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爲何多次嚎啕痛哭?

能靜居主人 2024-05-04 10:38:41

撰文|趙立波

在紫禁城的深處,歲月悄然流逝,帶走了一位偉大君主的青春與活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帝,步入了他統治的晚期。這位曾經英明神武、威震四方的皇帝,如今也感受到了衰老的沉重。他的身軀不再挺拔,他的決策不再那麽果斷,而他的心中,更是充滿了對繼承人的憂慮。

康熙畫像

康熙帝的一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見證。

他八歲即位,十四歲親政,憑借過人的智慧和勇氣,平定了三藩之亂,收複了台灣,親征葛爾丹,鞏固了清朝的版圖。在他的治理下,國家進入了所謂的“康熙盛世”,文化繁榮,經濟發達,百姓安居樂業。這些都是大清入主中原後取得的最大成效。

事件公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一生如此強勢的康熙也未能避免這一規律,不僅如此,他甚至比其他人還要憔悴,甚至動不動就落淚,情難自控時甚至嚎咷痛哭,老淚縱橫。

這些都是一步步促成的。

時間的流逝,康熙帝的兒子們逐漸長大成人,他們之間的爭鬥也愈發激烈。這些爭鬥不僅撕裂了皇室的和諧,更讓康熙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與無助。他的兒子們,每一個都渴望成爲帝國的下一任掌舵者,但他們的手段卻讓康熙帝感到了深深的失望。

九子奪嫡

在康熙帝的衆多兒子中,皇太子胤礽曾是他的驕傲。胤礽自幼聰明伶俐,深得康熙帝的寵愛。康熙帝爲了培養胤礽,不惜親自教導他讀書寫字,後來又請來了大學士張英和李光地擔任他的老師。胤礽十四歲那年,康熙帝在暢春園召集胤礽的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要嚴格教育胤礽,不可有一日的放松。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胤礽的性格逐漸變得狂妄自大。他開始觊觎皇位,與兄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康熙帝對此深感痛心,他不願看到兒子們爲了皇位而互相殘殺。爲了維護家族的和諧,康熙帝不得不廢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並將其監禁。

廢黜胤礽對康熙帝的打擊是沉重的。他整日悶悶不樂,甚至“無日不流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過于溺愛胤礽,導致他變得如此狂妄。康熙帝的晚年,就這樣在兒子們的爭鬥和自己的悔恨中度過。

康熙帝晚年,對皇儲的選擇異常謹慎。他深知,一個不合適的接班人,將會給國家帶來災難。因此,他提出了接班人的三個標准:一是必須以國家爲重,二是必須深得人心,三是必須有治國的才能。

康熙批示的奏折

在衆多兒子中,康熙帝最爲看重的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胤禛性格溫和,待人寬厚,深得康熙帝的喜愛。康熙帝晚年,經常到胤禛的府邸,與他談心。而胤禵則是一位勇猛的武將,康熙帝曾派他率軍征討西藏,希望他能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然而,康熙帝對胤禛和胤禵的期望,最終都化爲了失望。胤禛雖然性格溫和,但在治國方面卻顯得無能。而胤禵雖然勇猛,卻缺乏政治智慧。康熙帝晚年,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他的衆多兒子中,竟然沒有一個能夠勝任皇位。

康熙帝晚年,政治上逐漸走向了寬仁和松懈。他開始厭倦政務,對國家的弊端視而不見。他提出了“不生事”的治國理念,主張維持現狀,不求進步。

相關畫面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在一次朝會上說:“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爲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雲多事不如少事,職此意也。”這表明,康熙帝已經放棄了改革和進取,轉而追求安逸和穩定。

康熙帝晚年的寬仁和松懈,與他早年的務實和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早年的康熙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誅殺權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亂,開疆拓土,使清朝達到了鼎盛。然而,晚年的康熙帝,卻變得消極和頹廢,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了憂慮。

晚年的康熙帝,最大的慰藉來自于他的孫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康熙帝晚年,將希望寄托在了弘曆身上。弘曆自幼聰明伶俐,深得康熙帝的喜愛。康熙帝晚年,經常帶著弘曆遊玩,教他讀書寫字,射箭騎馬。

康熙帝對弘曆的期望非常高,他希望弘曆能夠成爲一位英明的君主,繼承和發揚自己的治國理念。康熙帝晚年,曾對大臣們說:“胤禛二子弘曆有英雄氣象,必封爲太子。”

可能這一深謀遠慮是康熙爲大清最後完成的一個重要布局。

然而,他的晚年生活,卻充滿了波折和無奈。他的兒子們爲了皇位互相殘殺,他的治國理念被束之高閣,他的期望和寄托化爲泡影。晚年的康熙帝,就像一位孤獨的老人,面對著一個無法挽回的殘局。

康熙影視形象

康熙帝的晚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啓示。一個偉大的君主,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家事,那麽他的一生,終將以失敗告終。康熙帝的晚年,是清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些俨然已經被曆史所深刻證實。

康熙帝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也是悲哀的一生。

虎父無犬子,只是犬子太多的時候,當虎父老去,面對殘局無法收拾,也只有老淚縱橫了。清代文人一句話我覺得最適合康熙不過:風雲閣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曆史居然如此完成。

0 阅读: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