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虎臣數次救活趙匡胤,下場卻淒慘無比

說不盡的曆史風采 2024-02-17 14:39:34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勇猛的大將,他曾在千軍萬馬中救下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性命。然而,他後來遭人誣陷,依據法律應被處死。那麽,趙匡胤是如何處理這位大將的生死問題的呢?這位大將最終又是如何死裏逃生的呢?

在周世宗柴榮在世的時候,趙匡胤作爲柴榮信賴的心腹,被委以重任,擔任殿前軍都點檢的要職。隨著趙匡胤的地位不斷攀升,他的親兵隊伍也需要相應地擴充。就在這個時候,張瓊走進了趙匡胤的視野。不久之後,周世宗親自率領大軍征討南唐,趙匡胤也隨軍出征。

南唐的軍隊雖然戰鬥力疲弱,但是他們的水軍實力卻不容小觑。在趙匡胤率領的先頭部隊遭遇南唐水軍的猛烈攻擊時,戰船全部被擊沉,將士們不得不棄船退守到十八裏灘砦。然而,南唐軍隊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們借著戰船的掩護,派出大量步兵將趙匡胤所部層層包圍。

面對重重困境,趙匡胤率軍試圖突圍,但南唐軍中突然出現了一員猛將。此人身披重甲,持盾舉劍,如入無人之境,直取趙匡胤。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突然幾支箭矢“唰唰唰”地飛過,精准地射中南唐猛將的薄弱處,對方應聲倒地。趙匡胤回頭一看,原來是他的親兵張瓊。緊接著,張瓊又連射數箭,射倒數名南唐士兵。

在這短暫的僵持中,南唐軍隊無人敢冒險前進。趙匡胤趁機率軍發起猛烈突圍,最終成功逃脫。事後,趙匡胤感慨萬分:“若非這位猛士出手相救,吾命早已休矣。”于是,他提拔張瓊爲親兵統領,從此張瓊便跟隨在趙匡胤左右,忠誠守護。

在壽春之戰中,後周軍隊面臨著堅固的城防,久攻不下。趙匡胤心急如焚,毅然親自前往前線督戰。然而,他那醒目的盔甲使他成爲了守軍的目標,十幾名神箭手瞄准了他。在千鈞一發之際,張瓊英勇地沖上前去,將趙匡胤撲倒在地,用自己的背擋下了所有的箭矢。其他親兵迅速反應過來,用大盾保護著趙匡胤撤離。張瓊身中數箭,重傷之下仍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他休養了大半年才康複。趙匡胤對張瓊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緊握著他的手說:“兄弟,你再次救我一命,這份恩情我永生難忘。”趙匡胤沒有食言,在稱帝後,他任命張瓊爲馬步軍都軍頭和遙領愛州刺史,使其地位顯赫一時。

趙匡胤篡位以後,便杯酒釋兵權,將軍權收歸己身,但是出去打仗還是要讓將領領兵出征的。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匡胤巧妙地采取了一個策略,他提拔了一批底層校尉,讓他們密切關注軍中的動態。這些校尉爲了升遷,自然是盡心盡力。其中,史珪和石漢卿是最受趙匡胤器重的,他們因此也變得傲慢不遜,無人敢惹。然而,張瓊卻是個例外,他對這兩個人一直心存不滿,每次提到他們都會惡言相向。盡管張瓊地位崇高,又對趙匡胤有救命之恩,石漢卿和史珪也不敢輕易得罪他。但張瓊的屢次冒犯終于讓他們忍無可忍,于是他們決定向趙匡胤告狀。

他們告訴趙匡胤,張瓊在軍中仗義疏財,其背後目的顯然是籠絡軍心。而且,張瓊家中竟然養了數百仆從和甲士,這無疑是一個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的鐵證。

此外,這兩位臣子還向趙匡胤透露,張瓊在私下裏對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頗有微詞。趙匡胤聽後,沉默了許久。他深知張瓊曾經救過自己一命,而且還不止一次。這份恩情,他一直銘記在心。

石漢卿鼓起勇氣問趙匡胤:“陛下,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趙匡胤不耐煩地回答:“但說無妨,朕恕你無罪。”石漢卿于是小心翼翼地提醒趙匡胤:“陛下當年也是後周的忠臣。”言畢,他便不再多言。

趙匡胤陷入沉思,他決定暫時將此事擱置,待日後慢慢琢磨。第二天,他召見張瓊,親自詢問此事。張瓊自然否認了這些莫須有的指控,他堅稱自己沒有做過任何不忠之事。

然而,趙匡胤卻誤以爲張瓊是心虛才不敢承認。他怒氣沖天,對張瓊吼道:“張瓊呀,你怎麽敢做不敢當?你若承認,朕還能念及當年的救命之恩,饒你一命。你若一意孤行,休怪朕無情!”

張瓊也是個血性漢子,他大聲反駁趙匡胤:“我從未做過的事,豈能胡亂承認?趙老二,你容不下我們這些手握兵權的弟兄,說那麽多廢話作甚?”

趙匡胤怒不可遏,命令手下將張瓊拖出去斬首。這一刻,整個大殿都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其實,趙匡胤也不想對張瓊痛下殺手,畢竟張瓊曾救他一命,他是個念舊情的人。然而,他需要張瓊的項上人頭來殺雞儆猴,就像劉邦坐上皇位後不放心那些開國功臣一樣,趙匡胤也憂心那些曾與他並肩作戰的弟兄們。成大事者,手段必非凡。趙匡胤此前“杯酒釋兵權”,兵不血刃地收回了兵權,但此舉過于溫柔,讓人覺得他易于妥協。此次,借張瓊的人頭,他讓諸武將明白,他這位皇帝並非只有慈悲爲懷。盡管張瓊曾救他性命,他仍舊鐵面無私。

張瓊逝後,趙匡胤發現石漢卿二人的言辭皆是謊言,張瓊家貧,仆人僅三。皇帝曾質問石漢卿,得到的答複是張瓊的仆人能以一當百,故曰數百人。趙匡胤聽後,唯有歎息,未以欺君之罪嚴懲石漢卿二人。這表明,趙匡胤早已有意對張瓊治罪,只是在等待一個合理的契機。不過,他並非如朱元璋或劉邦那般冷酷,對張瓊的家屬仍厚待有加。他贈予金銀,提拔張瓊的兄長張進爲龍捷副指揮使,以此作爲對張瓊的補償。

免死金牌、救命之恩在權力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皇帝要誅殺大臣,總能找到理由。或許,遠離朝堂紛爭,過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