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劉秀建國的三大集團都有誰?爲何東漢末年不見了他們的影子?

尋根拜祖 2024-04-17 09:48:46

劉秀背後的三大集團是河南集團、河北集團、河西集團,“河南集團”包括南陽和颍川,“河北集團”包括冀州和幽州,“河西集團”包括河西走廊的張掖、敦煌、酒泉、武威、金城五郡。

前二者是劉秀建立帝業的基石,後者則是維持東漢帝國統治的核心力量。

東漢帝國是一個由豪門士族集團建立的政權,它的基石就是三大集團,那麽它是如何形成的?

新朝末年,王莽的改革失敗,加上天災,天下流民四起,民變不斷。爲了鎮壓叛亂,王莽不得不允許豪家大族組建私人武裝,于是那些豪門士族階級紛紛成了合法擁有私家武裝的軍閥。

地皇三年,西漢宗室子弟劉縯在舂陵起兵,並與綠林軍聯合,第一個打出了“推翻新莽,複興漢室”的政治旗號。

地皇四年,舂陵軍與綠林軍聯合推選皇帝,劉縯在這次聯軍的內部鬥爭中失敗,皇位落在了綠林軍推舉的候選人劉玄頭上。

不久,劉縯遇害,綠林軍攻破洛陽、長安,新朝宣布滅亡。

劉玄的“更始政權”(又稱“玄漢政權”)其實是個由豪門士族集團和農民軍混編的大雜燴,因此從成立一開始就內耗不斷。

因爲殺兄之仇,那時候的劉秀備受劉玄猜忌。爲了擺脫劉玄,劉秀四處奔走,在舂陵子弟們的幫助下終于獲得了北巡的機會。

所謂“北巡”,就是以使者身份出使河北(幽州、冀州),從新莽官員手中收回管轄權。

這是一次“煉獄之旅”,期間劉秀遭遇王郎的追殺,從盧奴一路北逃至薊縣,又從薊縣逃到信都,幾度生死才活了下來,隨行的一百多人只剩下南陽、颍川的十幾位忠實追隨者。

就在這種極度危險的時刻,劉秀喜從天降,以任光、邳彤、耿純、劉植爲代表的河北豪族集團突然加盟,讓他站住了腳跟。

不久,在劉植等人的運作下,河北最大的豪門劉楊攜十萬私家兵馬加盟,並將外甥女郭聖通嫁給劉秀,這讓劉秀一夜間擁有了河北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在攻打王郎的趙漢政權之際,劉秀的“福星”耿弇又突然率領吳漢、寇恂、景丹、蓋延、王梁,以及他們的六千幽州鐵騎加盟。

在冀州集團和幽州集團的加持下,劉秀打敗王郎,統一了河北,並與劉玄分道揚镳,建立了東漢政權。

此時,東漢開國功臣“雲台二十八將”全部到位,包括河南集團15人,河北集團13人(其中任光、吳漢是南陽人,李忠是東萊人,但發迹于河北)。

這二十八個家族,與無緣榜單的南陽陰氏、宛城李氏等家族一起,構成了東漢開國的政治基礎兩大豪門政治集團。

不過,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東漢的外戚只有陰氏、鄧氏兩個家族各出了兩位皇後,而真正把持朝政時間最長、影響力最深遠的其實是窦氏、梁氏,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這跟光武帝劉秀的政治平衡術有關。

皇帝在打天下的時候希望得到外來力量的支持,但在坐天下的時候卻希望皇權獨大,那些強大的外援力量最好都消失。

這就是幾乎每一朝開國之後都會發生皇帝與功臣沖突的原因,我們不能單純從道德層面評判,爲了帝國的長治久安,皇帝們必須這麽做,只是手法各不相同而已。

人們都說劉秀仁慈,沒殺過一個功臣。這話不假,但如果僅僅看到道德的一面就未免狹隘了,其實劉秀想殺功臣恐怕也做不到,因爲那些豪門家族的勢力太強大了,稍有不慎他就可能成爲第二個王莽。

劉秀的措施有兩個,一是“贖買”,用豪門家族的長期利益換取功臣派手上的兵權。于是功臣們紛紛解職歸鄉,而他們的子弟入朝爲官,並壟斷地方權益,又與皇族聯姻,形成了一張血緣利益共生體。

劉秀的第二個措施就是“樹敵”,當然不是給自己樹敵,而是給兩大集團樹敵,這個“敵”就是河西集團,包括窦氏、梁氏、馬氏都是這個集團的成員。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時,張掖太守窦融獨具慧眼,他聯合梁統等人組成“河西五郡聯盟”,表面上臣服于隴西軍閥隗囂,其實就是割據自保。

後來隗囂與劉秀反目成仇,窦融憑借出色的政治眼光選擇了支持劉秀,並協助劉秀打敗了隗囂。

河西集團雖然不是東漢開國的“原始股東”,但以窦融、梁統爲代表,他們的政治才華卻無與倫比。在後期皇權與兩大集團,以及兩大集團的矛盾中,河西集團明智地選擇了“自廢手腳”擁護皇權。

這個舉動贏得了劉秀的心,因此窦氏、梁氏獲得了與皇族聯姻的機會,兩族子弟迅速躥升爲皇帝的心腹。

尤其是窦氏,他們“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于親戚、功臣中莫與爲比。”

短短十年時間,窦氏就成了功臣勢力中毫無爭議的扛把子。

河西集團的窦氏、梁氏、馬氏,與河北集團的郭氏,河南集團的陰氏、鄧氏一起,三大集團共同構成了東漢帝國外戚政治的主體。

不過,我們又發現一個現象,到東漢末年時,這些豪門家族都消失不見了,活躍在政治舞台的卻是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新豪門集團,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三大集團爲代表的外戚集團逐漸被皇權消滅了,而新豪門集團則趁虛而入,取而代之了。

由于東漢政權從一開始就是“皇權與豪門士族集共治天下”的模式,因此皇權天下“殘疾”。皇帝們像是“被詛咒”了似的,每一個皇帝都英年早逝,要麽絕嗣,要麽皇子幼小,于是皇權被以太後爲首的外戚所掌控。

有意思的是,太後們也仿佛“被詛咒”了,她們居然集體不育,皇帝都不是親兒子。所以,當皇帝們成年後,就大力培養宦官勢力對付外戚。

我們發現,這些外戚的下場大多很慘,窦氏、梁氏數次遭遇滅族之災。但當皇帝們掌握皇權後不久,又都早早撒手人寰,于是小皇帝登基,新外戚登場,周而複始。

解決這個頑疾的竟然是東漢曆史上名聲最臭的兩個皇帝漢桓帝、漢靈帝。

漢桓帝在接連廢掉梁氏、鄧氏兩位豪門皇後之後,曾經想立宮女爲皇後。這件事後人將它視作漢桓帝的荒唐之舉,其實不然,這是皇權第一次對豪門家族、對外戚政治的反抗。

遺憾的是,漢桓帝沒鬥得過豪門集團,最後不得不按照豪門士族集團的願望冊立窦妙爲皇後。

漢桓帝雖然“半道崩殂”,但他對豪門集團的打擊影響深遠,梁氏、鄧氏豪族的勢力從此一蹶不振。

漢靈帝即位後,窦氏家族又敗在宦官集團的手中,窦妙的父親窦武被殺,窦妙被幽禁,年僅12歲的漢靈帝成了東漢曆史上唯一一個未成年卻能掌握實權的皇帝。

後來,漢靈帝廢掉最後一個豪門皇後宋氏,冊封平民出身的何氏爲皇後,一舉終結了豪門集團對皇後之位的壟斷。

有意思的是,當寒門出身的何氏當了皇後,連續絕嗣的皇帝們神奇般地恢複了生育能力,漢靈帝生了兩個兒子,而末帝漢獻帝竟然生了十個兒子。

隨著以三大集團爲代表的豪門士族集團在與皇權的漫長鬥爭中凋零,另一股力量卻悄然崛起,它們就是以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颍川陳氏、荀氏、司馬氏等新豪門士族集團。

這個集團像是一顆深埋在底下的種子,從西漢他們就開始萌芽,數十代人世代從政,積累政治資源,並在一次又一次的動蕩中艱難成長。

皇權與三大軍功豪門的決裂無意間卻成了這些士族集團的養料,隨著三大集團的崩塌,他們一夜間散枝開花,並利用漢靈帝末年的帝國崩塌,迅速成了天下的新豪門,進而演化爲門閥集團。

4 阅读:2421
评论列表
  • 2024-04-21 17:14

    可憐了梁山伯,家門衰敗了

    曆史的箴言 回覆:
    梁山伯的故事背景就是魏晉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