有依靠李世民才能實現他們的集體翻身。

李建成的關隴集團忠誠度其實還不如河北集團,他們支持李建成一是出于繼承法的規則,二是出于對皇帝的支持。同時,他們本來就是大唐帝國的權力核心階層,不需要對李建成感恩戴德。

這就是李建成鬥不過李世民的原因之一,他的團隊缺少死黨。

假如李淵考慮立皇太孫,那就得考慮李建成的舊黨對皇太孫的態度。

李建成死了,太子舊黨會把對李建成的忠誠移植到他的兒子們身上嗎?我覺得河北集團也許會,關隴集團大多會隨著李淵的態度而改變。

不過,我倒不認爲是皇太孫的劣勢,因爲這符合李淵的利益訴求,他可以打造一個相對強大,但又在自己控制之下的皇太孫勢力。

那麽,這是皇太孫的優勢嗎?也不是,李淵既然可以爲皇太孫量身定做,爲什麽不可以爲皇太子量身定做?單單一個河北集團太孱弱,不足以左右李淵的決策。

所以,考慮太子舊黨的因素,我認爲對皇太孫略有利,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個問題:李建成的子嗣關系能否擺得平?

按史書記載,李建成迎娶太子妃鄭觀音比李世民成婚還晚了一年,那年他已經25周歲了。

按照古人的婚齡,作爲嫡長子,李建成不可能那麽晚才成婚,因此鄭觀音應該是他的續房。立皇太孫一定首先考慮立嫡,麻煩來了,李建成的六個兒子到底誰是嫡子誰是庶子呢?

不知道,史書沒記載,李建成和鄭觀音的出土墓志銘也沒記載。

按常理來說,李建成的長子應該是庶子,假如鄭觀音有子,到“玄武門之變”爆發的那一年,不會超過11周歲。

如果李淵要立皇太孫,只能在年長的庶長孫,和年幼的嫡孫之間衡量,他該如何抉擇呢?

有人說“嫡”是指“嫡長房”,而不是“嫡長孫”,李淵的嫡長房就是指李建成這一房,不會考慮李建成的兒子們的嫡庶差別,所以庶長子順位更高。

也有人說“嫡”就是指嫡孫,從來就沒有“嫡長房”的概念,唐朝在繼承制度上有明確規定:“ 如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

看清沒,繼承的順序從高到低是:嫡長子、嫡長孫、嫡長子同母弟、庶子、嫡孫同母弟、庶孫。

如果真是這樣就沒什麽好爭議的了,連李元吉的繼承順位都比不上鄭觀音的兒子。可問題是,這個規定出自于貞觀年間的《唐律疏議》,李淵在位時沒有那條法律。

這就亂套了,李淵還不得被搞成漿糊腦袋?既然如此,李淵爲何非要掙紮于哪個孫子?他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以及皇子皇孫們背後的支持力量做決定即可。

從有限的史料來看,李建成的庶子之母可能出身並不高,而鄭觀音雖然是豪族,但出身于荥陽,不是關隴豪族。從這一點來看,李淵選擇皇孫的可能性不高。

第四個問題:李淵的個人偏好與繼承法如何平衡?

我個人認爲,李淵選擇皇子的可能性要遠大于皇孫。

首先,最初的繼承法則是父子相傳,根本就沒有皇孫的份。後來爲何有皇孫繼承的先例了呢?理由很簡單,現實情況太複雜,皇孫比皇子更符合現實需求。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朱標死後,朱元璋爲何選擇皇孫朱允炆,而不選擇皇子朱棣呢?原因就是朱棣前面還有朱棡、朱樉,而這哥倆實在不成器,又沒辦法跨過他倆,只能都不選,便宜了朱允炆。

這叫現實需求對法律的完善和修訂。

那麽,李淵會有這種困擾嗎?基本沒有。

對李淵來說,兒子們的年齡偏小,玄武門之變那年,最大的兒子才8周歲。不過這個問題不致命,因爲李淵的健康狀況非常好,他退位兩年後還生了幼子李元嬰,去世時最大的兒子已經17周歲。

事實上,李淵對兒子們,以及他們的母親是有偏愛的。按照史書記載,尹德妃和張婕妤最受寵,他們倆的兒子李元亨、李元方時年7周歲,應該是考慮的人選之二。

不過我倒覺得李淵一定會選同爲7周歲的李元嘉,因爲他的母親宇文氏其實更受寵、更有勢力。

宇文氏是個很特別的女人,她嫁給李淵時已經28歲了,應該是二婚。她給李淵生了兩個兒子,是李淵嫔妃中唯一一個生了兩個兒子的女人。

由于窦皇後在大唐建立前就已經去世,李淵曾經想立宇文氏爲皇後,但被拒絕了。

這個細節告訴我們,宇文氏很有智慧,假如她被立爲皇後,李元嘉就是嫡子。嫡子固然尊貴,但同時也必然會遭遇明槍暗箭。在李建成和李世民鬥得狼煙四起的時候,這不是將自己的兒子往火坑裏推嗎?

難怪她如此“高齡”還能得寵,對女人來說,美貌從來就不是殺手锏。按照史書記載,李元嘉因爲母親的緣故,所受到的寵愛無人能及:“元嘉以母寵故,特爲帝愛,後出諸子無及者。”

當初宇文氏不肯受封皇後,是因爲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但這些障礙被掃除之後,她有什麽理由拒絕呢?更何況她還有一個好哥哥宇文士及。

當初宇文氏能嫁給李淵,就是因爲宇文士及跟李淵是好友,早在大業九年,宇文士及就曾經勸李淵起兵,可見二人私交很深。

“江都之變”後,宇文化及兄弟裹挾著蕭皇後北上,被窦建德大敗,宇文士及帶著妹妹西奔長安投了李淵。因爲這個舉動,宇文士及很受信任,被提拔爲宰相。

母親得寵,舅舅是宰相,宇文家族根基深厚,李元嘉所獲得優勢遠不是李元亨、李元方所能比的。所以,我個人認爲,假如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全都玩完,李淵大概率會選擇李元嘉爲太子。

最後一個問題,假如李淵腦子糊塗,選擇了李建成的兒子爲繼承人,將來會不會爆發“唐版靖難之役”呢?

肯定不會,理由有二。

其一,李建成的兒子與李淵的兒子年齡相仿,甚至他的長子比李淵的兒子們大三四歲,從他們的治理來看,不具備實力。

朱棣能發動“靖難之役”,首先得益于他常年統兵征戰,有自己的鐵杆支持者,他的軍功、年齡、擁護勢力足以對抗朱允炆。而李淵的兒子們顯然受制于年齡,根本不可能有那個經曆。

其二,大唐的軍權更分散,沒有那個藩王具備超強的軍事實力。

朱元璋分封諸子掌控兵權,尤其是九大塞王兵力獨樹一幟,朱棣更是王中王。唐朝不是這個情況,那時候天下已經統一,大軍區總管制度已經開始撤銷,取而代之的是州都督、長史。

都督、長史雖然有兵權,但大唐的州多如驢毛,跟今天的地級市差不多,各地方的兵力有限。

後來,諸王遙領都督,其實就是挂個名,沒實權。就算有實權,他們身邊還有朝廷派駐的長史,想學朱棣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果李淵立皇太孫,肯定不會爆發“唐版靖難之役”。當然,李淵也不大可能立皇太孫,有李元嘉這麽個好兒子呢。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