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二代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BAeP.103戰鬥機

丹書戰史 2024-04-16 17:57:26

自英國在上世紀60年代研制成功“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後,一時間仿佛走入了新的科技樂園,決定在這條賽道上大展拳腳。“鹞”式雖然很成功,但它也有著明顯的短板,它載彈能力相對弱一些,作戰半徑短,並且它無法超音速飛行,遇到先進的二代半、三代戰機等無疑要吃虧,于是下一代短距/垂直起降戰機計劃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在一大堆項目中,BAe P.103是一個70年代出現的單座、雙引擎戰機,研制工作大約在1978年開始,預計在80年代中期試飛原型機,屬于二代短距/垂直起降戰機,因爲有了“鹞”式的成功基礎,英國人對P.103也充滿了信心。

P.103走了完全不同的科技線,它是噴氣動力的傾轉發動機短距/垂直起降戰機,工作原理與“鹞”式的矢量噴口完全不是一回事,飛機采用了鴨翼布局,不過鴨翼安裝在駕駛艙背後靠近主翼的位置,大後掠角的主翼爲鷗式翼,翼下安裝可偏轉的發動機吊艙。

計劃給P.103安裝2台英、德等國聯合研制的RB.199渦輪風扇發動機,它是70年代的成果,第一個版本的RB.199最大推力38.7kN,加力推力爲66.01kN,雖然單台推力比不上“鹞”式及其後續機型,但2台發動機的組合動力顯然更強。整個發動機艙可以向下偏轉90°,讓尾噴口完全朝下,此時戰機可以實現垂直起降,或者讓發動機艙部分傾斜,以此節省燃料進行短距起降。P.103的機體不像“鹞”式那般臃腫,飛行阻力也要小一些。

飛行員坐在一個常規的加壓座艙內,配備了彈射逃生座椅,機鼻內安裝雷達,起落架爲前三點式,它們都收入機體內部。該機似乎沒有內置彈倉,格鬥用的空空導彈可以挂載在翼尖位置。

不過P.103的設計問題也比較明顯,尾噴口太靠近地面,航母甲板或跑道需要想辦法承受強大的吹拂力和高溫灼燒,並且發動機艙不好做紅外抑制處理,飛行中紅外特征很明顯,紅外制導空空導彈可最喜歡這一點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飛控,傾轉動力在垂直起降和平飛兩種模式之間轉換,放在今天也是個大難題,在當時就是P.103項目最大的攔路虎。

盡管如此,P.103的進度仍舊讓人意外,設計公司進行了風洞試驗,80年代初建造了全尺寸模型,積累了一些經驗技術,項目可能在1982年以前某個時間終止。

4 阅读:679

丹書戰史

簡介:觀三千年戰史,品海內外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