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網絡消費糾紛調解平台"電訴寶"案例顯示二手電商投訴多

電訴科技 2024-04-19 07:56:24

閑置舊手機、余量護膚品、換季的衣服和鞋子……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選擇通過二手交易的方式處理閑置物品,“買二手,用二手”成爲一種生活潮流。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中國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場規模已達萬億元體量,目前處于高增長軌道,預計到2025年突破3萬億元。

二手交易日益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進一步規範二手商品市場、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二手交易持續走俏

前不久,家住上海浦東新區的朱作權,搬家時整理出了一些不常穿的衣服。在處理舊衣服時,朱作權沒有直接丟棄,而是放在某二手商品平台進行交易。

將衣物的信息上傳,和買家線上協商交易細節,快遞上門取走賣出物品……足不出戶,一次二手交易在指尖輕松完成。“一周左右時間就把衣服賣完了。二手交易讓閑置物品能夠流通給需要的人,我也通過賣舊物小掙了一筆。”朱作權說。

“二手商品平台太‘香’了,能夠在上面‘淘’到不少限定款‘谷子’(動漫周邊産品)。”“動漫迷”王琰介紹,在動漫圈,由于一些“谷子”是以“盲袋”的形式隨機出售,一些人便會將買到但不喜歡的周邊進行二手交易,“我會時常浏覽二手商品平台,希望能夠‘撿漏’心儀的‘谷子’。”

從家電、家具等生活大件,到護膚品、書籍等日常小件,二手交易品類日漸豐富,越來越多的閑置物品實現了“舊物成資源,浪費變消費”。以線上交易爲例,2022年,我國二手電商交易規模達4802億元,用戶規模爲2.63億人,同比分別增長20%和17.9%,已成爲網絡消費市場不可忽視的一片“藍海”,快手、抖音等都加入二手電商直播賽道。

二手交易線下場景也持續火熱,全國多點開花。在浙江杭州,首家閑魚循環商店在1月底開業,提供買賣雙向服務,經營至今人流衆多。在重慶,線下二手市場在社交平台“爆火”,許多外地遊客來渝直奔戴家巷、觀音橋、董家溪等地的二手店,只爲“淘”一件心儀古著(具有年代感的服裝)。在遼甯大連,宜家等大型家居商家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舉辦“跳蚤市集”,深受當地市民歡迎……

二手交易爲何持續走俏?青年群體的消費觀念轉變是重要原因。各類二手電商APP的用戶畫像數據表明,18—34歲的青年對二手經濟表現更爲活躍。對于當代青年而言,他們在購物時不再好面子、只買貴,而是趨于理性消費,認識到“多數物品的價值是使用價值”這一道理。

“不是新款買不起,而是二手商品更有性價比。”在95後小夥兒顧豐豐看來,不少消耗品,與其花高價買全新的,不如在二手平台花更低的價格買個次新的,消費起來少了很多壓力。“只要用心挑選,買到的閑置品質量不輸新品。”

選擇二手商品也是追求個性化消費的體現。以古著爲例,隨著複古風潮在近年興起,一些具有年代感和稀缺性的二手服飾持續走紅,古著愛好者在線上線下廣泛“淘貨”。對他們而言,購買古著不只代表著“買舊物”,而是通過欣賞古著的獨特紋理、材質和剪裁,感受當時年代的流行烙印。

低碳循環“綠意”滿滿

在去年的成都大運會上,不少運動員斜挎著一個紅色小包,裏頭裝著一部從大運村借用的手機。有趣的是,這些手機全部都是二手,由循環經濟公司轉轉集團免費出借。由此,成都大運會成爲全球首個引入二手循環服務的國際綜合賽事,以實際行動助力減碳。

有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達2.89億部,廢舊手機産生量和閑置量也逐年增長,預計“十四五”期間閑置總量累計將達60億部。若處理不當,廢舊手機使用的元器件貴金屬將被浪費,還會成爲巨大的汙染源。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二手交易平台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大規模開展廢舊手機回收業務,已形成較具規模的産業鏈,能夠保障各類老舊産品的妥善處置、循環利用。

不只是以手機爲代表的3C産品(計算機類、通信類和消費類電子産品),其他各類閑置物品也都有可被持續挖掘的剩余價值,二手交易能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劉銳認爲,作爲綠色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手交易能夠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推動消費端減碳,助力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符合循環經濟中的“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原則。

“再生利用可有效減少原材料開采、運輸及生産加工過程中的碳排放。”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說。以閑魚爲例,在2023財年,用戶通過平台參與閑置交易,全年累計減碳超300萬噸,約等于1.6萬頭成年鯨魚的重量,也相當于224.8萬戶家庭一年用電産生的碳排放量。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測算,預計到2025年,發展循環經濟對中國碳減排的綜合貢獻率將超過30%。

中國近年已出台多項政策來鼓勵和支持綠色消費,推動閑置物品加速流轉。2021年,《“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爲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標准化、規範化服務。2022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的《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拓寬閑置資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要求加強再生資源高效利用,引導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規範化。

在評判標准方面,《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技術規範二手交易平台》團體標准在2022年發布,適用于二手交易平台經營服務活動的碳減排量評估。二手綠色消費減排有“標”可循,能夠推動相關平台和企業積極參與到“雙碳”目標中來。

讓用戶“省心賣、放心買”

最高人民法院去年發布了10件網絡消費典型案例。其中,“王某訴陳某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涉及二手商品交易:原告王某爲求學所需,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中被告陳某處下單購買筆記本電腦一台,收貨後發現該電腦與陳某所宣傳的九五成新明顯不符,王某聯系陳某退貨退款遭拒。審判法院認爲被告陳某構成欺詐,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類似上述案件的二手買賣爭議時常發生。在采訪中,不少消費者還表達了“害怕個人信息泄露”“平台定價機制不夠完善”“退換貨難”等擔憂。中國網絡消費糾紛調解平台“電訴寶”案例顯示,商品質量、售後服務、網絡欺詐、霸王條款、退換貨難、凍結商家資金等是二手電商遭投訴的主要問題。促進二手商品市場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是要提高規範化和標准化水平,讓用戶能夠“省心賣、放心買”。

用規範流程優化交易體驗,提升買賣雙方的信任度。“真假難辨”是二手交易平台難以回避的痛點。爲此,一些平台已引入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買家在發布手機、數碼、奢侈品、潮鞋等品類商品時,可以選擇使用檢測服務,讓檢測機構對商品真僞、質量等進行鑒定。平台還通過“線上小法庭”的形式,提供較爲完善的售後退換與爭議解決服務,讓消費者無後顧之憂。

加快向標准化進軍。二手商品種類繁多、新舊差異大,非標准化屬性強,需要完善二手商品相關標准體系。劉銳建議,可通過設定統一的技術標准、質檢與定價標准等方式,促進二手商品在定價、交易、售後等全流程更加規範。針對電器電子産品容易泄露信息等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爲,應要求相關回收經營者建立台賬,實施信息化管理,記錄廢棄電器電子産品在各個環節的運轉流程及對應狀態,有效打擊私拆電器、二手翻新等問題。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發展二手經濟,符合中國敬天惜物、節物致用的傳統。“消費者應有責任意識,參與‘循環時尚’。對于生産端的企業來說,産品本身不僅要環境友好,還要基于全生命周期,從設計時就考慮到産品的拆解和消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周晉峰說。未來,二手交易相關方還需協同努力,做優二手存量市場,開拓增量空間,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真正讓綠色循環消費蔚然成風。(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丁美棟)

0 阅读:2

電訴科技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