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清廷,首倡剃發易服的孫之獬,最終被農民軍肢解

文化裏的中國 2024-04-23 20:54:14

投靠清廷,首倡剃發易服的孫之獬,最終被農民軍肢解

孫之獬,字龍拂,號毅叟,山東淄川縣人,明末清初官員,同進士出身。他的一生充滿爭議,尤其是在明清易代之際的行爲,引發了後世對他的激烈評價。孫之獬在明朝崇祯初年因力爭禁毀《三朝要典》而被歸爲閹黨,削籍返鄉。清軍入關之後,他又主動進行剃發,投靠了清廷,並且官至禮部的左侍郎、翰林院的侍講學士,自己請命前往江西招撫民衆,不久之後又因事奪官。順治四年,孫之獬在家鄉被山東謝遷抗清民軍折磨、肢解而死。

孫之獬的生平可以分爲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反映了他的性格特點和時代背景的複雜性。他的故事,是明清交替時期漢族知識分子在政治風雲變幻中的一個縮影。

跻身詞林與谄附閹黨

孫之獬出身于一個有學問的家庭,他的祖父孫光輝也是翰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中式乙卯科舉人,天啓二年(1622年)考中壬戌科三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告假回鄉,爲父養老送終。守喪期滿後,孫之獬重回京師。當時權閹魏忠賢勢力正盛,孫之獬谄附閹黨,破格升任侍講。天啓七年(1627年),與徐時泰主順天府鄉試,當時的閹黨主要的成員,也就是崔呈秀的兒子崔铎,雖然才不能文,卻通過與孫之獬的關系,得以中舉。

崇祯初年的政治風波

熹宗駕崩,思宗(即崇祯帝)即位。作爲九千歲的魏忠賢,很快遭到了文官們的參劾,不久便畏罪自殺。次年,翰林倪元璐請要毀掉《三朝要典》,並打算清算閹黨。《三朝要典》是在天啓年間激烈的黨爭背景之下,由魏忠賢主持,大學士顧秉謙、黃立極、馮铨等人編撰而成的官方史書,收入了萬曆、泰昌、天啓三朝關于“梃擊”、“紅丸”、“移宮”三大疑案的示谕奏疏,並加案語,旨在深入打擊東林黨。東林黨人以其顛倒黑白,重新得勢之後,自然力主禁毀。同時,他稱病請求辭職返家。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孫之獬的種種行爲廣遭到衆人的譏笑,給事中張承诏等人,又對他連疏參劾。同年八月,孫之獬被奪官削籍,回鄉居住。

鄉居爲民與薙發降清

孫之獬返回山東淄川老家,閑居近二十年之久,平日教授子孫族人讀書,城中有公共事務,如修建石城、複行一條鞭法等,孫之獬亦以鄉紳身份出面倡議。崇祯末年,民軍四起,襲擾城池。孫之獬率衆守城,淄城免受破壞。崇祯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殉國。明將吳三桂迎多爾衮率清軍入關。山海關戰役之後,多爾衮下令沿途州縣官員按滿人風俗,剃頭留辮。清軍隨即驅逐李自成,定鼎北京。然而,漢人自古“衣冠束發”,嚴格遵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古訓,以剃發爲奇恥大辱,抵觸強烈。降清之漢族官員中,剃發者亦寥寥無幾。多爾衮見滿清統治尚未穩固,便下旨收回成命,許諾“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

投靠清廷與首倡剃發易服

同年,清廷派侍郎王鳌永招撫山東。山東巡撫方大猷將孫之獬守城之舉上報,朝廷即召其上京。孫之獬主動讓全家男丁剃發易服,還讓妻子不要纏足,並且還上疏標榜“臣妻放足獨先,阖家剃發效滿制”,得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清初筆記《研堂見聞雜記》稱,其時朝堂滿漢大臣分列,孫之獬入朝後,列于滿班,滿臣認爲他是漢人而不受;歸入漢班,漢臣又因爲他從滿俗而不容。孫之獬于是羞憤上疏,聲言“陛下平定中國,萬裏鼎新,而衣冠束發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言辭十分激烈。

被農民軍肢解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隨著李自成大順與南明弘光政權相繼被清軍摧毀,多爾衮認爲大局已定,于六月發動“七路伐逆”之戰,意圖剿滅剩余的抗清勢力。孫之獬作爲清廷的官員,被派往山東招撫,以平定當地的農民起義。

然而,孫之獬的命運卻在山東謝遷抗清民軍的手中走向悲劇。謝遷是一位反清的農民領袖,他率領農民起義軍抵抗清軍的入侵。在山東的戰鬥中,孫之獬被謝遷的農民軍俘虜。這些農民對孫之獬心懷仇恨,視他爲叛徒,因爲他剃發易服,投靠了清廷。于是,他們對孫之獬進行了殘酷的肢解,以報複他的投降行爲。

孫之獬的悲慘結局成爲了明末清初曆史上的一段血腥記憶。他的一生經曆了明朝末年的政治風波、清軍入侵、剃發易服,最終以被農民軍肢解而終結。他的故事也反映了那個動蕩時期漢族知識分子在政治變局中的選擇和命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