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浪姐”到《乘風2024》,綜藝旗艦該航向何方?

影視産業觀察 2024-05-16 13:18:53

《乘風2024》于4月19日強勢回歸,迅速在綜藝市場掀起熱潮。這檔標志性的“綜N代”播出後連續多日蟬聯全網綜藝正片播放市占率日冠,截至發文累計播放量已突破25億,再次證明了其強勁的生命力和市場吸引力。

作爲國內首檔以30歲+女性爲主體的選秀綜藝,《浪姐》自誕生之日起便備受矚目,滿足了市場與觀衆的雙重期待。曆經五年的磨砺與積累,“浪姐”IP不斷地在求新與破局中探索前行,已成爲國內綜藝市場中的一面旗幟。然而,隨著節目的持續發展,《浪姐》如同其他綜N代一樣,面臨著轉型的壓力和挑戰,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逐漸顯現。

從嘉賓陣容開始說起

在“浪姐”系列節目中,嘉賓陣容始終是吸引觀衆眼球的關鍵所在,在正式官宣之前,各種網傳名單便會引發網友的多輪討論。

《乘風2024》的嘉賓陣容依然有著極高的話題度。一方面,超女團建、新老愛豆同台勾起了大衆的“回憶殺”。何潔、劉忻時隔多年重回芒果舞台,何潔與尚雯婕的對決;二代女團成員鄭妮可、火箭少女101前隊長Yamy郭穎的唱跳表現,都是節目的看點所在。

另一方面,跨界選手相比往屆領域也涉及更多圈層。例如在前期宣傳中就已引起熱議的越劇演員陳麗君,以及電競主播Miss 韓懿瑩、品牌主理人周揚青、喜劇演員範湉湉等,也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此外,本季也持續放大國際化的元素,邀請法國天後Joyce、泰國女演員Mai Davika、俄羅斯女歌手Mari Kraimbrery、越南女歌手孫夏鈴等加盟。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橫跨多個領域的“姐姐”們彙聚一堂,使得《乘風2024》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充滿討論和探索可能性的話題場。

《乘風2024》以人數之衆、地域之廣、背景之多元刷新了系列紀錄,這種多元化的組合不僅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增添了故事的可能性,也提升了觀衆的期待值。節目在嘉賓構成上的持續創新和增量策略,是對嘉賓資源消耗的有效應對,但也映射出老牌綜藝的流量焦慮。在這種背景下,節目的核心看點向真人秀與八卦故事偏移,是對觀衆情緒的一種自然回應,也是一種必然的創作趨勢。這種策略可能爲節目帶來顯著的熱度,但長遠來看,它可能導致節目偏離初衷,使原本的核心主題邊緣化,這對于節目的可持續運營並不利。

從“浪姐”到《乘風》

除了圍繞姐姐個人與彼此互動的話題,“浪姐”系列最吸引觀衆,尤其是女性觀衆的還是對于傳統選秀敘事的顛覆,它承載著女性對于突破社會規訓、探索自我價值的諸多期待。

傳統的選秀邏輯往往是一種“養成”敘事,通過對選手們進行統一、嚴苛的訓練,以期他們最終能夠符合“完美偶像”的標准,這種邏輯本質上是對社會規範的一種強化。然而,“浪姐”在立意上對此傳統發起挑戰,無論是以“三十而立,三十而勵,三十而骊”爲口號的最初階段,還是以“大美中國,熱望乘風”爲主題的拓展,都展現了節目對單一審美的突破和對多元價值的擁抱。

在“浪姐”的舞台上,姐姐們的美是千姿百態的。無論是文藝細膩如陳昊宇、可鹽可甜如陳麗君,還是優雅大方如王琳,她們都能在這個舞台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而對于那些跨界而來的選手,如鋼琴演奏者吉娜·愛麗絲、運動員趙麗娜等,她們不僅在浪姐舞台上閃耀,在各自的領域也是佼佼者。她們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意義,體現了女性在不同領域的生命力和敢于突破的勇氣。

姐姐們在節目中的表現,不僅展現了她們各自獨特的魅力,也傳遞出一種強烈的信號:女性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外在的美麗和年輕,更在于她們的內在力量和多樣性。這種多元審美取向的展現,不僅爲觀衆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爲女性提供了一種新的自我認同和自我表達的途徑。

當話題帶來的熱度逐漸褪色,“浪姐”系列深層次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在節目中,女性力量的價值傳遞始終呈現出一種複雜的狀態:一方面倡導多元審美和個人價值,另一方面卻未能完全擺脫傳統的選秀機制,對于姐姐們的舞台打分依然參照著傳統選秀節目的單一標准。這種多元審美與選秀標准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于“浪姐”之中,在《乘風》系列立意轉變到國際文化交流之後,帶給觀衆的擰巴感更爲強烈。

但這種矛盾和張力,或許能夠成爲“浪姐”系列不斷進化的動力。它啓發著以《浪姐》爲代表的“她綜藝”制作者們:要想真正實現多元審美的理念,需要對賽制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才能使節目走得更遠。

走向國際的《乘風》,未來何去何從?

當一款綜藝步入第5年,觀衆的熱情減退和審美疲勞似乎成了難以避免的現象。如何破解這一局面,保持IP的持久吸引力,是所有長壽綜藝節目必須面對的挑戰。“浪姐”在面對這一挑戰時,選擇了擴展敘事視野,積極邁向國際化,是其持續發展的策略之一。

從《乘風2023》起,節目開始邀請多位國際嘉賓參與,包括秋瓷炫、劉逸雲、吉娜、美依禮芽、凱麗、芝芙、唐伯虎等,這種探索使節目在內容價值與話題熱度上也獲得了不錯的增量。

例如美依禮芽的初舞台《極樂淨土》讓人眼前一亮,票數獲得斷層第一,國際姐姐加盟之于節目的增量效應初現。而後美依禮芽與龔琳娜合作的舞台《花海》口碑持續發酵,既展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美,也將這種增量效應推向高潮。在節目後期,越南姐姐芝芙逐漸憑借出色的唱跳實力和個人魅力走紅,節目也因此吸引了更多越南觀衆的關注。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更在社交平台發布了芝芙的專訪視頻,點贊芝芙在《乘風》舞台傳遞中越文化的努力。這不僅體現了節目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也反映了節目內容的高質量和國際吸引力。

除此之外,國際嘉賓的加盟也直接推動了節目的版權出海。2023年10月,《乘風破浪的姐姐 越南版》正式在越南國家電視台VTV3台播出。節目以33家贊助商的巨大規模創下越南綜藝節目招商之最,首播即登頂越南同時段綜藝收視第一,收視率一路飙升。

然而,在今年的《乘風2024》中,國際嘉賓加盟的增量效應卻稍顯遜色,並沒有再出現像“小美”和芝芙那樣的爆款,甚至在二公之前不斷出現國際嘉賓退賽的現象。

究其原因,首先,這些外國姐姐首先不像此前中的秋瓷炫、美依禮芽等具有較高的國內知名度,觀衆一開始並不會將目光過多聚焦于她們身上。其次,節目的訓練強度較大,加上語言障礙,外國姐姐或無法在組內掌握話語權,或不知道從何處發力展現自己。除了法國姐姐Joyce憑借《身後》贏得好評,其余姐姐並未展現出太多亮點。甚至退賽的姐姐還有被網友質疑對待節目不認真,缺席訓練、舞台滑水的情況。

更爲殘酷的是,縱觀《乘風2024》的人選,觀衆都可以明顯看出會被重點塑造的是哪些姐姐,外國姐姐不能“逆天改命”,就會在節目中走向邊緣化。

毋庸置疑的是,國際化探索讓《乘風》在內容價值和話題熱度上實現了突破,擴大了海外影響力,並推動版權的海外輸出。但這一季的國際化探索之路遭遇了新的困境,如何進一步優化嘉賓邀請,使國際化不淪爲一種形式主義,需要制作者們進一步深思。

“浪姐”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其作爲綜藝節目的藝術性,更在于其成爲了一個社會現象和文化符號。節目以其獨特的方式,敏銳地捕捉到了當代女性的心理需求和社會熱點,巧妙地將女性議題與娛樂形式融合,向世界展現了東方美學的獨特韻味與女性的多樣面貌和強大力量。

盡管《乘風2024》依然能打,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現存的問題和挑戰。如何在迎合大衆口味的同時保持節目核心理念,將重心回歸到女性多樣化力量的呈現,以及如何優化嘉賓邀請與比賽機制,都是留給未來節目的難題。

目前賽程已經過半,《乘風2024》依然充滿無限可能,《浪姐》的未來也同樣值得期待。

0 阅读:12

影視産業觀察

簡介:關注中國影視潮流脈動,放眼全球影視産業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