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車鎖電曝視頻+畫像車主:車企的「科技與狠活」

洞見新研社 2024-03-26 20:55:19

作者 | 辰紋

來源 | 洞見新研社

近日,不少車企遠程鎖車鎖電再度引熱議。但車企的“科技狠活”沒有最狠只有更狠,僅去年就發生數宗車企泄露車主視頻等隱私數據的案例,不僅令當事車主“社死”,甚至成千上萬網友發問“自己的車,隱私憑啥被車企拿捏”?

智能化的新汽車時代,未經車主同意,就肆意大玩“科技與狠活”,其實不光讓車主受傷,更是在給車企自己“挖坑”。嚇退潛在客群事小,若引發諸如前段某新勢力及某夫某泉那股暴風驟雨的反噬,可真就攤上大事。

01 鎖車鎖電雖有因 用“科技狠活”擅鎖車輛不亞于“遠程黑客攻擊”

有網友說“好高的科技,能遠程鎖充電口不讓充電”,也有車主質問:“未經過消費者同意,廠家可以隨意根據自身的判斷‘鎖車’,這種做法合理嗎?”

細品鎖車鎖電原因,大致有幾種情況,一是二手車過戶時原車主有按揭款未付清;二是車企對車輛OTA升級,導致續航裏程不足;三是全損車在非車企官方維修導致車輛不能駕駛,引發車主懷疑是被遠程鎖死,進而拍視頻曝光。

《深圳商報》報道了一位車主全款買的二手小鵬汽車,完成過戶後,卻被小鵬遠程鎖車無法啓動。問及原因,小鵬汽車回複是,前車主按揭款未結清。

這種回複,實則是對現車主權益的無視。因爲,現車主已過戶,合法擁有該車。小鵬可以對前車主訴諸法律,但遠程鎖合法車輛,不只是“科技狠活”這麽單純。

鎖電也是小鵬作爲技術特長生“擅長”的。澎湃新聞報道,小鵬對其P7首批車主進行遠程鎖電,導致續航裏程不足。一位車主的車輛,原本480公裏的表顯裏程,鎖電後掉到了430公裏。

澎湃新聞稱,此前也有威馬、北汽新能源EX360、廣汽埃安S、廣汽豐田iA5、特斯拉Model S等車被曝出鎖電問題。

而買了全損車沒在官方修整,結果換配件後車輛“遠程鎖掉”爲哪般?

截圖自“南方都市報”公衆號

該車主發視頻曝光引發熱議。而當事車企理想對南都記者的回應是,視頻不實,理想沒有後台遠程鎖車功能。

其實,中消協早就指出,新能源車企存在未經消費者同意單方鎖電問題。

從技術上講,車企完全有遠程鎖車能力。但不論不論出于何因,都是對車主的“背刺”,損害車主合法權益。而遠程鎖電,盡管打著降低電池風險進行,卻同樣是未經車主事先同意。

然而,即便是在這兩年的問題車展上,當鎖車鎖電屢被提及,始終沒有車企敢站出來承諾不擅自鎖車鎖電。

這難免讓車主無法像買車時那樣信任車企。哪怕是銷冠或技術尖子,難道不應從威馬的慘敗,看出大規模鎖電一旦引發車主抗議,便會失去更多客戶,一意孤行就不難想見結局。

而汽車越智能,車主的後怕還在後頭。

02 行車數據、車主隱私頻曝 “事出反常必有妖”

幾乎讓車主瞬間“社死”的,莫過于車企未經授權就擅自將行車視頻等隱私在社交平台曝出。

去年12月,一輛理想L7在清遠追尾。警方通報前,理想汽車官微卻在未獲車主方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公布了車主行車影像和具體車速。

理想汽車的這一“擅舉”引發聲討,焦點正是不該私自公布視頻,涉嫌侵犯車主隱私。有律師也公開表示,“用戶是車輛的所有者,車企在售後所記錄的所有有關車輛、用戶的數據,除雙方另有約定以外均應當屬于用戶”。

有車主說笑稱,“哪怕身爲尊貴的理想車主,擁有500萬以內最好的SUV,自己也不配有隱私!”

新能源車約等于智能車的時代,行車數據實時傳到車企雲端,這些數據終究是車主“私人財産”,不應該被車企當做“共享資源”。

去年底懂車帝的冬測活動,多家車企在微博公開了極詳細的後台車輛數據,網友紛紛表示,沒有隱私的智能車,不買也罷!

排名倒數的問界汽車公開的數據,從空調開了多久到開關門窗次數一應俱全。長城汽車也對外展示了對車輛開關門窗次數等數據的掌控能力,連座椅加熱都了如指掌。

吉利汽車副總裁發布的微博,還把單次開門時間列得一清二楚。岚圖汽車總助也公開了開關門窗等數據。

一時間,社交平台成了車企外秀數據監控能力的舞台,網友和車主則紛紛表示心涼了、心驚了。

除了車企主動曝出行車數據隱私外,也有因爲對隱私數據安全保護不到位,導致車主隱私被竊。

蔚來汽車就遭遇了重大隱私泄露事件,不少用戶信息和車輛銷售信息被截獲。

堂堂新勢力,因技術能力不夠硬而讓車主隱私遭竊,當時就陷入醜聞旋渦。

去年4月,路透社則報道,9名特斯拉前員工在2019至2022年間,通過內部系統私下分享了客戶車載攝像頭記錄的一些具有高度侵入性的視頻和圖像。

一位前員工表示,有段視頻記錄了一位男士全裸的畫面。另一名前員工說:“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洗衣服,還能看到一些非常私密的事情。我還能看到他們的孩子。”

真是細思極恐,從全裸男人,到私密事,再到年幼孩子,都被特斯拉員工所看到並分享。然而,馬斯克至今未說過一個sorry,正如理想曝車主追尾影像後,李想同樣沒說一句對不起。

即便是電比油低價格戰發起者比亞迪,在去年底,因豹5上市後有網紅測出該車百公裏油耗高達18升,讓方程豹汽車官微迅疾布聲指出,該車主存大量異常駕駛行爲。

隨後,比亞迪稱應警方調取該案證據需求,調取了相關車輛運行數據。若只把數據給警方,無可厚非。但比亞迪卻在網上將車速、異常停車、急刹等多項數據黑底白字曝出。

新聞記者都知道一個“大忌”是不能進行“媒體審判”,然而,從理想公布事故視頻標注車速,到比亞迪聲明所用措辭,無不是車企依仗後台數據,試圖自證清白的同時,給車主來個先于警方的“審判”甚至是“定性”。

去年12月,《南方都市報》報道,比亞迪怒了!“最高懸賞500萬元打擊惡意抹黑”。此前長城則懸賞1000萬打擊網絡水軍,甚至官方透露真有幸運網友拿到獎金。

從銷冠到主流車企,動辄懸賞“捉拿”抹黑者,這與李想在朋友圈這一私域發聲,表示危機背後是有組織的違法犯罪,有何兩樣?

試問,車企可敢公開起訴了誰?是否有判決書能佐證大老板們“所言極是”?

車企不去保護車主隱私,卻忙于對曝光車企“隱私”的網友打上“黑子”“水軍”“黑公關”標簽。

如此顧此失彼,是否“事出反常必有妖”?車企、車主,誰是小白兔,誰是大灰狼?

03 若行車數據成變現“金礦” 車主隱私分分鍾被算法“算計”

更嚴重的問題是,車主行車數據也有像上網行爲一樣,被車企當做變現“金礦”的可能。即,將駕乘人員車內行爲數據出售給營銷機構或大廠,用算法在汽車大屏和與車互聯的手機上向用戶推送垃圾信息。

這無疑是對車主隱私的無敵侵犯。汽車乃私人空間,車內攝像頭、聽筒等,更容易將豐富的隱私數據輸送給“算法”。

而既然買了智能車,除非賣掉,否則只能甘當“待宰羔羊”?

連知名研究機構埃森哲都給車企放話,數據變現是新的利潤增長點,尤其在汽車行業向網聯化、智能化深入發展的今天。

細品埃森哲的建議,可謂一波一波持續“洗腦”。譬如,打造數據閉環是車企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汽車數據比你想象的更有用,數據的種類和體量正迎來爆發式增長。

埃森哲還給車企傳授思路。比如,可通過梳理客戶行爲數據,整合第三方(社交、電商、電信等)勾勒客戶畫像,産出用戶洞察,“最終提高銷售額並加強客戶粘性”。

埃森哲建議車企與第三方合作,如短視頻、音樂、電商、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商,在豐富消費者數字生態體驗的同時,創造新收益。

這豈不是讓車內所有駕乘人員的行車、交談、通話等各種隱私數據都被算法操控?

值得注意的是,埃森哲已在我國與某車企及其經銷商合作,幫助挖掘業務,明確收集何種數據,提升運營精細度和銷售效率。“項目實施後,微信定制化內容推送從原先的120分鍾減少到15分鍾,跨部門的客戶信息檢索也從先前的22分鍾減少到2分鍾。”

作爲頂流機構,它還與一家豪華車企合作,爲其梳理業務需求和數據邏輯,確保十多個數據平台關鍵指標高效整合,持續滿足企業銷售等實際需求。

它還在推廣宣傳中給車企打氣:“數字時代,唯快不破。汽車企業需要抓緊采取行動,化數據爲洞察,實現由數據驅動的業務轉型。”

其實,一些國內車企,也悄然利用行車數據對車主“畫像”,進而探路商業變現。這兩年,有不少車企已在購車合同和隱私協議中注明會默認收集車主數據用于畫像和推送商品信息。

本該是車主“私人資産”的數據隱私,成爲車企創收變現“金礦”。若這道口子在車圈豁開,車主還有無拒絕被畫像和被算法“算計”的權利?

04 寫在最後 車主數據隱私誰來“當家做主”?

汽車利潤攤薄是事實,車企要增收無可厚非。但無論數據變現,還是鎖車鎖電曝視頻,一旦車主隱私受到侵犯,車企必將陷入輿論漩渦。若將數據變現到超出天際,撲面而來的便是全網反噬。

而只有讓車主“當家做主”,車企使用數據前爭得車主同意,方才能讓車主與車企和諧共生。

即便從車企角度收尾本文,難道數據變現獲取的利潤,真比銷售更先進的車賺的多?若非如此,不僅失去車主信任,還會嚇退潛在買車客戶,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03-26 21:50

    還好。我的油車沒有聯網功能,安全得很。

洞見新研社

簡介:專注商業與科技,在沒人思考的地方,再深思五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