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看懂了邬思道准備的東西,才明白雍正帝爲啥不再用他?

楊角風發作 2024-03-13 22:42:57

在雍正王朝中有這麽一段劇情,發生在雍正帝即位的當晚,也算是該劇的一個小高潮了。

當晚原本該在皇宮守靈的雍正帝,卻出乎意料的趕回了府邸,而且一回府就直奔邬思道的房間而去。果然,邬思道早早准備好了包袱,正打算開溜呢,卻沒想被雍正帝迎頭攔上。一番鬥智鬥勇之後,雍正帝終于放下了戒心,默許了邬思道的半隱歸宿。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輔佐了老四胤禛整整十五年的邬思道,匆匆趕路,離開了這塊是非之地。

那麽,問題也就來了,以邬思道的才智,不可能想不到今天這個結局。他冒著會被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風險,一心推老四胤禛登上皇位,究竟圖什麽呢?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明知雍正帝即位之時,便是自己的死期,邬思道究竟是圖啥?

一、

雍正帝即位當晚,爲什麽要急匆匆趕回府邸,一定要見到邬思道呢?

不用懷疑,他此行其實沒別的目的,就是特意過來跟邬思道告別的。只不過,這個告別一開始想的是天地之別,後來才改變主意,打消了將邬思道送上天的念頭。

事實上,邬思道也很清楚雍正帝連夜回來,就是奔著要自己的命來的,只是沒想到他會回來的這麽快。

當時雍親王府的人全都出來跪迎雍正帝,而且每個人都是一身白衣,正披麻戴孝爲康熙帝哀悼呢,可恰恰少了邬思道。要知道,邬思道可是一個非常講究規矩的人,當初四福晉都沖年羹堯抱怨過他規矩大:

“就你們漢人規矩大,難道非得我們爺給他下跪不成?”

後來教授弘時和弘曆時,背不過文章就不讓吃飯,就算是王爺來了都不行,也是其規矩大的一種表現。

在這種國喪檔口,他不僅不在現場,連衣著都與衆不同。別人都是帽子、鞋子、衣服全都挂白,唯獨他,只在腰間系了條白帶子,估計還是見雍正帝進來了,急忙系上的。而且,自從他成爲世子的老師後,一直穿的綢緞衣服,今晚也換上了布衣。更重要的是,雍正帝進門後坐下的位置,其右手邊桌子上還有一個剛打包好的包袱。

邬思道又是換上一身布衣,又是打包包袱,顯然不是爲了等雍正帝接他入宮,而是想趁著夜色,溜之大吉。

二、

其實,翻遍整套二十四史,沒有哪位剛登基的君王會不用自己府邸舊臣的,大都是不僅要用,還要大用特用。

邬思道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爲就揣摩人心方面,他是行家,雍正帝即位前的種種表現已經注定了自己會是這種結局。後來老十三胤祥前來爲邬思道送行的時候,爲了感激對方,邬思道就送他一句忠告,讓他推掉鐵帽子王的封賞:

“常言道,與平常人交往,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啊。”

見老十三胤祥不信,還一再給雍正帝辯解,說四哥不可能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人。邬思道見老十三胤祥還這麽天真,苦笑一聲,對他說:

“明日我的話就能驗證啊,府裏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

在劇中,只有邬思道這麽一句話,後期府上那些辦秘密差事的人也確實沒有再出現過。其實,在原著小說《雍正皇帝》中,這一點就說的很清楚。

比如周用誠,也就是真正的坎兒,在雍親王府主要負責秘密事務,等于是老四胤禛的貼身秘書。在雍正帝即位當晚,跟文覺和尚,也就是劇中雍正帝曾經找過的那個大和尚密約,將府邸幹秘密差事的人全部毒殺。當然,他們幹完這些事後,自己也沒逃脫被雍正帝毒殺的命運。

劇中高福和坎兒合並成一個人了,也正是他的死,讓邬思道看清了老四胤禛的真面目。

三、

高福(坎兒)因爲李衛跟翠兒的離開,失落萬分,跑去伯倫不歸酒樓買醉,一不小心著了老八胤禩的道兒。

其實在邬思道看出坎兒的異常之前,他也並沒有透露絕密信息,至于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設計從萬永當鋪取得《百官行述》這事。他說不說,老八胤禩也不會不知道這背後的貓膩,就算知道了,《百官行述》也已被燒,無力回天了。

但是,邬思道找到坎兒之後,知道了這件事,決定瞞著老四胤禛來個將計就計。于是,邬思道暗中讓坎兒將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書信,偷偷送到了老八胤禩手中。末了,還一再囑咐坎兒,這件事誰都不要告訴,包括四爺:

“記住,這件事情,對任何人都不要說起,(四爺)也不要說!”

要知道,邬思道面對坎兒的求救時,是拍著胸脯向其保證,會救他的。還說,犯了錯沒事,怕的就是一錯再錯,只要能將功贖罪就能獲得原諒。

按理說,這件事只有邬思道和坎兒知道,而且此計相當不錯,取得良好的初步戰果。可讓邬思道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還沒來得及跟老四胤禛彙報呢,坎兒就慘死在了自己面前。

這樣一來,就有了三個問題,一直困惑著大家:

一是,究竟是誰派高毋庸毒殺的坎兒?

二是,毒殺坎兒的人,怎麽知道坎兒做了什麽?

三是,毒殺坎兒,爲什麽不能悄悄的殺,非要將屍體暴露在邬思道面前?

四、

也正是因爲想通了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才讓邬思道拿起高福(坎兒)的戒指,痛苦的說了一句:

“殺高福者,邬思道也!”

爲啥這樣說?

首先,能在雍親王府殺人的,只能是四爺,別人還真沒有這麽大的膽子。這也是高福被毒殺之前,還苦苦掙紮,試圖跑出房子,結果見守門的有四個軍士後哭著說了一句:

“四爺,四爺他……”

這是他沒想通,自己爲什麽會被四爺滅口,並一直要求見邬思道邬先生救他的原因所在。

當然,第一個問題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後面兩個問題。首先,坎兒出賣主子的事,只有邬思道知道,老四胤禛怎麽知道的?

如果說老四胤禛安插到老八胤禩身邊有臥底,那他應該早在邬思道找坎兒商量對策之前,就該動手了,何必等到現在。

除非,老四胤禛也在安排人監視著邬思道,或者坎兒。若非如此的話,那麽第三個細思極恐的問題就很難解釋的通。

也只有邬思道處于被老四胤禛監視的狀態下,才起到用坎兒的死敲打他的作用。要知道,在這之前,不管多大的事,老四胤禛都會跟邬思道商量著來。而這次,動手殺掉跟邬思道一起從揚州過來的坎兒,還毫不避諱,不是偷偷處理,而是就讓他橫屍在自己屋裏,邬思道起床過來就能看到。

其實就是告訴他,別試圖瞞著自己偷偷做事,否則,坎兒的死就是你的下場。這也讓邬思道覺得,坎兒之死就是爲了警告自己,其死因應該怪罪到自己頭上。

五、

當然,老四胤禛用坎兒之死敲打的不止邬思道一人,還有其發小,當時已經放出去做官的李衛!

後來李衛赴京述職,老四胤禛跟他寒暄了一頓後,特意囑咐其去楓晚亭見邬思道。要知道,楓晚亭那裏曾經可不止住了邬思道一個人哦,還有一個便是已經死去的坎兒:

“你們先去看看福晉,過後李衛到楓晚亭,邬先生那等我。”

也正是在這裏,邬思道也用坎兒的死,警告李衛,告訴他人死不能複生,不要傷心,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多少人讀書十年寒窗求之不得這官帽,狗兒,你要好自爲之。”

李衛這麽猴精猴精的,當然知道邬思道的意思,明知坎兒的死蹊跷,也只能繼續裝糊塗,說以後要好好報答主子的恩。

其實,老四胤禛對邬思道的敲打不止坎兒的死,即使到了奪嫡的關鍵時刻,他都不忘敲打其一番。比如康熙帝病重後,一口氣撤掉了很多大臣的職務,這其中就包括了老四胤禛。當然,他就帶著一箱子金銀財寶,找到邬思道:

“先生有房杜之才,無奈胤禛無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這點東西不成敬意,送給你安度後半生吧!”

大家想想看,老四胤禛舉誰的例子不好,偏偏舉了李世民的例子,啥意思?

很簡單啊,如果你真有房杜之才,那就給我謀劃武力奪嫡的良策,讓我成爲李世民!可以說,只要邬思道哪怕萌生一點退意,出門就是刀斧手伺候。

六、

正因如此,邬思道才掏出了自己整理的武將名單,還讓老四胤禛去宗人府找老十三胤祥,獲取其老部下的支持。

也正是由于經曆了這麽多事,邬思道才明白,雍正帝就是個“共患難易,共享樂難”,且“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人。

所以,當雍正帝即位當晚回去,邬思道見到他的第一面便是急忙下跪,稱呼“皇上”!

這一點很重要,不管你當初跟他關系多好,就算是職場上的同事,有朝一日他升了,那你也不能再直呼其名,甚至外號。要明白,一個人地位的提升,權力的擴大,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切忌重複之前的交往模式。

當然,作爲雍正帝,他總得客套一下,于是急忙扶起邬思道,並說了一句:

“你還是你,我還是我,不要做這生分模樣!”

不過,他說歸說,客氣歸客氣,你可不要當真。就像領導剛升,跟你說以後還是喊我小楊吧,你要真這麽喊了,呵呵……

後面的對話就不一一分析了,總之雍正帝回來是要幹秘密事的,自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可是,他卻察覺到問題有點不對勁,因爲雍親王府多了幾路人馬:

“老十三也是太費事了,有個豐台大營還看不住這個院子嗎,用得著把順天府和善撲營的兵給調來嗎?”

他之所以這樣問,目的很簡單,他要搞清楚府邸的保衛工作究竟是誰在安排。畢竟,他離開家去暢春園之前,可是都由邬思道在指揮啊。

七、

顯然,邬思道聽出了雍正帝的弦外之音,于是他給了這麽一個答複:

“皇上,是我叫十三爺這麽辦的,五路人馬平素不相統屬,共同護駕……”

如果是之前,邬思道怎麽安排,他都不會有意見。但是,現如今他是皇上了,邬思道再這樣安排,其心裏就沒底了。

是啊,五路人馬不相統屬,那到底聽誰的,自己的安全真像邬思道說的那樣,萬無一失嗎?

但是,雍正帝心裏擔心,嘴上卻不能這樣說:

“既然是邬先生安排的,自然是萬無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吧!”

這一句話一出,邬思道的心瞬間涼了半截,是啊,現在宮裏的情形如此複雜,可皇上竟然沒有一絲想跟自己商量的意思。甚至語氣中對自己還有一絲責備,你安排的好,安排的妙,不就想討個功勞嘛,功勞以後會給你的!

話說到這個份上,邬思道心裏很明白,自己是斷然不能繼續待在京城了。不然,非但拿不到什麽名分,估計明天的太陽都看不到了。

既然如此,那還不如自己給雍正帝找幾個不可用自己的理由,也讓他有個台階下,心裏好過些,說不定一時心軟,就饒了自己了。

于是邬思道說了自己的三不可用:

一是自己是殘疾之人,若是被重用,有傷皇上聖德;二是自己乃戴罪之人,若是任用了自己,有違祖宗禮法;三是自己雖小有才氣,卻大都以陰謀著稱,而皇上要行正大光明之事。

八、

果然,邬思道的這通話說到了雍正帝的心坎了,他也開始對自己這次回來的目的産生了動搖:

“看來,你比我幸運呐!”

邬思道費了十五年的勁,到頭來既沒有拿到金錢,又沒有拿到大權,還得不到重用,怎麽反倒幸運了呢?

很簡單!

因爲老四胤禛現如今已經是雍正帝了,是皇上了,就像邬思道講的那樣,要行正大光明之事。所以,你這個老小子今天走運了,朕不能跟你一樣耍陰謀,幹見不得人的事,你很幸運,有可能能保住一條小命。

但是,你想怎麽安排自己的去處,還得好好給我講一講,不然我還是不放心!

就這樣,邬思道又趁機提出了半隱方針,既能讓皇上隨時找到他,又能讓他遠離朝堂,失去對皇權的威脅。可以說,這一招相當巧妙,恰到好處,邬思道但凡左右搖擺一點,都是紅線。不隱是死,全隱也是死,不管是隱于朝,隱于市,還是隱于野!

等到邬思道打完了感情牌,果然讓雍正帝很感動,也爲他的求生欲動了恻隱之心。

其實,今晚負責殺邬思道的,是十七阿哥胤禮。在原著《雍正皇帝》裏,這個胤禮是老四胤禛最後的保障,他提前散盡家財收買了西山銳健營的士兵和將軍。一旦康熙帝沒有傳位給老四胤禛,胤禮就會帶著士兵殺進京城,武裝奪嫡。

所以,後來的十七阿哥求見,不爲別事,就是來幹掉邬思道的!

九、

我們可以看到,當張五哥進來禀報,十七阿哥求見時,雍正帝卻突然掏出了懷表,看了看,這個舉動實在太奇怪了,爲什麽?

很簡單啊,雍正帝是看看時間對不對,難道他知道十七阿哥幾點會來求見?

對!

要知道,雍正帝剛進門的時候,就跟邬思道解釋過自己爲啥回來:

“按理說,孝子守靈,今晚我不該回來,只是乍逢大變,宮裏情形不明,回來略住一住,順便來看看你。”

是啊,孝子守靈,那十七阿哥也是康熙帝的兒子啊,他爲什麽不用守靈,難道這點規矩都不懂,故意往皇上槍口上撞嗎?

所以說,十七阿哥就是來執行“清君側”命令的,早就跟雍正帝商量好了。可惜,雍正帝進門後跟邬思道聊的太投機,竟然忘記了時間,于是派張五哥提醒一下。

邬思道一聽,壞了,這是奔著自己人頭來的,當然得阻止啦:

“四爺,哦,皇上,今非昔比,您不宜擅聽擅見呐。”

雍正帝其實也慌了,說十七弟是我,哦,是朕的兄弟,可以見吧?

邬思道也顧不上許多了,繞過皇上直接命令張五哥,讓他告訴十七阿哥,皇上馬上就要回宮:

“如有公事請他轉告張廷玉處置;要是關防的事就請十三爺處置;要是私事,你就說天子沒有私事!”

就這樣,邬思道通過更換的衣服,桌子上打包好的包袱,告訴雍正帝,自己就沒打算當官,已經做好了跑路的准備。再加上自己提出的半隱方略,這些准備好的東西,最終讓雍正帝放下了殺心,饒了他一條命。

十、

那麽,邬思道忙乎了這麽十五年,最後還差點被殺掉,他到底是圖個啥呢?

別說我們納悶了,連老十三胤祥也爲他抱不平,覺得他就這麽走了,有點對不住他。可是,邬思道卻不這樣認爲,還給出了一個自己之所以這樣做的答案:

“十三爺這話錯了,我是懷著爲天下蒼生的心願來輔佐四爺的,如今心願得償夫複何憾呐?”

也就是說,邬思道的理想和抱負很偉大,偉大到一心改革的雍正帝在他面前都有點矮小的程度。

他知道大清的弊端,也知道該怎麽去濟世安民,可自己作爲一個戴罪之人,又是個瘸子,想實現如此偉大的抱負,可以想象有多難。

可上天偏給了他這個機會,而且一開始的老四胤禛也沒有表現出這麽腹黑,對待他相當有禮貌,不恥下問,甚至帶著全家給他行跪拜禮。

而且,他們倆第一次對話,老四胤禛就背出了邬思道的曾經寫的《士子揭世文》:

“朝廷待彼不爲薄矣,二君設心何其謬哉!獨不念天聽若雷,神目如電……”

這等于告訴他,你邬思道的委屈我四爺明白,你的抱負我也清楚,我是懂你的人,珍惜你的人。你只要跟著我幹,我就能幫你實現抱負,實現普度衆生的願望。

再加上老四胤禛把他從大牢裏救出來,等于是自己的恩人,就算單純的爲了報恩,邬思道也得輔佐他奪嫡啊。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老四胤禛越來越了解,邬思道感覺到了一絲涼意罷了,但並不影響他那顆普度衆生的心。

3 阅读:262
评论列表
  • 2024-03-15 19:26

    當雍正駕崩後,推測一下,邬思道應該還活著,或在書房讀書,或在河邊釣魚,如月在陪伴著老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