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暴雷始末,1夜回到9年前,郁亮如何扛?

伊曆史趣事 2024-04-20 03:40:44

曾經的行業標杆萬科,如今卻深陷“舉報門”的泥潭,股價一瀉千裏,重回九年前低點。這對于一向以儒雅示人的萬科掌舵人郁亮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爲了重振市場信心,郁亮頻頻發聲,並帶領萬科高管團隊四處奔走,試圖挽回投資者信心。然而,輿論的質疑和市場的恐慌卻如滾滾浪潮奔湧而來,將萬科推向了風口浪尖。

4月12日,正值輿論風口浪尖的萬科董事長郁亮,高調現身成都,參加了一場萬科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合作二十周年的慶典活動。在活動現場,郁亮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贊GIC是萬科“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並表示萬科將繼續深化與GIC的合作,共創美好未來。郁亮此番舉動,被外界解讀爲萬科在尋求國際投資巨頭的支持,以渡過難關。GIC作爲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強大的市場影響力。與GIC保持緊密合作,不僅可以爲萬科帶來急需的資金支持,而且還有助于提升萬科的國際形象和市場信譽。

然而,郁亮的努力似乎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就在萬科與GIC高調慶典之際,萬科可謂是負面消息纏身,短短一周內,萬科可謂經曆了至暗時刻。先是煙台合作方聯名舉報萬科涉嫌非法設立類金融機構發放高利貸、欺瞞股東挪用項目建設資金等問題,接著是萬科濟南公司負責人肖勁被公安機關帶走協助調查,隨後又有傳言稱萬科多名高管被邊控。這些消息猶如一枚枚重磅炸彈,接連引爆輿論,導致萬科A股股價暴跌,市值蒸發近7000億元。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危機中,萬科引以爲傲的職業經理人團隊首當其沖,成爲了衆矢之的。要知道,萬科一直以其規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著稱,而這套體制正是由以郁亮爲首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一手打造,多年來,萬科憑借著高效的管理和穩健的經營,在房地産行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也被譽爲房地産行業的“三好學生”,郁亮帶領下的萬科管理層,更是以現代企業管理之術,將萬科送上了行業巅峰。

然而,這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負面消息,讓投資者對萬科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機制産生了嚴重質疑。在真相還未明朗的情況下,由合作方舉報等事件引發的恐慌情緒,猶如陰霾般籠罩在萬科的上空,投資者們紛紛抛售萬科股票,導致萬科股價大幅下跌,一時間,萬科的債務償付能力、評級下調等問題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面對這場危機,萬科郁亮不得不站出來回應,他表示,萬科與國際合作夥伴依舊攜手共進,並強調萬科的財務狀況健康,債務可控。然而,郁亮的話似乎並沒有打消市場疑慮,投資者們依然在擔心萬科到底會不會爆雷,市場對于萬科的疑慮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消解,郁亮恐怕還需要拿出更多實質性的舉措才能穩定市場信心。

郁亮出生于蘇州,我們都知道,蘇州是以精致園林和悠閑生活著稱的江南古城,然而,這位在商海中叱咤風雲的企業家,卻有著與家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他精力旺盛,思維敏捷,行事果敢,身上顯現出的開拓創新精神卻是深圳這座城市獨有的。

1990年,郁亮懷揣著對商業的憧憬,加入了彼時還只是初創公司的萬科。從一名普通的公司董事,到財務負責人、公司總裁,再到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用34年的時間,在萬科這個舞台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瞬息萬變的房地産行業,郁亮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精准的風險預判能力,帶領萬科一次次躲過暗礁險灘,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郁亮果斷決策,帶領萬科收縮戰線,逆勢布局,成功地爲萬科規避了巨大的風險。

2017年,郁亮正式接任萬科董事會主席,執掌萬科至今已有7年時間。在這7年間,房地産行業經曆了多次危機,但郁亮總能帶領萬科化險爲夷,一次又一次地渡過難關。然而,商海沉浮,誰也無法預料命運的走向,如今的萬科股價暴跌、負面纏身,萬科和郁亮的命運似乎再一次來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近段時間以來,萬科可謂是風波不斷,先是深陷流動性困境,後又遭遇多家合作方的接連炮轟。這些前來“揭短”的企業,也並非泛泛之輩,而是與萬科合作多年的夥伴,其中包括煙台百潤、煙台創盈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等煙台本地的知名企業。

煙台百潤成立于2017年8月,同年10月便與萬科合作成立了煙台創盈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萬科持股51%,煙台百潤占股30%,雙方合作期間,共同打造了多個地産項目,爲煙台房地産市場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如今昔日合作夥伴卻反目成仇,煙台百潤更是成爲萬科此次事件中反應最爲激烈的“揭露者”排頭兵。他聯合多家企業,對萬科涉嫌挪用資金、偷稅漏稅等問題進行了舉報,並直指萬科董事長郁亮的管理問題。在這些聯名舉報的企業背後,隱藏著一位名叫李軍的煙台企業家。

據了解,李軍在煙台房地産市場頗有名氣,許多人都聽過他的名字,但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他本人,江湖上傳說其頗爲厲害。李軍與萬科的合作已近10年,10年間雙方共同開發了7個項目。

2023年8月,一紙舉報信將萬科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煙台百潤等10家企業聯合舉報萬科涉嫌挪用資金,爲這起風波拉開了序幕。此後,舉報內容不斷升級,從最初的財務問題延伸到偷稅漏稅,直至近期直指郁亮的管理問題。

在近期針對郁亮的舉報信中,煙台合作方的問題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指控郁亮團隊成立影子銀行:據舉報信稱,郁亮團隊利用職務便利,違規設立影子銀行,進行非法融資活動,謀取私利。以體外循環方式搞財務運作中飽私囊:舉報信還指出,萬科存在虛構收入、轉移資産等財務造假行爲,目的是爲了掩蓋利潤下滑、債務激增等經營困境,同時爲郁亮團隊輸送利益。涉嫌偷稅漏稅:此外,舉報信還提到,萬科通過各種手段偷逃稅款,嚴重違反了稅收法規。

這些指控,樁樁件件,都指向了萬科管理層治理不規範、內部控制失靈等問題。如果舉報內容屬實,那麽這恐怕對郁亮及其團隊的打擊是致命的。

爲什麽會鬧到如今這樣的局面?這背後應該與萬科曾經引以爲傲的項目跟投制度密不可分。2014年,由郁亮一手推動的項目跟投制度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萬科員工與企業的傳統關系。在這項制度下,萬科員工不再是單純的雇員,而是搖身一變成爲項目的合夥人,與公司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項目跟投制度的實施,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它打破了傳統員工與企業的雇傭模式,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也爲萬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在項目跟投制度的加持下,萬科的業績一路飙升,成爲房地産行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項目跟投制度的成功,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許多房地産企業紛紛效仿,推出了類似的合夥人制度。一時間,項目跟投制度成爲行業風潮,催生出了不少的財富神話。

商場上,風雲變幻,利益交織。當市場順風順水之時,合作共贏,其樂融融;可一旦遭遇逆境,利益沖突,情誼難測,反目成仇的案例屢見不鮮。房地産行業,也不例外。近年來,隨著市場環境的持續變化,不少房企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合夥開發的項目更是頻頻爆出糾紛。萬科,作爲中國房地産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未能幸免。

2021年以來,萬科與煙台合作方聯合開發的多項目銷售不及預期,利潤無法達到指標。萬科就發文稱,煙台合作方曾提出16億元的賠償訴求,後遭拒絕。雙方也因此陷入僵局,最終鬧到如今這個地步。

這場糾紛的背後,是利益分配的矛盾。在市場順暢的時候,雙方合作愉快,共同分享著豐厚的利潤。然而,當市場進入下行周期,項目利潤大幅縮水時,利益分配的矛盾便凸顯出來。煙台合作方認爲,萬科在項目運營過程中存在問題,導致項目銷售不及預期,要求萬科承擔相應的責任。而萬科則認爲,項目銷售不佳是市場環境所致,並非自身原因,拒絕了煙台合作方的賠償訴求。

值得注意的是,煙台本地市場規模較小,房企銷售額幾個億就能排進前十。這意味著,參與到萬科項目的合作方,大多都是中小房企。在市場順暢的時候,這些中小房企樂于與萬科合作,借助萬科的品牌和渠道優勢,拓展自己的市場份額,那個時候的萬科與各地的合作方可謂是“蜜月期”,大家攜手共進,共同分享著房地産市場的紅利。

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逐漸變化,房地産行業也逐漸進入了下行周期,曾經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下滑的利潤空間,這些中小房企便開始盤算著自己的利益,與萬科反目成仇也就不足爲奇了。

對于萬科而言,和合作夥伴的糾紛原本只是一樁普通的商業糾紛,並非什麽大事。然而,此時正值萬科面臨債務償付的關鍵節點,這封舉報信的出現,無疑是雪上加霜。

要知道,舉報信矛頭直指萬科董事會主席,這一指控,立刻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投資者們紛紛擔憂萬科的財務狀況,抛售萬科股票,導致萬科股價大幅下跌。更糟糕的是,國際知名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大通在舉報信發布的第二天,將萬科企業的A股和H股評級均下調至“低配”。此舉意味著,摩根大通認爲萬科的違約風險上升,建議投資者減持萬科股票。摩根大通的評級下調,猶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此後,惠譽、標普、穆迪三大評級機構也紛紛下調了對萬科的評級,一時間,萬科的信用評級可謂一落千丈,籠罩在債務違約的陰影之下。

針對舉報信中的指控,萬科迅速做出簡短回應,稱舉報內容嚴重失實,並已啓動司法程序維護自身權益。然而,這番強硬表態卻未能平息市場質疑,萬科A股股價應聲而跌,一度跌破7.5元/股,創下曆史新低。

4月以來,萬科A股價走勢可謂是跌宕起伏,不僅回落至9年前“寶萬之爭”的起點,更頻頻刷新公司2015年以來的股價低點。在如此敏感的關鍵時期,多位萬科高管相關的傳聞卻如同導火索般,一次又一次的撥動著投資者們敏感的神經。4月10日,萬科濟南公司總經理肖勁被警方帶走的消息不胫而走,這一事件瞬間引發了公衆對萬科管理層狀況的擔憂。此後,有關萬科高管的傳言更是愈演愈烈,其中包括萬科高管蔡平赴美不歸、集團高管被邊控等消息,引起了市場和投資者們集體恐慌。這些毫無根據的傳聞,猶如一顆顆定時炸彈,不斷沖擊著萬科的股價。截至4月12日收盤,萬科A股價跌至7.1元/股,市值僅剩767億元,較2018年市值巅峰4524億元已大幅縮水八成。

昔日A股巨頭萬科,如今卻深陷市值蒸發的泥潭無法自拔。曾經31.92元/股的高光時刻,如今只剩下7.1元/股的黯淡,總市值更是從2018年的巅峰8310億元跌至如今的1248億元,蒸發了近7000億元。這一幕,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要知道,彼時萬科A股與H股總市值一度突破8000億元大關,成爲A股市值最高的房地産企業。然而,短短幾年間,萬科卻從巅峰跌落,市值蒸發近八成,令人扼腕歎息。對于萬科的股價下跌,不少股民記憶猶新。2021年,當萬科A股價跌破30元時,曾有投資者高呼“珍惜30元以下的萬科”。然而,如今這樣的聲音早已經消失不見。

投資者信心的受挫,是萬科股價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曾經,萬科憑借著穩健的經營和良好的口碑,贏得了投資者的一致青睐。然而,近年來,萬科卻頻頻陷入負面輿論,再加上房地産行業整體低迷,投資者信心逐漸減弱,最終導致萬科股價大幅下跌。

萬科的困境,並非個例,放眼整個房地産行業,曾經的“招保萬金”時代早已遠去,曾經的金字招牌們紛紛褪色,市值都在大幅縮水,早已退出了千億市值陣營。碧桂園、恒大、融創、華夏幸福等昔日房企巨頭,如今都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比如碧桂園市值從2018年巅峰的3000多億人民幣,跌至如今的140億港元(1港幣 ≈ 0.9248 人民幣),蒸發了超過70%。恒大更是陷入債務危機,市值從4000多億人民幣跌至如今的22億港元(1 港幣 ≈ 0.9248 人民幣),令人唏噓不已。

如今的A股市場,房地産板塊可謂是哀鴻遍野,曾經傲視群雄的千億市值房企,如今紛紛跌落神壇,萬科也未能幸免。一家長期關注萬科的債券交易人士表示,“房企出現不行的典型征兆是,償付違約或大面積停工,可萬科目前還沒出現這個局面,然而它的股價走勢卻已經提前進入了爆雷階段,可見市場恐慌程度有多深。”

萬科股價的持續下跌,不僅引發了投資者的擔憂,也給公司的債券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債券價格作爲反映企業信用狀況的重要指標,往往對股價波動敏感。萬科股價的暴跌,也導致其債券價格出現異常波動,進一步考驗著債權人的信心和耐心。

債券市場是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企業償還債務的重要保障。對于萬科來說,債券市場的穩定至關重要。一位從事萬科債券交易的分析人士陳斌表示,“當下的萬科最需要保剛性兌付的就是債券,債券的輿情傳播性比股票更廣,負面更容易被放大,因此,保證經營節奏的穩定預期,對萬科來說至關重要”。

4月14日,萬科A股股價盤中一度跌破7元,創下近9年新低,與此同時,有關萬科高管被邊控、公司財務造假等傳言也甚囂塵上。面對股價和輿論的雙重壓力,萬科郁亮終于坐不住了。4月14日下午,萬科緊急召開投資者交流會,郁亮親自上陣,就近期市場傳言一一作出了澄清。

針對煙台合作方舉報萬科偷逃稅款一事,郁亮表示,稅務機關已經對煙台萬科進行了稽查,並未發現任何拒不交賬或偷逃稅款的情況。爲了進一步打消投資者的疑慮,萬科總裁祝九勝、朱保全等高管當日更是在微信群、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地理定位,向外界表明他們並未受到任何限制。祝九勝定位在萬科香港的樓盤,朱保全則位于日本東京周邊的千葉縣。

在投資者交流會上,郁亮坦誠承認,萬科目前確實遇到了階段性的經營困難,流動性也面臨短期承壓。這番表態也體現在了萬科發布的會議紀要中。萬科的澄清和表態似乎取得了一定效果,至少在短期內穩住了市場情緒。4月14日,萬科A股股價有所回升。然而,利好消息往往只是昙花一現。截至4月18日午間收盤,萬科A股價再度下跌1.55%,報收6.99元。

長期以來,萬科都被外界冠以“危機驅動型企業”的標簽。這家房地産巨頭,似乎總能敏銳地察覺市場風向,並及時調整戰略以應對挑戰。然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萬科卻似乎在疾馳中迷失了方向,踩下了急刹車。

在投資者交流會上,萬科管理層坦誠剖析了此前戰略失誤的根源,將問題歸結爲“太依賴慣性”和“在部分城市投資冒進”。經曆過動蕩起伏和市場不確定性,萬科如今急需穩住陣腳,聚焦主業,確保經營業務的持續穩定。

爲此,萬科加快了資産處置的步伐,郁亮還定下了今明兩年公司債務規模將下降1000億元的目標,以期有效化解債務風險。萬科首席運營官劉肖亦則透露,今年萬科還將加大資産交易力度,特別是大宗資産交易。這預示著萬科將進一步盤整存量資産,優化資源配置,釋放新的發展活力。

近期,關于萬科資産處置的傳聞也在市場上不斷發酵,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針對這些傳聞,萬科方面近日做出官方回應,表示正在從戰略角度出發,對旗下資産進行分類與結構優化。

萬科此次資産優化行動,並非盲目抛售資産,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決策。據了解,萬科將對旗下資産進行全面的梳理和評估,並根據不同資産的性質和特點,制定差異化的處置方案。對于核心資産,萬科將繼續持有一並加大投入,以增強其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對于非核心資産或經營不善的資産,萬科將果斷剝離或出售,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負債水平。

對于萬科的資産優化策略,業內人士普遍持積極態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金融機構人士表示,萬科此次資産優化行動是化危爲機的戰略舉措,有助于公司盤活存量資産,提升運營效率,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位資深房地産分析師則認爲,萬科的資産優化將有利于其聚焦主業,輕裝上陣,爲未來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萬科資産優化傳聞發酵的同時,也有部分市場人士擔憂萬科是否面臨資不抵債的風險。對此,上述金融機構人士表示,萬科當前面臨的危機屬于流動性危機,而非資不抵債。他指出,萬科擁有雄厚的土地儲備和優質的資産,其核心競爭力依然強勁。隨著資産優化策略的落地實施,萬科的流動性問題有望得到有效緩解,並逐步重煥生機。

郁亮定下兩年內削債千億的目標,聽起來雄心勃勃,但想要實現可並非易事。畢竟,房地産行業仍然處于低迷期,融資渠道收窄,回款困難,萬科想要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實現千億削債,可謂任重道遠。

作爲最早涉足資本市場的地産企業之一,萬科可謂是融資手段的集大成者。配股、發行可轉債、增發等各種融資手段,萬科都曾玩得爐火純青。然而,在當前房地産行業持續下行的背景下,即使是萬科這樣融資能力強勁的企業,也難逃資金困局。

近年來,萬科更是成爲行業內唯二家建立起來“總對總”融資模式的房企。這種模式下,萬科可以將多個項目的融資需求打包在一起,進行統一融資,從而降低了融資成本。然而,隨著預售監管制度的實施,萬科的“總對總”融資模式被打破,融資成本也隨之大幅上升。

好在,萬科的債務集中到期日相對集中,主要壓力集中在今年第二、三季度,合計金額約爲224億元。對于即將于5月、6月到期的56億元境外債券,萬科也已經提前啓動了相關置換和還款准備工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萬科就能夠完全化解債務危機。畢竟,萬科還有大量的其他債務需要償還,而且房地産行業仍然處于低迷期,萬科未來的經營狀況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爲了實現千億削債目標,萬科可謂是背水一戰。除了積極尋求市場化融資渠道之外,萬科還得到了大股東深圳國資的支持。深圳國資承諾將以市場化和法制化方式幫助和支持萬科,包括幫助萬科處置流動性較低的資産、認購萬科旗下盈利的消費基礎設施等,在行業寒冬的背景下,萬科的千億削債之路注定充滿挑戰。

此前在萬科業績會上,祝九勝透露了萬科兩大新增融資渠道:白名單輸血和經營性物業貸。這新增的融資渠道,無疑爲萬科在當前流動性收緊的環境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白名單輸血”,是指符合監管要求、財務狀況良好、經營穩健的優質房企,可以優先獲得融資支持。這對于萬科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作爲A股市值最大的房地産企業,萬科的財務狀況一直保持穩健,在行業內享有良好的口碑。因此,萬科有望成爲首批受益于“白名單輸血”的房企之一。

“經營性物業貸”,是指以經營性物業爲抵押獲得的貸款。這對于萬科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融資渠道。近年來,萬科大力發展物業管理業務,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優質經營性物業。這些物業可以爲萬科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同時也爲其提供良好的抵押資産。除了積極拓展融資渠道之外,萬科也在積極調整組織架構,以應對市場變化。近期,萬科陸續對北京、南京、上海等關鍵地區進行城市合並,重組管理區域,並任命新負責人。據了解,上述區域尚未出現大幅減員現象。這說明萬科在進行組織調整時,注重了對員工的安置,避免了過度裁員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直以來,郁亮對中國未來房地産市場規模的判斷都十分堅定。他認爲,9萬億-10萬億是正常的市場規模水平,當前房地産市場只是處于暫時性的低迷,長期來看依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然而,在房地産行業的一輪深刻變革下,真正能活下來的企業必將是少數,對于萬科來說,要想穿越這場行業風暴,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剛剛結束的一季度,整個房地産行業銷售行情依然低迷,數據顯示,2024年1-3月,萬科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579.8億元,同比下滑42.8%,面對行業下行壓力和輿論風波,萬科一方面積極調整策略,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尋求新的增長機會,萬科能否成功穿越這場風暴,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0 阅读:813
评论列表
  • 2024-04-20 13:00

    三問萬科,這麽多年樓市暴漲萬科賺的錢去哪裏了?萬科究竟欠銀行多少債?萬科洗錢怎麽澄清?

  • 2024-04-21 03:33

    當初那些大喊愛國就要支持民族企業的,趕緊抄底啊[得瑟]

伊曆史趣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