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局:轉型抉擇——新業務,是單點突破還是全面推進?

初瑤看商業 2024-03-31 08:20:33

各位領導、專家、同仁: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參加本年度的行業論壇,與各位作交流和探討。

我來自中交三航局,三航局是中國交建旗下的一家主力工程局,2024年就將迎來建局70周年,在將近70年的時間裏,我們經曆了傳統水工行業、基建行業的起起伏伏,我想很多同志感受也非常深刻。原來我們講周期,後來講逆周期,現在已經不講周期了,只感受到越來越冷,就如同今年論壇的主題一樣,進入了空氣稀薄地帶,行業發展的確面臨一些困難。但既然是做企業的,又在建築行業,我們還是要有這樣一份責任,天再冷,還是要看到冬日裏的陽光,路再難,還是要努力前行。

今年,攀成德給我的命題是——《轉型抉擇:新業務,是單點突破還是全面推進》,我想從思考、抉擇和探索這三個方面來跟大家作交流。

— 1 —

思考

中交三航局是做港口和航道工程起家的,幾十年內經曆了多次經營策略的調整,特別是從2005年開始,先後進入了投資、鐵路及軌道交通等領域,海外業務到目前已遍及22個國家和地區。就是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傳統的水工業務始終保持近三分之一的規模,是支撐企業發展的重要板塊,但是難以滿足企業持續快速的發展要求,所以轉型是必然選擇和必然要求。但是,究竟怎麽轉、往哪裏轉,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關于轉型的方向,要與時代合拍。過去二十年,中國建築業的大發展與城鎮化密不可分,這是時代的趨勢,當趨勢啓動的時候,很多變化是不可逆的。未來,建築行業的業務種類仍然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大方向只有兩個——一個是綠色低碳,一個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把握好這兩大方向對我們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去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剛剛收官,今年中央又啓動了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對央國企提出了“打造現代新國企”的要求,提出要取得“三個明顯成效”,包括在增強國有企業在服務國家戰略功能作用上、在推動國有企業真正按照市場化機制運營上、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上取得明顯成效。對我們來說,“增強服務國家戰略功能”,是央國企必須承擔的使命和轉型發展的基本導向。

關于轉型的陣痛,要越小越好。這幾年我們圍繞改革,有一些成功經驗,也有一些痛苦,給大家分享幾點心得:一是目標設定要合理,要跳一跳夠得著,便于實現,這對于釋放市場活力和激發隊伍士氣至關重要;二是組織准備要充分,要認真開展市場調研,進行充分的研究、研討,明確努力的方向,制訂計劃並穩步推進,絕不打無准備之戰,也絕不能腳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三是要基于現實情況,主要看現有的資源能否支撐起新業務的發展,包括有形的資源和無形的資源。

關于轉型的路徑,要由點及面。轉型的突破口要小,通過打開一扇門、走出一條路,循序漸進,而不是簡單地推倒重來。從過去各行業的發展來看,成功的案例基本是單點突破,取得某環節的特定優勢後,再逐步向上下遊拓展,最後才有可能成爲行業龍頭。比如說比亞迪,從做電池起家,形成了技術和規模優勢,再逐步轉型成爲全産業鏈的霸主,走的也是由點及面這樣一條路。從當前企業的競爭態勢來看,“專而強”比“大而全”更具有産業競爭的優勢。就整個産業鏈來說,細分賽道的龍頭企業獨步武林,他們産品的盈利能力比那些“鋪攤子、攤大餅”要強得多。所以說,單點突破就是要有所爲有所不爲,找准發力點,實行差異化競爭,努力通過取得局部優勢之後再進一步拓展。

— 2 —

抉擇

之前那些年,三航局做了很多嘗試,有些嘗試的結果也不理想。比如鐵路業務,我們進軍鐵路十多年了,始終還沒摸透這個行業的規律,還在不斷地學習,也交了不少學費。

直到2018年,我們對“十三五”規劃進行中期修編的時候,感覺業務的發展必須有進一步的突破,最後選擇了以海上風電業務作爲突破口。做海上風電的企業中,中交三航局起步最早,我們承建了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該項目是2008年啓動的,兩年後正式投産。然而,受制于産業政策、技術裝備、成本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隨後十年,海上風電業務並沒有得到市場化的大發展。但是在十年的時間裏,我們仍在堅守,努力尋求技術、裝備的創新與突破;十年後,等市場逐漸成熟,具備大規模啓動之時,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就乘勢而上。

爲什麽選擇海上風電業務?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

一是發展前景好。從政策規劃的角度看,雙碳戰略背景下,深入推動能源革命是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之後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當前,我國清潔能源持續穩定增長,縱觀各地區能源資源和産業結構,開發海上風電是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政治意義、經濟價值突顯,參與海上風電業務符合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中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從能源開發的角度看,海上風電作爲一種清潔能源,與陸上風電相比,具有距離用電負荷近、發電穩定、不占用陸地土地資源等明顯優勢。此外,我國與海上風電開發相關的工程技術、産業基地、勞動力資源等要素,已實現了從追趕到部分處于先進的跨越,建設成本顯著下降,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2021年出現的“搶裝潮”。截至2022年,我國新增的裝機容量已連續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海上風電市場份額(發電量)已超過了全球的50%。

二是專業跨度小。海上風電的基礎施工和安裝,總體屬于海洋工程的範疇,我們在跨海橋梁、深水港口、人工島等領域的施工與海上風電建設在人才、技術及裝備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相通性,例如群樁、導管架結構都是現成可用的,在基礎建造、安全建設、耐久性技術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兩者在協同創新、融合發展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認爲,立足于既有優勢,圍繞主責主業拓展轉型,是成功概率較高的事件。

三是資源基礎好。作爲一家水工企業,中交三航局在江蘇、上海、浙江、福建等東部沿海地區有多個海上母港和碼頭岸線這些稀缺資源,能夠滿足大型安裝船、起重船、專用的運維船靠泊和整修需要,對于後續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基地式運維具有重要意義。在專用裝備方面,已經建成了成套國內領先的大型施工船舶和裝備,能夠滿足風電安裝、大部件更換、海纜鋪設、海底基礎結構施工和維護需要。此外,三航局不僅在施工及安裝領域獨占鳌頭,在風機基礎及設備檢測領域業績良好,市場占有率在40%以上。

— 3 —

探索

從2018年起,我們堅定以海上風電業務作爲突破口,開始了新時期的轉型探索,總體上分爲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追求盡可能大的規模效應

要快馬加鞭,搶占市場份額、提升市場地位、做大市場規模。

前面講到,2010年第一個海上風電場建成投産後,很長一段時間海上風電行業發展緩慢,但是到了“十三五”中期,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的步伐顯著加快。2018年,三航局海上風電業務合同額同比增長50%,市場占有率達到了60%以上,明顯感覺到了市場開始大規模啓動,所以我們把擴大規模作爲第一階段主要追求的目標。

制約海上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海上風電的建設成本遠高于陸上風電,當時無法做到平價上網,只有持續降低建設成本,創造更多的需求和市場,才能促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對我們來說,成本管控是核心競爭力。所以,在起步階段,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通過規模效應降低邊際成本,做到成本領先。此外,業務到了一定規模後,無論對上遊的投資商、發電企業,還是對下遊的裝備制造商、配套的鋼結構加工企業,都具備更強的議價能力,從而實現規模與供應鏈建設相互賦能,提升戰略性産業的業務貢獻度。既不降低品質,也不犧牲利潤,還能夠盡可能地把東西賣便宜,也就是所謂的結構性降成本,大家都能夠得到實惠,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競爭力。

2019年,三航局海上風電的合同額實現翻番,首次突破百億;2020年,迎來“搶裝潮”大爆發,合同額基本上超過了兩百億;2021年,我們安裝了將近700台風機,建成投産了20余個海上風電場,全面完成了“搶裝潮”的任務,也完成第一階段的發展目標。

▌2. 第二階段:力爭成爲行業的引領者

到現在爲止,我們還在爲這個目標努力。那麽如何成爲行業引領者?

准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

趨勢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原來海上風電開發企業以能源類央企爲主,如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三峽集團、中廣核等,但是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到風電領域,包括油氣巨頭、風機制造商、地方國企、民營企業等,甚至連甯德時代、阿裏巴巴、格力集團、深圳能源也紛紛入局,他們通過政企合作、資本聯合等方式,拓展海上風電相關的系統研發、海上風電開發等産業。海上風電的市場格局悄然發生變化,誰有資源、誰能拿到風場,誰就占據了優勢地位。

趨勢二:基地規模化、風機大型化、風場深遠海化。基地規模化方面,通過海上風電基地化開發,發揮“統一規劃、統一輸出、統一實施”的規模效益,加快海上風電集約化發展,帶動開發成本進一步下降。風機大型化意味著可以捕獲更多風能,有效提高發電小時數及發電量,提高風能和風場資源的利用效率,記得我們最早開始做海上風電的時候,一個風機大概是1.5兆瓦,目前應該達到了16兆瓦甚至更大。風場深遠海是因爲近海風場與近海養殖、漁業捕撈、運輸航線存在衆多的資源沖突問題,反觀深遠海風場資源質量更優、容量更大,能提升投資開發運營的經濟性,提高土地、海域的利用效率,風場選址深遠海化將成爲一個必由之路。

趨勢三:“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將成爲主流。海上空間的充分利用是推進海上風電和其他産業融合發展的驅動力,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基于空間耦合的多重利用。利用同一空間來發展不同的産業,存在多個用海主體,如風電、養殖等其他類企業;二是基于産業互補的鏈條延伸。風電企業主動將産業鏈向其他産業延伸,如用風機的底座和基礎做網箱,打造海上牧場,一方面更高效地發揮了海域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自身項目的收益率,解決了風電消納、開發成本高等問題;三是基于整體開發的綜合利用。在這種模式下,風電並不一定起主導作用,而是服務于整個綜合開發體,包含浮式發電、深海養殖、海水淡化、智慧能源島、海洋文旅等,形成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未來的趨勢值得期待。

打造裝備核心競爭力。海上風電工程由于遠海水深、海上環境惡劣,對工程設備的要求非常高,擁有先進的海洋工程裝備可以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作業範圍更加廣泛,可勝任的項目類型更多,惡劣天氣情況下作業效率更高,這是海上風電施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海上風電行業風機大型化、深遠海化的發展趨勢下,海上風電場建設對于打樁船樁架高度及吊重、風電安裝船的作業水深及吊高吊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端海洋工程裝備總體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最讓我們頭痛的是“搶裝潮”的時候,由于自有的船舶不足,大部分用的是社會化的船,當時競爭非常激烈,風電發電企業付出了更高的成本,總包企業被壓縮了利潤,大部分錢都被船東賺走了。目前,我們按照三個“三分之一”的原則,即“自主投資三分之一、股份投資三分之一、市場租賃三分之一”的方式,集中建造了一批先進的施工船舶和裝備,包括風電安裝船、起重船、打樁船以及一些大型的液壓錘等等。

促進商業模式創新。在拓展業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方面,海上風電的開發商特別是能源央企,資金狀況良好,每年的風場投資都在快速增長,與我們的合作基礎也很好;另一方面,項目經營都是以投標的方式進行,經常拼得頭破血流,與建築安裝相關的大量衍生業務不容易介入;同時海上風電施工行業是重資産行業,資産包袱非常重,所以我們一直也在醞釀,大家能否一起走合作之路。

2022年9月,我們與中交産投聯合三峽能源、大唐國際、國華能源、遠景能源,合資成立了中交海峰,注冊資本25億元,三航局持股37%,中交産投持股20%,三航局與中交産投是一致行動人,因此我們占絕對控股的地位。成立中交海峰主要想實現四個方面的追求和探索:一是整合中交集團的資源,全面推動與投資運營商的合作;二是推動與整機制造商的合作,爭取獲得運維業務市場份額及部分關鍵技術;三是引入外來資本,加快海上施工關鍵裝備的投資建造,爲深遠海、規模化發展提供堅強的裝備支撐;四是與合作方強強聯合、共同出海。我們希望中國風電行業不僅技術要走出去,理念、標准、模式也能夠走出去。目前在越南,我們有幾個風電項目在建,也有一些成功案例。

保持技術領先地位。經過多年開發,我們全面掌握了海上風電基礎施工技術、全類型的風機安裝技術,基本上所有基礎和安裝方面的技術難題,我們都能提供解決方案。在負壓筒、重力式、深水導管架以及深遠海風機安裝等新興領域,還在不斷探索,也提前布局了一些關鍵技術:開展了漂浮式風電設計與施工技術的研究,開發了可以搭載兩台15兆瓦風機的雙頭漂浮式風電浮式基礎——NEST;針對遠海施工提前布局了新的施工模式——“運裝一體式”施工模式。

推動産業鏈“鏈長”建設。當前行業競爭不僅僅是單個環節的競爭,更多的是以産業鏈競爭的形式體現。中交三航局作爲中交集團海上風電産業鏈鏈長單位,我們正在推動以中交集團爲核心、以海峰公司爲紐帶,協同投資、設計、施工、運維、制造、金融等産業鏈相關單位,建立長效合作、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態圈。重點圍繞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三個路徑統籌推進。

基礎固鏈方面。緊跟行業發展需要,進一步細化梳理海上風電現代産業鏈圖譜和重點領域關鍵産業目錄,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不斷完善業務發展體系,構建內強外穩的現代産業鏈體系。

技術補鏈方面。以中交海上風電施工技術研發平台爲重要依托,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增強産業鏈安全備份能力,並開展海上風電工程建設創新聯合體建設,形成現代産業協同創新體系。

融合強鏈方面。加強與集團內部和外部産業專業力量合作,加大專業化整合力度,加強開放合作,打造戰略合作聯盟,推進業務鏈一體化、供應鏈一體化、平台集成一體化,提升協同發展能力。

▌3. 第三階段:打造生産性服務業的新業態

展望未來,我們把總體目標定位爲打造生産性服務業的新業態。生産性服務業不算一個新名詞,主要指圍繞促進産業升級、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産效率提供支撐保障等服務內容,包括産業鏈研究開發、物流配送、質量檢驗檢測、售後服務、服務外包等。

爲什麽這麽定位?我們發現,越是高端的産品,服務價值所占的比重就越高,而且比重還在不斷上升。因此,誰掌控了生産性服務業,掌控了産業鏈的生態,掌控了産業鏈的基礎和運行規則,再通過專利服務、股權、資本運作,往往能夠獲取大部分利潤,所以我們要逐步推動海上風電産業向生産性服務業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原來傳統的基礎和安裝環節的利潤可能會降低,但是技術研發、售後服務這些環節將成爲新的盈利增長點。

打造生産性服務業的重點工作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推動投建營一體化。充分發揮自身在海上風電建設領域的設計、施工技術及裝備等綜合實力,努力推動施工總承包向EPC總承包轉變,以業務爲紐帶,推動實現項目規劃、設計、建造、運維一體化,快速建立並不斷發展投建營一體化能力,成爲海上風電領域的投資商、建設商、發展商、運營商。

二是培育壯大合作夥伴。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推動與外部企業的分工與協作,培育出一批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戰略目標的合作夥伴——專業分包商。把大量業務外包給其它企業,企業的自有資源主要用于建設産業鏈的核心部分,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業務開發和産業鏈運行規則的組織與協調。在施工環節,原則上,輔助的配套船舶服務和勞務供應都可以大量外包,企業只須保持必要的核心裝備和核心資源。在鋼結構加工領域,在進一步發揮好現有南通、廈門加工基地保供、限價功能的基礎上,除了特定的産品,大量的業務要推向市場,利用好成熟的社會資源。

三是拓展售後服務業務。我們認爲運維是海上風電産業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經過前期大規模的建設,後期豎立在海上的風機,都要進入到常規的運營階段,就像城市道路,基本上隔兩年就要翻新,海上裝備長期處于高腐蝕、高溫、高鹽、高濕的環境下,更新維修的任務非常重。根據測算,風電場建設之後的運維成本占全生命周期的40%左右,運維市場規模非常可觀。

目前,國內海上風電運維産業處于起步階段,以周期性計劃檢修爲主、突發性故障檢修爲輔,面臨運維水平有限、專用運輸工具短缺等問題。按照一年一次定檢的要求估算,現在每年至少有1500個風電機組需要維護保養,市場需求日益旺盛。海上風電項目運行周期大多爲25年,運維的主要模式爲,前5年由整機廠商提供質保服務,後20年以上由市場化來提供。因此我們通過組建海峰公司,與整機商合作,建立專業的運維培訓基地,開發風機維修核心技術,有效提升運維能力,有效承接出保以後的運維業務。我們想打造成爲4S店或是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這樣的商業模式。此外,我們還會布局一些運維母港作爲專業化的配套。

四是推動産業數字化。推動實現“産品+服務”的産業數字化,打造産業鏈現代服務體系。重點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升數字化施工水平,提升數字建造、智慧建造的能力;二是推進鋼結構生産智能化升級,包括鋼樁、導管架、其他的大型鋼結構等等,加快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施工效率,全面實現智能化制造;三是建立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智慧運維體系,提高海上風電精准運維、智慧運維的能力。

五是積極探索資本運營。適當開展收並購,圍繞産業鏈上下遊中的的短板、弱項,適當地開展一些參股並購,並購一些成熟的技術平台,縮短技術成長的周期;投資風場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投資參股海上風電場,一方面可以獲得穩定的投資回報,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協同獲得施工任務,同時綁定後期的運維業務;同時,我們也規劃了中交海峰五年上市的宏偉目標。

最後是打造行業標准。我們已經實現了主編國家能源行業標准零的突破,近三年內主編能源行業標准2項、第二主編3項,參編多項。未來,還要進一步增強主體意識,爭取牽頭編制更多的行業標准,規範行業內的技術和管理,促進産品和服務質量提高,提升標准化建設水平,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增強行業的話語權。要努力成爲産業發展方向的引領者、産業基礎能力提升的支撐者,爲增強我國産業鏈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貢獻力量。

圍繞海上風電産業,中交三航局已經整整探索了十五年,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道阻且長,但未來可期,謝謝大家!

0 阅读:3

初瑤看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