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他不懂何意,多年後警示成真

伊殇雪 2024-02-21 13:15:16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在明朝曆史上,劉伯溫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短短一句話就可看出他的不凡,畢竟是能與諸葛亮齊名的存在。現如今,劉伯溫雖然已經去世千百年的時間,但其流傳下來的故事依然讓人津津樂道。

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劉伯溫臨死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一直搞不懂是什麽意思,17年後真相才慢慢被揭開。那麽,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劉伯溫的一筐魚

劉伯溫臨終前送朱元璋一筐魚是一件很有爭議的事情,有人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家族和後代,就讓兒子給皇帝送去一筐死魚。

原因也非常簡單,朱元璋害怕曾經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竊奪朱明江山,先後掀起多次腥風血雨。

劉伯溫此舉是想要告訴朱元璋,自己已經奄奄一息無法成爲威脅,希望能夠饒恕他的家人。另一種說法是想要警示朱元璋,想要了解第二種說法,就需要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

我們都知道,分封制是一種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將土地和權力分封給自己的親屬或功臣,讓他們作爲諸侯國的君主以維護中央的統治。

分封制在中國曆史上有著悠久的傳統,從夏、商、周三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漢、晉兩朝。

然而,分封制也帶來很多弊端,如諸侯國的割據、叛亂和內戰等,嚴重威脅中央的統一和穩定。

從隋朝開始,曆代王朝都放棄分封制改用郡縣制,從而加強中央集權,使得中國進入一個相對統一的時期,這一個傳統一直延續到元朝時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又把分封制恢複,大肆將自己的兒子封王,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和洪武二十四年先後進行三次分封,將自己的25個兒子都封爲了王。

分封這種制度對王朝的穩定是極大的威脅,爲什麽重視中央集權的朱元璋會恢複分封制呢?原因也非常簡單。

朱元璋爲何實行分封制

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元朝的政治制度,而元朝又有著蒙古人的分封的傳統。

大蒙古帝國時期,這種制度被稱爲兀魯思制度,即將領地視爲家族的共有財産分封給諸子弟組建汗國,比如金帳汗國、欽察汗國等。

元朝建立後爲適應漢地的情況,在借鑒漢族政治文化的基礎上,改用宗王出鎮制度。

即將元朝劃分爲五個區域,分封宗王出鎮這些地區,主要是邊疆地區,讓宗王代表皇帝鎮守一方防禦外敵。簡單而言,皇室嫡系血脈在中央享福,非嫡長子血脈則在邊疆鎮守。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也采用類似的做法,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邊疆地區,如燕王朱棣在北京、秦王朱樉在西安、甯王朱權在內蒙古等,拱衛皇室的同時也避免對中央的威脅。

除此之外也有維持權力平衡的意思,朱元璋是靠起義軍打天下的,統治基礎是一大批的功臣勳貴,這些人手握重兵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危及皇權。

他利用分封的藩王掌控兵權,讓功臣、文官和藩王相互制衡,以保證皇權的穩固。只要朱家的天下不被外人奪取,誰當皇帝都是自己的子孫。

對于自己的這種制度朱元璋很看好,曾在《祖訓錄》中說:“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

爲了防止藩王做大避免曆史上的錯誤,朱元璋還制定一系列的規定限制藩王的權力,如不得幹預地方政務、不得與外國通交、不得私自調動兵馬、不得改變封地......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朱元璋的分封制的確符合大明王朝的需要,很多問題他都預料到並給出解決辦法,唯一沒料到的就是朱標會英年早逝,劉伯溫的警示成爲現實。

劉伯溫的一筐魚是什麽意思?寓意天下就像一個魚筐,而魚就像是大明朝諸多的藩王,生存空間就那麽大,如果魚太多就會相互爭鬥最後都會死掉。

簡單而言就是,朱元璋可以分封子孫,讓他們各自擁有一片天地,但這種分封不能掌控生死實權,否則就會發生內亂萬劫不複,後來的事實證明劉伯溫的話是對的。

朱標死,藩王蠢蠢欲動

劉伯溫死後17年,朱標病死在巡視的路上,大明江山儲君之位空閑。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朱元璋的兒子沒有一個是“吃幹飯”的,都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

不知是朱元璋對朱標的偏愛,還是他對“嫡長子繼承制度”情有獨鍾,最終確定朱允炆爲皇太孫,也就是說未來自己死後皇位將隔代傳給他。

相比于朱標的名望、資曆,朱允炆實在是差太多了,再加上治國能力不足最終造成靖難之役。

朱允炆先後廢除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和岷王,引起諸多藩王的不滿和恐懼,朱棣手裏自己有刀自然不會坐等死亡。

1399年他起兵反抗,建文四年攻下南京登基爲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以藩王奪取皇位的成功例子。

朱元璋分封制度的本意是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讓二十多個兒子分鎮全國各地,擔任防禦外敵的重任。

卻不知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藩王雖然沒有封地的管治權,但擁有軍事指揮權手握重兵,勢力日益膨脹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尤其是燕王朱棣,因屢次出征功績卓著擁有“節制沿邊士馬”的重權,在北平地位獨尊成爲朱允炆的隱患。

回想當初,若朱元璋明白劉伯溫的意思減少魚筐裏的魚,或許朱允炆就不用費勁心機削藩,如此以來就不會觸犯衆怒,朱棣也就沒有造反的借口與皇室的支持。

但曆史沒有如果,有時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會造成曆史巨大的改變,蝴蝶效應在曆史事件中屢見不鮮。

對于此事,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

0 阅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