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廠搞不定生鮮電商

財經故事荟 2024-03-04 13:04:03

采寫/王舒然

編輯/萬天南

在生鮮電商賽道,小廠折戟者衆,前有易果生鮮破産、每日優鮮退市,今有叮咚買菜連連收縮陣地。

財報顯示,去年Q4叮咚買菜營收爲49.9億元,同比下滑19.5%,這已是其連續第4個季度營收下滑。同時,其2023全年GMV爲219.7億元,同比下滑16.3%。

下滑原因主要是去年Q2叮咚從多個城市和站點撤出,再結合近期其關閉了廣州、深圳共38個站點,不難看出,叮咚買菜正呈縮減之勢。

小廠或退場或收縮,大廠則是另一番景象,有的不曾停滯,一直向前,如多多買菜,更多的則曾在中途收縮過戰線,如今又卷土重來,再度擴張,但無一例外的,他們始終都留在牌桌上。

比如,美團自探索生鮮電商以來,曾關閉過“掌魚生鮮”“小象生鮮”等多個項目,並關停過部分城市的美團買菜前置倉業務,但去年開始,其重新發力,將美團買菜升級爲小象超市,並持續開拓新站點,2月在蘇州開城,12月又進入叮咚買菜的大本營杭州。

其營收規模也隨之擴大,財報顯示,去年Q3,美團包含美團買菜、美團優選、B2B餐飲供應鏈等新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了15.3%至187.76億元,而美團在財報中對此特別說明“美團買菜交易額強勁增長”。

來源:美團財報

盒馬也曾嘗試錯過10余種生鮮零售形態,主力業態盒馬鮮生也曾“減肥瘦身”過,但在去年11月,其開始高調啓動折扣化變革。近期,其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降本增效。

京東也在去年重啓了前置倉賣菜業務和京東拼拼社區團購業務,而這兩部分業務都曾中途收縮過。

可見,在生鮮電商之戰中,大廠雖然也往往複複,但整體比小廠更顯堅挺,如今依然留在牌桌。

大浪淘沙,小廠多折戟,大廠多堅挺

生鮮電商有前置倉、社區團購等多種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下,小廠皆損失慘重,退出舞台的比比皆是。

比如,采用中心倉模式的國內生鮮電商鼻祖易果生鮮于2020年破産重組;前置倉模式的每日優鮮于2022年宣布解散;社區團購模式下,呆蘿蔔、同程生活均于2021年倒閉、十荟團2022年關停、誼品生鮮去年大量關閉門店等等。

即便是活下來的小廠,也皆是逐漸收回觸角,偏安一隅,縮于優勢區域。

比如前置倉模式的叮咚買菜,自2021年明確“效率優先,兼顧規模”的戰略後,其便在收縮之路上停不下來。

2022年,叮咚買菜接連關閉了珠海、唐山、宣城、滁州、天津、廈門等站點;2023年又暫停了成都、重慶市場的運營;近期其又關閉了廣州、深圳共38個站點。

如今,叮咚買菜偏安華東——叮咚買菜App顯示,目前叮咚買菜在上海、南京、蘇州、北京共計25個城市有所布局,其中18個城市位于華東,5個城市位于華南,2個城市在華北。

叮咚買菜在資本端的價值也在收縮。自去年12月7日至今,其股價一直在2美元以下。近期最新財報一出,其股價更是下跌到3月1日的1.16美元,直逼1美元的退市臨界點。

同樣走前置倉模式的樸樸超市,則困守于福州和廈門,“別人打不進去,他也走不出來”。

還有社區團購鼻祖興盛優選,從巅峰時期的18省,退守到如今的湖南、湖北、江西三個省份,而湖南正是其發源地。

據《中國企業家》報道,興盛優選GMV從2020年的400億元左右,下跌到2023年的200億元左右,三年時間下跌一半。

不同于小廠的偏安一隅,大廠們大多采用“左手前置倉,右手社區團購”的雙模式並行,前者多覆蓋高線城市,後者則普遍在低線城市運營,以此實現全國範圍的業務覆蓋。

比如,美團旗下就有前置倉模式的美團買菜,和社區團購模式的美團優選兩塊業務,隨著近幾年的擴張,兩塊業務的市場份額均已位居前列。

據晚點報道,2023年初,美團買菜內部評估認爲,其市場份額已接近叮咚買菜的60%,與第二名樸樸超市接近。

而在社區團購領域,美團優選的市場份額僅次于多多買菜,兩者牢牢把持了霸主地位。國金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多多買菜市場份額爲45%,美團優選市場份額爲38%,兩者占比超八成。

阿裏、京東也是雙模式拓展,去年5月,阿裏宣布合並淘菜菜和淘鮮達,升級爲“淘寶買菜”,提供一小時到家和次日自提兩種模式,相當于把即時零售和社區團購的玩法集于一體。

在去年淘寶買菜首個雙11商家大會上,淘寶買菜確立了增長策略,宣布將投入最多資源,以高速增長帶動更多品牌增長,服務最大規模用戶。目前其已覆蓋了全國200多個城市。

京東則于去年2月啓動了前置倉業務,計劃到年底在北京開設數十個倉位,同時去年7月,其又啓動了社區團購業務京東拼拼,並爲其招兵買馬。

爲何小廠多敗迹?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無論是社區團購,還是前置倉模式,皆是小廠開創先河,再引得大廠入局跟進。

以社區團購爲例,十荟團、同程生活、興盛優選的發迹皆早于多多買菜、美團優選,他們也被稱爲“老三團”,但大廠後來居上,取而代之,如今唯剩興盛優選這棵獨苗。

爲何在生鮮電商領域,小廠多敗迹?

首當其沖的因素,是資金問題。

生鮮電商是個燒錢的生意,無論是開拓C端市場,還是打造供應鏈、倉儲、配送等基建,都需要大量資金,再加上生鮮品類高損耗率、低客單價的特點,導致成本高居不下的同時,又很難賺到錢。

很多小廠都死于資金鏈斷裂,活下來的也經曆過虧損嚴重的階段。叮咚買菜財報顯示,其在2019-2022年的四年間,累計虧損超122億元。直到去年首次實現全年盈利。

這一點,大廠也不例外。美團財報顯示,2020-2023年前三季度,包括美團買菜、美團優選、快驢等業務在內的新業務虧損累計超827億元,其中,去年Q3虧損同比收窄24.5%到51億元,美團在財報中將該虧損的主要原因歸爲美團優選。

盒馬也虧損多年,去年4月份,盒馬CEO侯毅曾向媒體透露,盒馬在2022年四季度和去年一季度實現了季度盈利——言外之意,盒馬尚未實現年度盈利。

不過,相對而言,大廠資金儲備更雄厚,可以承擔更多的試錯成本,能支持其走得更久。

對比各家財報相關數據可見一斑:截至去年Q4末,叮咚買菜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等余額爲53.1億元;美團截至去年Q3末的現金儲備約爲1488億元;京東截止去年Q3末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等金額爲2503億元。

基于此,大廠的生鮮電商業務往往更具韌性,失利了還能卷土重來。而小廠一旦失利,難有翻身之地。

以京東社區團購業務爲例,2021年其上線了京喜拼拼,2022年便開始收縮戰線,從全國十幾個省份一度縮減爲北京、廊坊2個城市,但在去年,其又改名升級爲京東拼拼,再度發力。

此外,大廠的主營業務往往積累了一定的基建基礎,可與生鮮業務相互協同,在一定程度上平攤了整體成本。

比如,京東自營業務所構建的倉儲和配送體系,可與生鮮業務共享。反之亦然,例如京東去年重啓的前置倉既備貨了生鮮品類,又將覆蓋區域內的京東商城暢銷商品也備貨其中,用戶購買這些商品時,會由前置倉發貨,如此既可平攤前置倉成本,又能提升主營業務的配送效率;

比如,多多買菜可借力拼多多構建的農産品供應鏈優勢,實現全國性的業務覆蓋。

小廠則沒有這樣的基礎,叮咚買菜就在擴張低線城市中,遭遇了供應鏈半徑方面的阻力,“我們自有品牌的工廠都在大城市周邊,當向低線城市擴張前置倉時,工廠的供應能力沒辦法很快同步,造成商品的豐富度遠遠不及一線。”叮咚買菜副總裁申強曾在去年采訪中表示。

另外,還有用戶層面的協同,大廠在流量龐大的主APP開個入口,便可爲生鮮業務自然引流,比叮咚買菜等獨立APP拉新更容易一些。以多多買菜爲例,光大證券2021年研報估算,多多買菜60%的流量來源于拼多多主站的導流。

同時,其生鮮業務的高頻消費,又有機會反向拉動其他業務的消費,兩者可謂相互促進。

總的來說,大廠在資金量、基建儲備和流量層面的基礎實力,皆更勝一籌。

相同的難題,趨同的策略

盡管大廠在種種優勢的加持下,容易取得規模擴張,但這並不意味著必勝。因爲“規模與盈利難以兼得”的魔咒,集體困擾著大廠小廠。

對此,美團在去年Q2財報中曾表示,社區團購短期面臨商業模式優化上的困難。

目前,“規模、盈利二選一”的局面,無一例外得在大小玩家身上上演。

叮咚買菜去年首次實現了年度盈利,但代價卻是規模的收縮;

樸樸超市近幾年規模持續增長,據即時零售專家張陳勇表示,樸樸超市2023年銷售額預估300億元,同比增長36%。但其盈利能力撲朔迷離,據網經社數字零售台報道,2022年底,樸樸內部人士表示,2023年或可實現盈利,而其2023年的最新表態變成了“要保持隨時盈利的能力,但不必有盈利KPI的包袱”,言下之意似乎尚未盈利。

大廠亦然,據晚點今年1月報道,社區團購龍頭多多買菜至今未實現整體盈利;美團方面,財報顯示,包含美團買菜、美團優選在內的新業務去年Q3的營收同比增長15.3%,但卻虧損了51.12億元。

有意思的是,面臨的困境是共性的,大小玩家的解決方案也是趨同的。

其一,都在擴展多品類,以克服生鮮“損耗度高、客單價低”的硬傷。

比如美團,其2022年將美團優選改名爲明日達超市,又在去年底將美團買菜改名爲小象超市,兩塊業務都指向品類的擴充。

目前,在美團買菜和美團優選中,能看到休閑零食、日用清潔、個護美妝、酒水飲料等多種非生鮮品類。

數據更能彰顯這一點,安信國際證券去年10月研報顯示,美團買菜生鮮商品占比約30%,和樸樸超市接近。

同時,其顯示,叮咚買菜同期的生鮮品類占比爲50%-60%,雖然比美團買菜高,但也表示其非生鮮品類已經占了近一半。

而伴隨非生鮮品類的增加等因素,財報顯示,叮咚買菜去年整體客單價爲72.1元,相比2021年提升了23%。

其二,發展自有品牌,以提高毛利率。

目前,叮咚買菜已相繼推出了“叮咚好食光”、“叮咚王牌菜”、“叮咚大滿貫”、“蔡長青”等多個自有品牌,涵蓋預制菜、肉類、米面、豆制品等品類。

財報顯示,去年Q4,其自有品牌産品GMV占比首次超過20%,同比增長了3.1%。同時,其毛利率爲30.6%,相比2021年一季度的18.9%,提升了62%,高毛利率的自有品牌,也正是其實現盈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美團方面,近幾年陸續推出了“象大廚”、“象優選”、“象劃算”等多個自有品牌,涵蓋日用百貨等多個品類。去年Q2財報顯示,美團買菜標品及自有品牌的交易額占比持續上升。

盒馬在2018年就提出建設自有品牌,目前已有盒馬日日鮮、盒馬工坊、盒馬有機等,涵蓋生鮮、熟食、烘焙等多品類。

早在2022年10月的盒馬新零供大會上,盒馬曾透露,自有品牌的銷售占比已達35%。而在去年11月啓動“折扣化變革”時,盒馬再次強調,要基于供應鏈改革,與供應商一起加強自有品牌的研發,以實現“硬折扣”。

樸樸超市也定下了大力發展自有品牌的計劃。據《商業觀察家》報道,樸樸超市有關人士透露,2024年樸樸超市自有品牌銷售額會接近50億元,占總銷售比重15%-20%,主要品類是食品、日用百貨、凍水産肉禽。

其三,供應鏈層面發展産地直采,以打造低價優勢。

叮咚買菜2021年就啓動了“綠水青山”計劃,發展基地直采,深入優質農産品的原産地。在去年2月的供應鏈生態峰會上,叮咚買菜首席商品官徐志堅曾表示,針對既有優勢生鮮品類,叮咚買菜已開發了565家生鮮基地供應商,直供占比達85%。

美團買菜在去年3月的供應鏈峰會上也表示,僅生鮮一項,美團買菜已有超過450家直采供應商,接近400家直通基地。

淘寶買菜也不例外,去年雙11,相關負責人表示,淘寶買菜在全國直連近萬個農産品直采基地,建立了700多個數字農業基地,構建了直采直銷網絡。

盒馬更是將直采基地擴展到了全球區域,去年12月,盒馬與紐瀾地、月盛齋、天譜樂食3家企業合作,在澳大利亞包下了首批3個牛肉直采專供牧場。彼時,盒馬鮮品部采購經理何小青表示,直采帶來了20%的成本優化。

綜上可見,在規模與盈利之間,玩家各有取舍,但在發展策略上,他們都不約而同聚焦于零售本質,即打造更有韌性的供應鏈,開發更好的産品,這實屬良性之爭,但也意味著要拿出真本事。

而作爲之前數年鏖戰中勝出的幸存者,他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難言高枕無憂,因爲生鮮之戰還在繼續,生存問題始終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利刃,唯有不息的戰鬥,才有可能挺到終局。正如奧地利著名詩人裏爾克所說,“哪有什麽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

0 阅读:76

財經故事荟

簡介:資深圍觀,謹慎吐槽,關于互聯網和財經的跨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