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目睹16歲兒子變廢的過程,我才明白他厭學的真相

平等心理研究院 2024-04-10 11:18:35

兒子剛上初中的時候,因爲小學學習習慣沒有培養好,隨著學習壓力的突然增加,開始跟不上學習節奏,成績總也上不去,同時他對自己的期望太高,導致出現了焦慮厭學情緒。

這種自卑和抑郁的狀態不僅體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在作文中,他還描述道:

由于堂姐是超級學霸,我覺得自己怎麽都趕不上,而爺爺奶奶還經常拿我和姐姐比較。

期末考試成績出來的那天,覺得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老師告訴了我孩子的作文內容,讓我不要給他太大的壓力。

我焦慮萬分,別無選擇,只能暫停我的事業,做一名全職母親,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但我的付出並沒有得到孩子的回應。

經常接他放學的時候,他非常拒絕和我一起走,我很不理解,特別難過。

有一次考試結束後,兒子很無助地告訴我,考試的時侯,腦袋會一片空白,甚至想睡覺。

我皺著眉頭說:這是因爲你平時沒有認真學,沒有做好准備考試才緊張,你應該吸取教訓。

當老師不滿的投訴他,上課經常開小差,不注意聽講時,兒子委屈地解釋說,是他控制不住,不開小差他就想打瞌睡,老師講的課程實在太無聊了。

我說,人家怎麽就能聽得那麽認真,你就不行呢?

漸漸地,孩子不再和我說話了……

他的笑容少了,面無表情,眼神也是躲閃的,每天放學回家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裏。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兒子躲在房間裏玩遊戲,甚至他最喜歡的體育活動也不參加了。

我憂慮萬分地對孩子的父親說:

兒子看起來有點不對勁,沒有了以前陽光明媚的感覺,整個人看起來消沉又沮喪,還經常請假,一到考試就感到不舒服,腹瀉、嘔吐。

我想不明白兒子爲什麽會變成這樣,在焦慮中我也開始失控,三天兩頭地和兒子爆發沖突。

在沖突中兒子變得越來越暴躁,越來越敏感,並開始了一系列自殘行爲——

生氣的時候用尖銳的東西使勁劃傷自己的手臂,用頭撞牆,用拳頭使勁砸門傷害自己,眼裏暴著紅血絲讓我又驚又怕。

這種行爲反複出現後,我突然意識到兒子是否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最後,我決定立即帶兒子去省三級醫院青少年心理科。

最後,醫生診斷孩子有輕微的注意力缺陷障礙,俗稱多動症,其實也是焦慮症的易感人群。

我也許找到了答案,原來不是兒子不想學習,而是他在學習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注意力很難集中。

身體不適實際上是在心理應激壓力反應下,情緒通過“軀體化”的方式來表達的。

醫生也開導我,我的焦慮也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才能幫助兒子。

01

試著放手,孩子給了我不一樣的驚喜

回到家後,我停了兒子所有的補課,初二那個寒假讓孩子在上海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個星期。

同時也開始向外求助,在機緣巧合之下遇到了一對一指導我的心理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初中第二個學期,隨著親子關系的改善,兒子的狀態逐漸好轉,我也全力以赴陪孩子搞學習,制定計劃,把孩子的情況也全部告訴了老師,獲得老師的理解,請老師配合一起鼓勵孩子。

學習成績以很快的速度升上去了,隨著老師的表揚越來越多,那個帶著笑臉、陽光自信的少年回來了。

兒子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成績優異的名單上,最終期末考試,榮登學校優秀學習榜樣的光榮名單,毫無壓力地被重點高中錄取。

這是兒子的高光時期。

02

厭學情緒卷土重來

有了初中時的驕傲,兒子進入高中後開始有點傲慢,放松了自己,成績一度波動起伏非常不穩定。

加上他的注意力問題仍然存在,高中的難度顯然比初中難多了。

高二,成績一直沒有突破,甚至還開始大幅度下滑,原本對自己期望值很高的兒子開始焦躁起來,經過幾輪考試和多次挫折,又開始陷入焦慮和厭學的狀態。

因爲有了前車之鑒,我又重新開始調整孩子的狀態,逐漸發現這一時期不同于初中,初中時期的孩子自主意識沒有那麽強烈,更容易敞開心扉,還比較容易溝通和接受安排。

現在的高中生(由于激素水平的原因)有更強的自主意識,沒有服從意識,完全不接受父母的建議和安排,溝通更加困難,防禦心理更強。

03

遭遇手機“拉鋸戰”

與孩子的“拉鋸戰”更多地體現在手機上,在高一之前還可以控制孩子的手機使用權,越往後面越艱難。

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因爲學習和兒子手機的爭奪戰一直是沖突不斷。

直到半個月前,我堅決讓兒子上交手機,在拉扯過程中,兒子緊緊地攥著不松手,冷冷地對我說:

你覺得你現在真的還能控制到我嗎?

那一刻,我震驚得不知所措,因爲我真的發現我已經無法控制孩子了,一時之間覺得兒子好陌生,而我卻無能爲力。

在這場拉鋸戰中,我徹底失敗了。

當孩子父親回家後,我把壓力和委屈一股腦兒地向他傾訴,希望孩子的父親能扭轉局面。

孩子父親聽了並沒有生兒子的氣,反問了我:

你認爲手機是原罪嗎?

他說手機不會影響他的學習,你爲什麽不相信他?

將來他上大學的時候,誰幫他管手機?

他現在大了,你真的不應該什麽事都管著兒子了……

孩子父親沒有幫我,而是幫著孩子,讓我有點驚訝,也讓我冷靜了下來,我開始認真地思考這些話。

和孩子父親的談話似乎給了我打開了一個突破口,既然不能強迫孩子,爲什麽不能試著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呢?

成績重要,培養能力難道不是更重要嗎?

說實話,這也是實在沒有辦法了,既然不能進取,那就反其道而行之。

不過,我還是有些擔心,放手了孩子玩得更厲害了怎麽辦,成績下降怎麽辦?

爸爸說,你放手去做,我支持你,也支持兒子!

想了一夜,第二天,我正式向兒子宣布手機的使用權交給他自己。

再三強調,既然交給他,我就會做到充分尊重和信任他,希望他不負所望,能夠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學會自律。

04

放手後如何處理焦慮?

在做完放手的決定後,我其實陷入了一種更焦慮的狀態,一直擔心他玩遊戲,但我又什麽也做不了。

放手並不意味著不管,但如何把握這個度,如何讓孩子自覺自願的管理,而不是被動的管理等等這些問題一直都在困擾著我。

我知道我需要尋求一些幫助,學習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我又找到了當時爲我輔導的心理咨詢老師,希望老師的專業知識能給我提供一些方法。

果然,通過一段時間的系統指導和學習,很快就進入了狀態,我的心開始平靜了下來,不再焦慮,開始有了一些方向去引領孩子。

兒子慢慢的也開始向好的方面發展,生活中各種因爲手機的沖突都消失了。

當然,這些也都離不開孩子父親的支持,有一天,我得知孩子把手機帶到了學校,在上課時間看手機。

我突然一下子氣血上湧,焦慮、郁悶、後悔,心情各種複雜。

把事情告訴了孩子父親,失望地問怎麽辦?是我哪裏做錯了嗎?

父親卻平靜地說:就因爲這一次,你就否定了他的一切嗎?

我啞然了,想明白了之後,我平靜地問了兒子事情的經過,並用溫柔的語氣告訴兒子:

我允許他犯錯誤,不會因此收回他的手機,因爲這就是一個學習自律的過程,學習就是在不斷的糾錯過程中才會成長和進步。

此外,課堂上還有紀律,既然你在上課就要遵守課堂紀律,你是一個遵守紀律的人。

果不其然,兒子每次上課都會很自覺地把手機放在家裏,我看在眼裏特別欣慰。

後來,我有反思:兒子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因爲他有我的信任和尊重,把手機交給他自己管理,告訴他我相信他能做好,當他有了決策權時,自然而然就會有責任感。

是的,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小錯,只有在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將來才不會在未來犯大錯。

這些道理,我也是通過不斷學習,加上老師點撥和孩子父親的支持才領悟到的。

我相信我的決定是正確的,兒子將來可能還會犯錯,但相信兒子有能力做好自己。

不把成績看得太重要,專注于各種能力培養和心理健康上,適當的放手,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教育。

0 阅读:1

平等心理研究院

簡介:專注解決青少年成長問題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