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上海“高考狀元”,公費留美後入美籍,晚年卻想回國落葉歸根

迎絲聊曆史 2024-05-07 15:19:25

文| 袖枕青禾

編輯| 無憂文史

她是77年恢複高考後的“上海狀元”,卻在公費留學後拒絕回國,還入了美籍。

當她在美國站上學術界的最高位置後,她的一個決定在國內外引發巨大爭議:回中國!

她就是袁鈞瑛,那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她在晚年選擇落葉歸根?當年她又因爲什麽選擇留在國外入美籍?

學霸的成長之路

1958年,袁鈞瑛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醫學教授,在上海第一醫學院工作。祖父是有機化學家袁開基,外祖父是法國文學翻譯家李青崖。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袁鈞瑛自小聰明好學,對生物興趣濃厚,老師們也都非常喜歡天資聰穎又努力的她,覺得她日後一定會成就非凡。

然而家中的一場大變故,卻將她的人生推向了另一條道路。

1968年,袁鈞瑛剛滿10歲,她的父親卻因病突然去世。父親的離世,讓袁鈞瑛無助又迷茫。就在此時,她周遭的社會環境也變得異常敏感,他們一家的生活處處受到責難。

後來,袁鈞瑛眼見上學無望,選擇去紡織廠成爲一名女工。

袁鈞瑛進了工廠後,白天幹活,晚上學習。因爲心有希望,讓她得以撐過那段與夢想背道而馳的日子,從未放棄的她也終于等來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制度,袁鈞瑛繼續讀書的機會再次來臨。在母親的鼓勵下,她報名參加了當年的高考。

堅持不懈的學習換來了好的結果,她不僅成爲當年上海市的“高考狀元”,還以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績,搶先被複旦大學錄取。

思慮再三,袁鈞瑛選擇了複旦大學生物系生物專業,那是她從小就喜歡的學科。

大學四年,她不是在圖書館裏看書,就是在實驗室做各種實驗。轉眼大學生活一晃而過,而袁鈞瑛再次以優異成績考入了上海第一醫科大學,研究的依然是她熱衷的生物學。

可在繼續深造的過程中,袁鈞瑛發現,當時國內在科研領域剛剛起步,她的很多科研夢短時間內都無法實現。

就在這時,袁鈞瑛爭取到了一個從天而降的好機會。

公派美國留學

上個世紀80年代,正是國家一心求變求發展的時期。1982年,爲了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國家在全國範圍內選拔公費留學人員。

這次公派留學的名額不多,但前來報名的人數卻達到了25000名。

袁鈞瑛在聽到消息後,也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在上萬名優秀學子中,她脫穎而出,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獲得公派留學美國的資格。

那一年,袁鈞瑛24歲。

面對這得之不易的機會,她沒有想象中的輕松和高興,因爲她明白,從今往後她不僅只是爲自己而讀書,她肩負的還有祖國的托付。

踏上飛機前,袁鈞瑛向家人承諾:“待學成歸來,一定效忠祖國,爲國家生物學科的發展貢獻力量。”

可到了美國之後,袁鈞瑛卻在日複一日的學習中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當時,美國的經濟遠比國內要繁榮許多,在科研方面,美國不僅有先進的實驗室和科研器材,還有很多專業資料,這些都是國內缺少的。

那一刻,袁鈞瑛決定留在國外努力鑽研,待到學成之時,在祖國需要她的關鍵時刻,她就能成爲更好的助力。

在留學期間,袁鈞瑛在導師羅伯特的帶領下,開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羅伯特是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可謂是蜚聲中外。

寒來暑往,七年後,袁鈞瑛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她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又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後。

袁鈞瑛在學術上不斷騰飛,可隨後,人生中的重大考驗也被擺到她眼前。

1998年,國家需要曾經派出的那些優秀人才回國貢獻力量。但聽到召喚的袁鈞瑛卻遲遲無法做出決定。

她心裏明白祖國需要他們,可如果離開美國,她正在研究的課題就會中斷,她就得拿出更多的時間從零開始。

再三猶豫之下,袁鈞瑛最終決定留在美國繼續研究自己的課題。而正是她的這一決定,換來了此後許多人對她的謾罵。甚至連她的母親和家人,也不理解她。

面對這些謾罵和指責,袁鈞瑛從未做過多的解釋。而後她的另一個決定更是將她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當初她留在美國繼續進行科研項目還能有人理解。但後來,她放棄自己的國籍入美籍,這就沒法讓人接受了。

很多人覺得她是忘本,還有人說她是白眼狼。

直到多年後,袁鈞瑛所從事的細胞凋亡基因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她也奠定了生物學細胞研究的基礎,此時她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回國的時機終于到了。

落葉歸根 回國貢獻

2013年,袁鈞瑛獲得“安捷倫思想領袖獎”。原以爲,在獲得這樣的獎項後,她會選擇繼續留在國外,不曾想她卻有了回中國的打算。

她考慮回中國,一是想用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爲祖國做貢獻,二是爲了她的丈夫俞強。

袁鈞瑛的丈夫俞強是和她一起公派留學的中國學生,也是她複旦的校友。同在異國,兩人又有著共同的熱愛、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這樣的靈魂相逢,自是從相遇起就一眼萬年。

他們很快結了婚,可婚後他們並沒有沉浸甜蜜之中,而是投身到各自的學術研究中。後來,面對歸國問題,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俞強選擇回到國內從事相關科研工作,袁鈞瑛則選擇留在大洋彼岸,她誓要將自己的研究真正做到大突破。

就這樣,因爲對學術的不同堅持,他們分居兩地。這些年,袁鈞瑛只要一有時間便會回國和丈夫團聚。

在回國的日子裏,她建立了實驗室,繼續自己的科學研究,也會抽時間開講座,分享自己的學術心得。

後來,她在上海複旦大學擔任研究生導師,用自己的力量,爲國內的生物科研默默地付出。

2006年,袁鈞瑛正式成爲中科院的客座教授,之後,她每年都會花五六個月時間在那裏授課。

2012年,她在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擔任主任,從那之後,她一直在研究細胞學

只是,很多時候,她還需要奔走在中美兩國之間。

而近幾年,袁鈞瑛提出想回國,她解釋:“一方面確實是有想和家人團聚的原因,另一方面落葉歸根,不管在外飄零多久,始終覺得中國才是自己的家。而且回國後,還可以繼續爲祖國的科研貢獻力量。”

不管是什麽樣的原因,讓袁鈞瑛有了回國的打算。不可否認的是,自她在2005年首次發現並定義Necropotosis這一細胞死亡模式,她就已經爲醫學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她的這一研究和發現,將爲漸凍症、阿爾茲海默病、青光眼等疾病帶來治療的新藥,也讓人類在與疾病的鬥爭中,有了更多科學的武器。

對于袁鈞瑛的感情,很多人都覺得很複雜,一方面覺得她辜負了祖國當年對她的培養,另一方面又覺得當年她做出不回國的選擇,實在也是無奈之舉。

對此,袁鈞瑛表示,她對自己的過往從不後悔。

也許,在她從小熱愛著生物學時,在她的父親不幸患病離世的那一刻,她的心中就播下了一顆爲病痛尋找解決之道的種子。

所幸,當她終于實現兒時的願望,終于讓自己的成果在醫學界開花之時,她又帶著自己的成果回歸了祖國。

我們無法評價一個人在特定時期做出的選擇,但願意用自己的畢生精力,爲自己的理想奮鬥一生,僅憑這一點,她亦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

大愛無言,也許袁鈞瑛是把那份心中深藏的大愛,用行動緘默著踐行了一輩子。

(圖片及故事素材均來源于互聯網。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回不回國看選擇,貢不貢獻看行動-

參考資料:

全國婦聯女性之聲 2023-9-10 《袁鈞瑛:女性科研工作者“要大膽、自信,不爲自己設限,勇闖科研‘無人共’”!》

新疆醫科大學官網 2023-8-24 《陳晔光院士、宋保亮院士、袁鈞瑛院士一行來我校開展座談交流》

光明網 2023-11-24 《上海新增5位外籍院士,開創細胞死亡研究的華裔女科學家入選》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