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台、撫台、藩台、臬台、道台、學台、府台是指哪些官職?

小島知風 2024-05-08 10:30:40

常看清朝題材電視劇的人應該都知道,在劇中經常會出現對清朝官員的一些尊稱,像制台、撫台、藩台、臬台、道台、學台、府台這些稱呼,那麽如果對清朝官制不了解的人會納悶這些官職具體指哪些官名,下面就來說說這個事情。

制台指得是總督

清朝的制台尊稱其實指得就是最頂級的地方官總督一職,在《大清會典》中明確記載總督的職能爲:總治軍民,統轄文武。所以在官場上下屬都會尊稱總督爲制台。

總督之職始設于明朝,當初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蒙古瓦剌部,結果由于朱祁鎮昏庸導致了大明全軍覆沒,他自己本人也被瓦剌部俘虜,瓦剌部圍攻京城,不得已之下朱祁鎮生母孫太後改立朱祁鎮異母弟成爲朱祁钰爲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後立刻任命兵部尚書于謙爲京師總督,全權負責低于瓦剌部,由此總督一職正式出現在曆史舞台上。

不過在明朝時期,總督並不是常設官職,通常只會在某地區爆發戰爭時,朝廷才會委派總督過去協調多個省份的軍政事務。戰事結束後,總督會立即卸下職務回京複命,只不過到了明朝中後期,由于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再加之女真政權在關外的威脅,因此明朝中後期總督基本成爲常設官職。

清朝統一全國之後,基本承襲了明朝的官制,再加之清朝比較重視軍事,因此總督一職就成了常設官職。

總督之職自明朝設立起就是側重于管理軍事的官職,但是這個官職不管在明朝還是在清朝都屬于是文官,屬于地方文官之首,在明朝素有“文帥第一重任”之稱,其實說白了就是統治階層不信任武將,總督一職就屬于是用文臣節制武將的手段,所以清朝的總督有權節制多個省份軍政事務,但側重于管理軍務,不能過分幹預省內政務。

在清朝總督是正二品官階,但是由于總督有權節制各省綠營的最高軍事長官提督和八旗駐防將軍,而提督和八旗駐防將軍都屬于是從一品官階(注:八旗駐防將軍在清初時期爲正一品官階,清朝乾隆時期改爲從一品),所以爲了總督能節制提督和將軍,清朝的總督通常都會在朝廷兼職,比如兼六部尚書或者督察院左右督禦史之職,這樣兼職後總督的官級就被提升爲從一品了。

清朝的總督管轄區域也不是完全成定制,通常時候都是根據情況劃分管轄區域,比如雍正時期,雍正需要有人幫他在中原地區推行新政,于是他特意合並河南和山東地區,任命寵信的大臣田文鏡爲魯豫總督,幫他在中原地區推行新政。

所以清朝總督之職的管轄範圍完全看當時情況而定,其實清朝設立總督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加強各省之間的聯系,由總督來負責協調各省之間的事務,避免遇到跨省問題時互相推诿。

清朝還設有專職總督,比如負責水利的河道總督和負責漕運的漕運總督,這些專職總督的官階待遇與地方總督都是相同的,只是負責事務比較專業的事務。

撫台指的是巡撫

清朝的撫台尊稱其實指的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長官巡撫,在《大清會典》記載巡撫的職能爲:宣布德意,撫安齊民。所以巡撫被尊稱爲撫台。

同樣巡撫也是清朝承襲于明朝的官制稱謂,明朝時期省級行政單位是沒有一個總負責的官員,屬于是行政、司法、軍事三權分立,布政使司掌管一省行政,按察使司掌管一省司法,都指揮使司(清朝時期改爲提督軍務)掌管一省軍務,當時稱之爲三司衙門。

由于三司衙門互相獨立互不統屬,因此一省事務很難協調統一起來,所以在明朝中期之後,朝廷會不定期派遣京官到地方上巡視各省,這官職就叫巡撫,其意就是巡視安撫地方。

這些京官就屬于是欽差大臣一般,到了地方各省後權力極大,三司衙門都要受到其監督節制,但是在巡視結束後,巡撫這個官職就不存在了,所以在這時期巡撫和總督相似,都屬于類似欽差大臣一般的臨時性官職。

到了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時期後,朱厚熜發現委派巡撫管理地方事務很方便,于是就把巡撫定爲常設官職,從此巡撫就成了明朝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

清朝統一中國後延續了明朝的官制,仍保留巡撫爲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官階爲從二品,但由于清朝時期布政使也是從二品官階,而布政使屬于是巡撫的屬官,因此通常清朝都會給巡撫加銜,讓巡撫兼六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左右副都禦史之職,這樣兼職之後巡撫的官階就成了正二品。

在清朝時期巡撫權力很大,巡撫麾下有一定數量的軍隊,而且一旦戰事爆發之後,巡撫的權力會臨時大增,可以有權調動省內從一品的八旗駐防將軍和提督。不過雖然巡撫有軍權,但相比于總督,巡撫更側重于監管政務。

有意思的是清朝從來不會明確總督和巡撫的職能範圍,二者並沒有從屬關系,都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清朝統治階層的目的就是希望讓總督和巡撫互不統屬互相監督,以免造成地方割據問題。

藩台指的是布政使

清朝的藩台是布政使的尊稱,上面提到過明朝初期一省設三司衙門,以布政使負責主管政務,雖然明朝的三司衙門互不統屬,但是明朝官場有規定各省官員上奏折時要以布政使爲首,這就意味著布政使在明朝時期實際上屬于是一省的第一把手。而一省的最高統治者在古代有藩鎮的意思,所以布政使在明朝時期就被尊稱爲藩台,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在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聖旨中曾稱:“外官官制,向以布政使領之,但督撫總制百官,布、按二司皆其屬吏,應首列督撫,次列布按。”

乾隆這意思就是稱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屬于是總督和巡撫的屬官,明確一省的官員地位排序,所以布政使屬于是總督和巡撫的屬官。

在《大清會典》中明確記載布政使的職責爲:一省之行政,總司全省之錢谷出納,並承宣政令,考核所屬州、縣。

所以從這些能看出來,布政使比總督和巡撫權力差遠了,其職能主要就是負責一省的政務推行和考核省屬官員,管理一省的財政大權。

雖然布政使的官階爲從二品,只比總督和巡撫的官階低了一丟丟,但相比較總督和巡撫,布政使只有行政權力沒有軍事指揮權力,就職權來說比總督和巡撫要差很多,所以布政使算是二者的屬官。

不過即便如此,布政使也算是清朝普通地方官天花板級的官職了,畢竟總督和巡撫只是負責全面,具體的政務執行和人事考核以及財務問題都是有布政使一手抓並親自去執行的,所以布政使就算是地方官晉升的天花板了。

臬台指的是按察使

清朝的臬台指的是按察使,在古代“臬”字有法律、法度的意思,所以按察使又被人尊稱爲臬台。

按察使一職始設于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朱元璋參考唐朝的觀察使和宋朝的提點刑獄司而設立了按察使之職,其職能按照《大清會典》記載爲: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揚風紀,澄清吏治。主要是負責一省的司法訴訟和監督官員風紀以及驿站交通事務。

按察使主要負責一省內各府、州、縣的司法訴訟彙總裁定,再把裁定結果上報給總督和巡撫,同時還負責監督一省官員的風紀問題和驿站傳送事務,並且清朝還規定按察使有權參與一省的重大事務決策,因此按察使也是地方高官之一。

按察使的官階爲正三品,比布政使要低一級,但是二者並沒有從屬關系,二者都屬于是總督和巡撫的屬官,不過地方官上奏折時,按察使按官階是要排在布政使後面。

道台指的是道員

清朝的道台指的是道員,屬于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屬官,在清朝官場上被尊稱爲道台。

道員這個官職是清朝獨創,不過也是參考明朝官制而來,在明朝時期布政使有四名副手分別是左右參政和左右參議,按察使有兩名副手分別是副使和佥事,清朝在這個基礎上設立了參政道和參議道以及副使道和佥事道的官職,並衍生出了道員一職。

在清朝道員分爲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守道就是常駐省城,分巡道則是常駐地方,負責巡視和管理多個府、州、縣事務。

道員除了負責地方的政務、司法、風紀監督之外,還有專職的道員,比如負責鹽務的鹽道、負責水利的水利道、負責糧食的糧道、負責驿站傳送的驿傳道等等。

不過道員並不算是一級行政長官,道員只是省裏派出地方的衍生官職,這個官職的職能類似于省裏派駐地方的特派員,代表省裏到府州縣巡視或常駐。

道員的職責作用很重要,能充當省裏和府州縣之間的溝通橋梁,是省裏與府州縣之間的粘合劑,因此道員的職能非常重要,在清朝屬于是萬金油類的地方官職。

在清朝時期,道員的官階品級不太固定,清初時期道員的品級不太固定,但大多爲從三品到從四品官階,晚清時期更加不固定,甚至有的道員官級誇張到正二品,只有在清朝中期自乾隆時才固定道員品級爲正四品官階,所以在一省之內道員算是比較高級的官員了。

學台指的是學政

清朝的學台指的是提督學政,其職能主要是負責主抓一省的教育和考試,在官場中被尊稱爲學台。

其實一省的教育和考試本來在明朝時期是由布政使主管,清朝時期布政使的權力被削弱,無權負責一省的教育和考試了,而是由朝廷派遣京官到省內擔任提督學政負責教育和考試。

清朝的學政並沒有固定的官階,因爲通常一省的學政都是由京官派駐地方,是類似于欽差的臨時性質官員,只以京官的原品級爲主。

通常出任學政的官員都是六部侍郎、翰林院官員以及六部堂官,不過這些官員想出任學政,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是正經科舉進士出身才能出任。比如出任學政的人是六部侍郎,那官階就是侍郎品級的從二品,如果出任學政的人是六部郎中,那官階就是郎中品級的正五品,所以學政沒有固定官級。

雖然學政沒有品級,但由于是皇帝親自任命指派,因此其到了地方之後地位極高,即便是總督和巡撫也要讓其三分,在地方上奏折列名時,學政與布政使排名並齊,還要略高于按察使。

府台指的是知府

清朝的府台指的是知府,清朝的地方分省、府(州)、縣三級行政機構,府就是省之下的行政機構,相當于我們現代的市。

知府主要負責一府的所有行政、司法、軍事事務,權力非常大,在戰爭爆發時,知府有權力調動地方團練軍隊,而且在請示總督和巡撫之後,得到二者手谕批准,知府還可以調動駐地綠營軍隊,因此知府的權力很大。

雖然知府的權力很大,但官階並不高,清初時期,知府的官階爲正四品,到了乾隆時期,由于道員的官階被明確爲正四品,因此乾隆改知府官階爲從四品。

當然,清朝還有兩個知府並不是常規官階配備,那就是順天府和奉天府,即現在的北京和沈陽,這兩個府的知府官階都是正三品,比普通的知府要高兩級。

寫在最後

這些就是清朝地方官的尊稱,其實從上面的官職職能來看,按照現代的官職來對比的話,總督相當于建國初期在省之上設立的六大區書記;巡撫相當于各省的省委書記;布政使則相當于各省的省長;按察使相當于主管司法的常務副省長兼省司法系統和紀委以及監委一把手;道員相當于省轄各廳廳長;學政相當于省教育考試院院長和教育廳廳長;知府相當于市委書記。

其實看完這些就能看出清朝的官制比其他朝代還是進步很多,清朝的官職職能細分比較全,已經接近于現代的管理理念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嘯亭雜錄》

文/小島知風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14 阅读:6346
评论列表
  • 2024-05-09 05:21

    看似很懂,其實錯誤很多,比如總督可以節制提督,但節制不了駐防將軍,跟別說巡撫了!順天府和奉天府的長官不叫知府,叫府尹。

    厲無咎 回覆:
    是的,清朝故意設置督撫,互不從屬,權值多有重疊,墓地就是要督撫不和
  • 2024-05-10 08:16

    總督可以制約駐防將軍?真扯!

    梁山丨花榮 回覆:
    總督兼兵部尚書銜,名義上可以節制轄區所有的部隊。當然對于駐防將軍都是滿人,總督也不會過于逼迫。特別到了中後期,駐防的八旗都已經廢了,駐防將軍也是廢物多,總督真有大戰的時候也不敢用他們[得瑟][得瑟]
  • 2024-05-10 14:23

    和縣同級的還有“散州”,縣以下有個叫做“社”的自治組織,領導稱爲“社首”。

  • 2024-05-08 12:22

    省,府(州),縣,鄉,亭,裏

    重重滴 回覆:
    人雲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