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北京車展後,老外徹底服了中國汽車

一品掃地僧 2024-05-11 23:32:05

北京車展成爲“教育”老外的最佳平台。

最近一個外國記者參加了不久前的北京車展,他原本那顆“懷疑”的心,徹底被打服了。

原來中國汽車竟然已經這麽強!

傳統的“五大車展”——慕尼黑車展、巴黎車展、日內瓦車展、北美車展、東京車展,轉型的轉型,改名的改名,早已成爲沒人看的“鬼城”。

但在北京車展,頭一天就發布了110多款新車。

這個數據是北美車展的只有1款新車的100多倍!

在觀看完車展,尤其是體驗了中國的電動車之後,他認爲外國品牌的汽車,終將一敗塗地!

他同時強調,外國車企在中國的慘敗,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

歐美汽車制造商,似乎根本沒有努力。

因爲歐美車企並未試圖了解並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只想賣掉自己想造的車。

但中國車企不一樣。

因爲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總是在更努力地了解消費者的想法。

當中國用戶想要在汽車上看到大屏幕、冰箱、彩電、大沙發時,一切都實現了。

與之相反的是,歐美車企卻把這種創新貶爲“奇技淫巧”。

直到不久前,還有歐美車企的董事長認爲,在車內配置大屏不是一個“成熟的做法”。

這其實反映了歐美車企的集體傲慢。

事實上自從中國汽車制造商開始推出屬于自己的汽車以來,有關中國汽車是否安全的質疑,就開始充斥歐美媒體。

這就是問題所在。

所以中國市場的情況是,歐美車企一直在“抱怨”,而中國車企一直在前進。

跟中國車企推出的新車相比,歐美車企推出的新車在智能網聯、做工、配置等多個方面全面落後。

這導致雙方的新車産品力不在一個水平上。

情況很清楚——歐美車企喜歡以自我爲中心,並且拒絕與互聯網科技公司合作。

但中國車企一直在和華爲、百度、騰訊這樣的科技公司合作,以在新車中引入最新技術體驗。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歐美車企在和中國車企競爭時,普遍表現得比較笨拙。

另外,效率也是個問題。

中國車企推出一款新車只需要18個月。

歐美車企推出一款新車可能需要24個月,甚至是60個月。

重要的一點還在于,中國已經建立了完整且高效的電動車産業鏈。

歐美車企現在不得不依賴于中國人的産業鏈。

在這種情況下,歐美車企幾乎很難生産出能夠適應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新車。

總結來看,歐美車企的傲慢毀了一切。

最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觀——歐美車企冀望于保護主義,來維持他們的市場份額。

但這不會發生,因爲占據優勢的中國車企不會手下留情。

0 阅读:35

一品掃地僧

簡介:聚集商業、洞察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