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國雖付出慘重代價但仍讓緬甸割地賠款

史海撷英 2024-05-11 08:35:57

英國東印度公司意圖通過和緬甸簽訂商業條約以獲取商業利益的企圖並沒有實現,對此,英國在穩定對印度的統治之後,試圖換一種更加直接的方式,即抓住時機故意與緬甸挑起矛盾,用最直接的軍事手段迫使緬甸簽訂條約。因而,英國開始包庇逃入英屬印度的阿拉幹人,並暗中支持他們進行反緬活動,利用他們同貢榜王朝統治者的矛盾,在緬甸和英屬印度的邊境制造事端,惡化雙邊關系,隨時准備進行侵略戰爭。

波道帕耶統治的結束,即是緬甸國內發生變化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清緬關系和清英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波道帕耶處于貢榜王朝中期,在位時間較長,作爲貢榜王朝時期緬甸最爲有魄力和英明的君主,其統治思想仍受王朝早期的影響,繼承有余而開拓不足,面對英國的入侵,其內部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民族矛盾仍繼續存在。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國家慣有的封建軍事特征,在東南亞國家中擁有最強的軍事力量,又給英國殖民勢力的入侵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和損失。

第一次英緬戰爭

從貢榜王朝對鄰國的交往態度中即可見,緬甸在東南亞半島國家中大多數時候都處于軍事力量較強的一方,而這種緬甸式的優越感一旦形成,會使緬甸統治階級的思想變得封閉和狹隘。如果說第一次英緬戰爭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企圖與緬甸簽訂的商約尚未構成國際法意義上的條約,那麽,這次戰爭導致了一個最直接的後果是,英國政府直接用武力來打破緬甸對于商約的抵制和緬甸固化的對外交往模式,逼迫貢榜王朝統治者簽訂了緬甸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楊達波條約》。

英國的計劃差不多按照愛德華·佩吉特提出的三個目標進行的,因爲坎甯上尉三次出使緬甸,由他擔任首席顧問。1824年,英軍兵分三路,第一戰場從阿薩姆開始,1824年3月13日,英軍開始進攻阿薩姆,沿途對阿薩姆做宣傳,散發傳單,表示入侵是爲了幫助阿薩姆趕走其境內的緬甸人,以幫助其建立一個“幸福的政府”,以此獲得阿薩姆人的配合。

從海路進攻下緬甸的英軍在阿奇博爾德・坎貝爾的指揮下于5月攻占仰光,這對英國來說是一個意外,因爲仰光並非緬軍主力所在,兵力空虛,緬軍的主力爲班都拉的軍隊,緬王發現仰光失守,擔心阿瓦的安危,班都拉只能奉命南下。待班都拉撤軍南下,阿拉幹的形勢發生巨變,英軍開始反攻,1825年3月英國軍隊攻占了其首府羅漢,但是,緬軍在戰爭中堅持不懈地抵抗,流行病在英國軍隊中泛濫,緬軍給予了英軍重創,英軍傷亡200人,病死1400人。

在阿薩姆戰場和阿拉幹戰場上緬軍尚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將雙方拉開差距的是最主要的戰場,即伊洛瓦底江流域。1824年5月9日,英國派出了66艘軍艦,滿載11000多名士兵從安達曼群島出發,到達緬甸南部沿海,而此時緬甸的主要兵力布控在阿薩姆和阿拉幹,在緬甸南部海岸的駐兵空虛。5月11日英軍占領了仰光,但整個仰光此時由于百姓的撤離成爲一座空城。此時正值雨季,高溫多雨,濕熱難耐,英軍處境極其狼狽。

霍爾論及這場戰爭時說:“緬甸軍隊無法與訓練有素的英軍對抗,但是緬軍擅長叢林作戰,他們非常靈活,在修築土方工程和柵欄方面表現出高超的技術,而緬甸軍隊希望通過自然減員的方式來削弱英國軍隊”。英軍以仰光爲核心,相繼又拿下了馬都八、土瓦、丹老和勃固等城鎮,並以此向北推進。英軍的舉動威脅到了緬甸中心區域,緬王及其大臣急忙調兵,班都拉立即率領60000士兵,帶著上百門火炮,翻過海拔2000多米的阿拉幹山脈向南挺進,于11月到達緬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下遊區域。

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的軍隊在仰光郊外集結,英國援軍已經到達仰光,各種資源的補給也到達,經過迅速修整,英軍的整體實力恢複,以逸待勞,而班都拉的軍隊在毫無休整的情況下,幾次猛攻瑞大光寶塔附近,都被英軍擊退,這次戰役被英國稱爲“寶塔戰爭”,緬軍傷亡5000人以上,英軍損失400人。12月底,班都拉帶著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守達柳漂。

1825年3月,英軍繼續北上,英國將領科頓向緬方發了一份停火協議,寫信給班都拉對其進行勸降,要求他率領部隊投降,遭到班都拉嚴厲拒絕。科頓誘降不成,開始進攻達柳漂,但是被緬軍擊退。3月25日,英軍將領阿奇博爾德·坎貝爾率領的援軍到達達柳漂,4月1日,英軍集結全部軍隊,向班都拉守軍發起大規模進攻,班都拉在此次戰役中被炮彈擊中而亡,緬甸失去指揮官,開始陷入混亂,很快達柳漂被英軍攻陷,之後繼續北上,占領了緬北重鎮卑謬。

班都拉陣亡之後,緬王及其大臣對于戰爭之初的抵抗政策開始動搖,在英軍猛烈的攻勢之下,緬甸宮廷看到了英國強大的軍事力量,部分官員提出議和。1825年9月,緬王巴基道派代表到卑謬以北30公裏的良彬集同英軍議和,英軍要求緬甸割讓阿拉幹和丹那沙林,賠款200萬英鎊。割地賠款在緬甸曆史上從未有過,對緬王來說這是一種恥辱,緬甸國王拒絕英方提出的條件。因此談判失敗,緬軍組織軍隊進行了一次反攻,但是失敗了。英軍順伊洛瓦底江而上,于1826年2月初攻占緬甸古都蒲甘,在距離阿瓦僅有一天行程的楊達波駐軍。此時,整個緬甸王宮人心惶惶,軍心動搖,統治階層毫無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與英軍談判,于1826年2月24日正式與英國簽訂了《楊達波條約》。

英國有學者評論這次戰爭,班都拉對于英國的軍事戰略不夠了解,如果班都拉繼續他之前的遊擊戰,利用地理優勢,對英國的哨所進行頻繁性騷擾,切斷覓食補給,那麽英國有可能會爲此放棄整個行動。盡管班都拉個人的指揮才能和凝聚力非常卓越,但英國對于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而且勢在必得,他戰死之後,緬軍一敗塗地,英軍在之後的進攻中幾乎未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這次戰爭對緬甸來說是至關重要了,成爲緬甸曆史發展的轉折,正如賀聖達研究員指出:“這次戰爭打亂了緬甸封建社會獨立發展的進程”,緬甸開始了“殖民地、封建社會的曆史”。

《楊達波條約》的簽訂

《楊達波條約》共有11款條約,1項附款,除了這些條款,緬甸還同意不再對鄰國暹羅發動戰爭,以及之後對補充的商業條款進行談判。條約的簽訂,標志著第一次英緬戰爭的結束,英國在這次戰爭中取得了勝利,面對貢榜王朝的抵抗,英軍在這場戰爭中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稱爲“英國軍事史上打得最糟糕的一場戰爭”。英國有近40000人參戰,約15000人喪生,其中只有4%是戰死沙場,更多的人是死于饑餓和疾病,軍費總計1300萬英鎊,這是英國一開始並未預料到的,在武器和裝備上,和作戰素質上英軍都遠遠超過緬甸,但緬甸抵抗的頑強超出了英軍的預想,英印政府因爲這場戰爭名譽掃地。

緬甸從13世紀之後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割地賠款,緬甸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英軍退回仰光之後,緬甸孟族和克倫族開始反叛英軍,偷襲仰光附近的河道,襲擊勃生港,但是由于勢力單薄,很快被英軍鎮壓。

第一次英緬戰爭標志著緬甸近代史的開始,緬甸封建社會的發展進程被打斷,開始進入英國對緬甸的殖民時期。統一的封建王朝被分爲英國統治下的殖民社會(下緬甸),和緬王統治下的封建社會(上緬甸)兩個部分;阿拉幹和丹那沙林的割讓,使緬甸的領土縮小了近10萬平方公裏。英國船只自由進出緬甸,依據這款條約,英國控制緬甸的所有海岸地帶,英國控制了槟榔嶼、新加坡和馬六甲,從印度、孟加拉、緬甸海岸到馬來西亞半島西海岸,都在英國的控制之下,孟加拉灣成爲英國的內海。同時,條約中規定的雙方各派“常駐使臣”,使英國政府能夠直接派遣使節駐紮緬甸都城,便于英國與緬甸國王“根據互惠原則簽訂商業條約”,英國希望以此從根本上打破了緬甸傳統的外交模式,增進彼此的溝通。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開始向緬甸傾銷商品,緬甸脆弱的封建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戰爭、割地、賠款使之前本就日益嚴重的國內矛盾更加激化,人民的負擔加重。這場戰爭也暴露了緬甸經過70多年的軍事擴張,雖然經過對外征服領土有所擴大,但這也使他的力量消耗到了極限。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之後,短時間內英緬關系主要圍繞《楊達波條約》的履行進行談判,而英國與緬甸之間的商業關系也因爲戰爭的沖擊而變得更加活躍。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