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化替代要避免與産業數智化升級脫節

海瀾智雲上海數據 2024-04-08 18:11:47

據報道,國家近期出台新的指導意見,將逐步淘汰政府使用的個人電腦和服務器上的英特爾和AMD等美國微處理器,以推動本土技術的應用。新的指導意見要求政府部門在2027年之前完成向國內供應商的技術轉型,同時國有企業也開始積極實施這一方案,部分國有企業已經開始向國産替代品轉型,並提交季度報告監控其IT系統改造的進展。

實際上,去年12月26日,財政部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就針對政府機構發布了采購指導方針,要求政府機構在采購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時,必須將“安全可靠”的處理器和操作系統列爲標准。此前,中國信息技術安全評估中心發布了首份“安全可靠”處理器和操作系統榜單,全部來自中國企業。

指導意見的實施是意料之中的。近年來,隨著美國不斷收緊對中國高科技産業和企業的極限制裁,限制向中國企業出口先進芯片、設備和工具軟件,已將中國産業升級進程置于不可控的高風險之中,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國産化替代是必然結果。

打造新質生産力,核心技術必須自主可控

去年開始,有關部門多次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所謂新質生産力,就是要擺脫傳統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新的發展路徑必須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征,符合國家提出的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

新質生産力是繼高質量發展、智能制造等戰略理念的新形態,就是通過數字經濟轉型和工業轉型升級等方式讓中國未來的經濟和産業發展在質量、能效和科技水平方面引領全球。但新質生産力的實現依賴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要實現以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爲代表的先進計算技術與數智化機器設備、數智化勞動者等新要素的融合發展,但在西方國家不斷加大對中國高科技産業和企業封鎖制裁的背景下,這種依賴于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的風險也在增加,關鍵核心技術的替代迫在眉睫。

這次國家出台指導意見,從政府和國企開始推動國産化系統替代也是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需要。如果關注中國IT産業發展,上一次國産化替代發生在2008年,當時這阿裏巴巴因擔憂數據安全問題而提出的“去IOE化”進程,在核心系統中國産的技術替換IBM服務器、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由此誕生了飛天操作系統和飛天大數據平台,並最終成就了阿裏雲,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自主IT發展進程。

我認爲國家在這個時候出台指導意見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國企業在個人計算機和服務器領域的技術體系儲備和産業生態布局已趨完善,能很好地支撐企業的日常辦公需求,至少在性能表現上與國外同類産品不會有較大差距。二是打造新質生産力不能寄希望于西方提供完備的技術和産品,不然將置産業升級于巨大風險之中。我相信,隨著政府和國企加速國産化替代,企業必然會陸續跟進這一進程,而在軟件層面的替代,企業事實上也早已開始。

打破“賣不出”和“嵌不進”的生態困境

近年國家積極支持信創産業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企業在IT技術領域的創新突破,從芯片到工業軟件,很多以往認爲不可能的領域都有斬獲。

去年,筆者受邀參加龍芯生態大會,現場就看到了基于龍芯處理器的個人電腦和工業級PLC産品,個人電腦安裝有常見的辦公應用和遊戲,操作起來十分流暢,性能體驗與普通電腦並無差別;再就是華龍訊達基于龍芯處理器打造的新型高端自主PLC控制器“JIC PLC 8010”,據華龍訊達總經理龍小昂介紹,産品已經被應用于行業工業自動化場景,性能表現良好,能實現對國外同類産品的替換。

在工業軟件領域,從研發管理到生産制造,國産工業軟件一直與國外産品共同發展,廠商有自己的客戶群體和産業生態。2015年隨著工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國産工業互聯網平台快速發展,很多源自制造企業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廠商,依托于集團數字化轉型服務經驗,打造覆蓋全業務流程的數字化軟件工具和行業套件,在廣泛的行業實踐中不斷叠代技術産品和方案,實現跨領域和跨行業的賦能。

事實證明,中國有著優秀的科技企業和高水平的技術研發人才,在技術上卡中國人脖子很難,真正能卡住中國人脖子的是産業和生態。就像林雪萍老師說的,就算你能研發生産出來,也會讓你“賣不出”和“嵌不進”,因爲他們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完善的生態基礎,通過降價和生態打壓能讓中國本土産品即使研發出來也很快夭折,讓中國企業付出極高的成本。

此次指導意見的出台,爲中國科技産業的發展開啓一扇合作之門,幫助解決以往企業産品出來後出現“賣不出”和“嵌不進”的生態困境。但需要注意的是,結合以往國産化經驗,很多企業的國産化只是將原來的國外産品進行國産化硬性替換,替換完後只是把國産基礎設施搭起來了,能力上沒有任何提升,這對國産産業生態的發展不斷無益,還會形成資源浪費,讓中國錯失國産生態發展機會。因此,在國産化替代過程中必須避免出現這種情況,而是企業要真正地用起來,唯如此,才能實現産品技術的不斷突破,産業生態的逐漸完善,行業應用的逐步拓寬。

國産化要避免與産業數智化升級脫節

當前企業數字化轉型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資金投入大,産出難以衡量或者效益低;二是企業轉型更多集中在單點數字化或單一環節,産業鏈層面協同效應不足。因此,國産化戰略要成功,最好能在國産化過程中聚焦于幫助企業解決這兩個問題,並盡量避免國産化與産業數智化升級的脫節。

目前,國家出台新的指導意見主要是要求政府和國企采購基于國産技術打造的CPU、服務器、數據庫和操作系統,這些是實現IT自主可控的核心基礎;但從長遠看,隨著企業上雲進程的推進,企業對IT基礎技術的關注度會持續降低,對于既非國家重要行業企業,又對數據保密性要求不高的廣大中小企業來說,雲平台采用什麽樣的處理器或服務器將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們關注的是性能是否滿足要求,成本是否具備競爭優勢,這是國産化發展的機會。未來國産化要持續深化發展,還得把握技術應用趨勢,更多地引入分布式、雲原生、AI等相關技術,這些可以實現數字化能力的全面提升,讓企業看到成效,加速業務創新。

對于産業數智化轉型升級,以往數字化轉型是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大企業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有需求,他們沖在數字化轉型的最前沿,即配合了國家戰略發展需求,也極大地提升了在産業中的競爭力。這種情況也導致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差距越來越大,形成了如今産業鏈層面協同效應不足。如果說數字化轉型的上半場是由行業龍頭企業帶動,那麽下半場就是中小企業的主場,只有補齊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能力,才能實現産業鏈數字化協同發展。

我們認爲,國産化要緊緊把握住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機會,從場景和需求出發,爲中小企業提供開箱即用的數字化賦能和狗蟬花的雲智算資源,解決中小企業在上雲用數賦智過程中缺動力(不僅僅上雲、而是上鏈,可以産生直接業務收益)、缺專家(開箱即用式行業領域服務,避免遇到問題難以找到合適的業務和技術專家)、缺資金(針對性的雲計算、智慧算力、數字化補貼,避免跑冒滴漏)等問題。

內容來源于新工業網,侵刪。

0 阅读:8

海瀾智雲上海數據

簡介:定期分享工業互聯網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