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老人過世時,盡量不通知親戚,說明了這三種情況

布衣粗食 2024-05-13 15:35:01

詩人白居易說:“送葬萬人皆慘澹,反虞驷馬亦悲鳴。”

有老人過世,親戚朋友都會趕過來,看老人最後一眼,送老人去墓地。

年輕人幫忙擡棺,中年婦女幫忙做飯,整個葬禮都顯得體面熱鬧。

在農村,也有這樣的說法:“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

作爲子孫,不去親戚家報喪,這是不孝順的行爲;不讓大家多燒紙錢,這是寓意著子孫興旺。

隨著時代的推移,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家裏的老人過世了,也盡量不通知親戚,看起來冷清,但是事情仍舊辦得妥當。

具體來說,說明以下幾種情況,需要多理解。

01

兄弟姐妹不和,不想在喪事上被人看笑話。

大部分的家庭,在過得好的時候,吵吵鬧鬧,爭奪利益。

在家庭真正遇到危機的時候,大家反而會團結起來,一起熬過難關。

就像《左傳》裏說的:“兄弟雖有小忿,不廢雠親。”

總有一些家庭,走了極端。

在老人過世的時候,仍舊沒有停止吵鬧,而是互相推诿。誰都不願意多出安葬的費用,也不想自己的親戚朋友來。

親戚朋友來了,就會送禮金。而對應的情況,就是你要在親戚朋友家有喜事時,去還禮金。

送來的禮金,變成大家一起用的錢,但是回出去的禮金,卻是你自己掏腰包。這樣的情況,你是不願意看到的。其他的兄弟,也是這樣想的。

一家人,都盤算自己的利益,因此家醜就在繼續。在骨子裏,我們又信奉——家醜不外揚。

兄弟姐妹不和睦,誰都不願意吃虧。這樣的情況下,不請親戚到場,而是各自分擔喪葬費用,就不奇怪了。

總有一些家庭,在老人落葬之後,還要吵鬧三十天,無法分配家庭裏的遺産。或者因爲落葬費用,個個都在計較。人性的醜陋,可見一斑。

02

晚輩和親戚一直不聯系,早已處于斷交狀態。

我的姑婆,三十多歲的時候,和姑公去了外省的一個礦區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姑婆回到娘家的時候,越來越少。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姑婆過八十歲生日的時候,有幾個長輩去外省,參加了生日宴。

一晃過了多年,和姑婆同輩的長輩陸續過世。和姑婆有交往的晚輩,幾乎沒有。

在姑婆過世之後,其子女也嘗試了聯系姑婆的娘家人,但是沒有誰去參與葬禮。

說實話,晚輩都不知道姑婆家住在哪裏,長成什麽樣子。晚輩在困難的時候,姑婆作爲一個有工作的人,也沒有關照一下。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親情是需要互動的,你不來,我就不會去。

這些年,中年人漂泊的情況,就更加明顯了。

有的親戚,去了外省創業、工作,五六年都沒有見面。過年的時候,也無法相聚了。

最可惡的是,有的親戚,你家有喜事的時候,通知他來喝酒,他也不會來,禮金也不見。

平時不互動,忽然讓人去幫忙安排落葬,這是不能接受的。

感情是雙向奔赴的,親戚也一樣。血緣關系還在,但是緣分隨著時間、空間的改變,會慢慢淡去。

親戚之間的淡漠,導致老人的葬禮也沒有親戚互動,具體有兩種情況。

其一,在老家的人,長期拒絕和親戚互動,自己混得好,不會幫其他親戚。因此,親戚都有怨氣。

其二,在異地的人,一直不聯系老家的親戚,就相當于是消失了。另外,互相走動的開銷,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

距離,真的會讓親情消失。老人過世之後,聯系的紐帶就徹底沒有了。

03

家中有特別的情況,不便于大操大辦。

我在文章中,寫過一個觀點:葬禮四人不去,家人順順利利。

首先,有孩子正在高考期間,需要穩定情緒,以人生的大業爲主,不參加長輩的葬禮。

然後,有身孕的婦女,考慮到嬰兒的健康成長,不參加葬禮,可以得到理解。

再則,老人的老伴,年紀大了,也無法承受悲傷,不看落葬的場景爲好。

最後,和家庭有過節的村裏人、親戚,不要到葬禮上,避免他們胡說八道,怨氣沖天。

一些特殊的情況,需要特別對待。不能因爲老人過世,就不管活著的人了。

人是不能複生,但是剩下的人,還得好好活下去。

如果你家的親戚,處于高考、考公的關鍵、有身孕、生病了等,那麽你不通知他,是比較妥當的。等關鍵時期過去了,再去聯系,辦事有交代,就行了。

你家有特別情況,不去參與親戚家的葬禮,也會得到理解。

處處都要有共情力,人與人的互動,才會順利。非得如此,規矩如鐵,反而會陷入到墨守成規的陷阱,不便于親戚交往。

04

北宋人孫奕在《履齋示兒編》裏記錄,孔子的墳墓上,長了楷樹;周公的墳墓上,有模樹。

孔子、周公都是春秋時的大人物,樹立了做人的榜樣。因此,人們把樹也聯系起來,産生了“楷模”這個詞語。

古人還記載:“模木,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質得其直也。”

很明顯,我們對老人過世的解讀,更注重于“幸福地活下去、傳承老人的精神”。

葬禮簡單一些,參與的人少一些,不要過多責怪。

沒有了繁雜的葬禮,但是能在老人過世之前,多一些孝順,更有實際意義。

只要子孫團結向上,老人的葬禮有多少人來,並不重要。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34 阅读:19856
评论列表
  • 2024-05-20 11:49

    就他媽的地地道道的是陋習!!!!!

  • 2024-05-13 17:09

    古代都在一個院子,最遠不過一個村子,現在四零八散的。沒必要了,自己娘自己送好了,別五湖四海的找親戚啦……

    刷車全靠下雨 回覆:
    對,以前找人幫忙沒毛病,現在五湖四海的,是幫忙麽,那是要錢
  • 2024-05-13 20:39

    我們對老人過世的解讀,更注重于“幸福地活下去、傳承老人的精神”。活著時,盡心盡力。去世後,不必太張揚,總結經驗,把家族的好傳統好作風傳下去就好。

  • 2024-05-14 10:42

    不通知親戚咋下葬?

    第六代傳感器 回覆:
    以後不准備和親戚打交道了?
    用戶12xxx08 回覆: 第六代傳感器
    這個就不清楚了[笑著哭][笑著哭]
  • 2024-05-15 12:35

    生前多孝敬死後不折騰。

  • 2024-05-15 00:29

    主要是躲開拉去燒,當天半夜偷偷拉上山處理了。

    隨風 回覆:
    怎麽拿離世證明?[呲牙笑]
  • _zaF 3
    2024-05-13 19:39

    父母對孩子有親有疏,父母不在就各自安好,互不打擾。

  • LEI 3
    2024-05-13 18:27

    現在在城市,家裏有人去世的,只是通知至親的人而已,能簡的就簡。

  • 2024-05-23 04:40

    蛋疼

  • 2024-05-26 11:09

    在這放洋屁,

  • 2024-05-13 21:29

    人歸終,靜無聲。明月落,紅日升。三刻憂,五更醒。出生哭,青春貧。早相邀,暮想停。走天下,須淩雲。人性善,千歲明。家國恨,須厘清。故土離,葉歸根。人生短,身回冢。兒女哭,親人甯。不想走,天命定。人間事,定汗青。

  • 2024-05-16 03:59

    法律好像有祭拜權這說法。

  • 2024-05-17 23:22

    生亦何喜,死亦何哀。今日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亦相同。在世時盡孝,去世後節哀,已故之人何曾感知身後事?

  • 2024-05-18 17:07

    人死如燈滅

  • 2024-05-14 02:16

    對等反制,這是原則

  • 2024-05-13 21:49

    這種人真的需要楊永信來治

  • 2024-05-13 21:50

    “佛”爲什麽“拈花一笑”?因爲覺悟了才是“佛”!

  • 2024-05-13 16:13

    生前不小氣,死後不排場

  • 2024-05-15 06:35

    真的是在放屁

  • 2024-05-15 14:39

    我真不喜歡做事,煩死了

  • 2024-05-15 21:37

    小編簡直胡說八道

  • 2024-05-21 15:43

    沒有你說的那樣,盡管平時不來往,真的有什麽事還是要去幫忙啊

  • 2024-05-13 16:28

    一個活得通透,能洞察世情的高人,篇篇精辟,字字珠玑

  • 2024-05-13 18:40

    冷暖人情易。難知與被離。

布衣粗食

簡介: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