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艦島設計爲何多在右側?

當年牛爸 2024-05-15 21:32:15

關注航母的軍迷可能發現了一個現象:無論是我國的遼甯艦、山東艦和福建艦,還是美國的尼米茲級、福特級,或是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號,這些航母的艦島無一例外地都設置在了右舷。這一設計選擇背後有什麽原因呢?

艦島,作爲航母上醒目的標志,不僅是航母的指揮控制中心,更是集成了艦橋、煙囪等關鍵結構,承載著雷達、桅杆和通信導航天線等的核心設備。它是航母航行、艦載機起降調度的核心所在。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艦島設計就頗具代表性,其四層艦橋各司其職,從飛行控制到航海指揮,再到作戰部署和信息處理,都井然有序。

那麽,爲何艦島多被設置在右舷呢?這一選擇並非偶然。早在1915年,英國皇家海軍的飛行官威廉姆森就提出了在右舷駕駛的設想。這源于當時螺旋槳飛機的特性:螺旋槳順時針旋轉時,會産生一個向左的推力,使飛機在低速飛行時容易向左偏航。爲了確保艦載機在狹窄的甲板上安全起降,避免起飛時與艦島相撞,將艦島置于右舷成爲了首選。

然而,這一科學的建議卻並未得到英國皇家海軍的采納,英國第一艘全甲板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交付時並沒有上層建築。隨後,他們嘗試在甲板上建造一個上層建築,但無論放在哪個位置,都會對艦載機造成湍流問題。最終,他們設計了一種可伸縮的艦橋,但這又帶來了蒸汽機煙霧排放和飛行員視野受阻的問題。這些教訓讓英國皇家海軍意識到,將艦島設置在右舷是更爲合理的選擇。

艦島右置的布局之所以被沿用至今,除了曆史和技術原因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生理因素。人類在快速運動中發現前方有危險時,會本能地向左避讓,以保護心髒這一重要器官。這種條件反射雖然可以通過訓練加以幹預,但難度極大且必要性不高。此外,當人體受到外界刺激時,肌肉會本能地收縮,而控制操作杆的通常是右手。這種情況下,左側壓杆和向上拉杆的可能性增加,導致艦載機失控時向左運動的幾率更大。

綜上所述,航母艦島統一設置在右舷的布局並非偶然,而是經過曆史、技術和生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這一設計不僅確保了艦載機的安全起降,也符合人類的生理本能和操作習慣。

0 阅读:0

當年牛爸

簡介:專注國際軍事、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