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5歲兒子較勁,我嘗盡卑微:孩子青春期,父母硬碰硬就徹底輸了

平等心理研究院 2024-05-14 17:39:00

01

孩子到了青春期,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麽叫 “伴君如伴虎”。

兒子今年15歲,讀初三。上小學時,他懂事聽話,學習和生活基本上不需要我擔心。

但上初中以後,突然就像變了一個人,尤其是進入初三後,愈發脾氣暴躁,一點就著。

周末在家,我去他房間送水果,看到他在看手機,就囑咐了一下:

少看會兒手機,抓緊學習,都上初三了。

我自認爲語氣溫和,也沒有責怪的意思,可是兒子情緒相當激烈,沖著我就來了:

我怎麽沒學習了!

我在屋裏學習一上午了你沒看見嗎?

就現在看了一下手機,你就說我沒學習?

看著他像鬥雞一樣的架勢,我有心想質問他:“我囑咐你學習不是應該的嗎?你心裏有鬼怎麽地?”但又害怕吵起來,影響到他的情緒和學習,只好隱忍不發。

就這樣忍著,憋著,我盡量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地少說話,不跟青春期的混小子一般見識。

但是兒子卻不知道收斂,很小的鎖事都會引起他的大爆炸,搞得我不知道該怎麽和他相處了。

那天晚飯的時候,我做了一桌兒子喜歡吃的菜,和他商量中考前,要麽參加幾個輔導班,突擊一下。

他說都可以,你看著安排吧。

我說別呀,別我安排了,你不愛上,達不到效果,還浪費錢,一節課都是好幾百,很貴的。

兒子說,那就報英語和數學吧,其他我自己看書寫作業就行了。

但兒子的物理也比較一般,我建議:“兒子,要不再給你報個物理,聽老師講講,鞏固一下。”

兒子很不耐煩:“不報。”

我繼續勸說:“媽媽是出錢的,都不心疼錢,也是爲了你好,你就再上個物理輔導班吧!要不,再不做這些菜給你吃了哈。”

兒子瞬間變臉,勃然大怒,把筷子往餐桌上狠狠一摔:“我不吃了!”

看到他這副態度,我也很生氣:

你什麽態度啊?我這不是在和你商量嗎?

平時不跟你一般知識,是讓著你,不是怕你,你發脾氣還上瘾了!

有毛病!

話音沒落,兒子就像變異了一樣,對我瘋狂大吼:

是你有病!你有病!

我讓你隨便,你非要來問我!我都告訴你不報物理了!告訴你了你也不聽,還在那墨迹!

你想要怎麽安排你就怎麽安排吧,別再問我了!煩死了!

他涕淚橫流,發泄一通還不解氣,過來一把將桌子掀了。

看著精心煮的飯菜變成一地狼藉,我也崩潰了。

我花錢讓他補課,還不是爲了他嗎?!否則,我留著自己花不好嗎?但我的苦心不僅沒有被理解,而且還換來了兒子的不滿和怨恨!

02

在那段時間裏,兒子的情緒非常不穩定,整天看起來非常消極和不耐煩。

心情不好,必然會影響學習狀態,考試成績也一次比一次差。

我真的想不通,兒子哪來的這麽大火氣,一句話都說不得?我該怎麽辦,才能讓兒子別再一點就著,能聽進去我說話?

實在沒有辦法了,在朋友的建議下,我報名了一對一指導的心理咨詢師,才慢慢開始知道——孩子的情緒不穩定,事實上是情有可原的。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內因和外因雙重作用的結果。

首先,在內因方面,它是生理變化的自然現象。

青春期階段,人體內的皮質醇和血清素起伏不定。皮質醇會引起焦慮,而血清素則是緩解焦慮。

因此,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容易失控,會表現的捉摸不透。可能父母一句話沒說好,他就爆發了。

其次,從外部因素的角度來看,是父母總想說了算。

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讓孩子聽話照做,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和感受。

小時候,孩子都會乖乖地去做,父母也習慣了這樣和孩子相處。

但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主見,對自己做決定的意願變得強烈,他渴望自己有人生的決定權。

此時,如果父母不及時調整溝通方式和教育思路,仍然以原來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必然會引發孩子強烈的反應。

以前,兒子情緒失控的時候,經常控訴我控制欲強,不聽他的意見,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我覺得莫名其妙,因爲我一直都是這樣對待你的,你爲什麽突然變了?一定是青春期叛逆了。

但在兒子眼裏,是憤怒無助:“我已經長大了,你不要再像對孩子一樣要求命令我了!”

也是到了現在,我才一點點聽懂孩子的 “呐喊”。

那我該怎麽辦,才能平複孩子的情緒,不再讓波動的情緒,影響他的學習呢?

其實,只需要做兩個關鍵點:一是放權,先把自主權還給孩子;二是激勵,引導他做好自我管理。

具體操作如下。

03

1、停止控制,多放權,給孩子自主權,給孩子試錯的空間,讓孩子有 “自我掌控感”

以前,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母親。

我一直以爲是兒子青春期叛逆,我只是說了一句話,他就暴跳如雷。

雖然我很少打罵孩子,偶爾批評,也會注意用詞。但其實我一直都在 “控制” 孩子,希望他什麽事都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總想幹涉孩子,有很強的控制欲。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被壓抑,沒有“自我掌控感”。

特別是到了青春期,長期被抑制的不滿逐漸釋放,再加上對自己生活和學習的“失控”,內心就會焦慮,變得暴躁易怒,最終開始與父母對抗。

如果想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把自主權還給孩子,給他更多的自由和空間。

自主感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只有擁有自主權的孩子,才能喚醒內在的動力和創造力,不斷體會到對生活的掌控感。

在以後的相處中,我特別注意這一點。

無論是學習任務,還是買什麽衣服,留什麽發型,還是上什麽補習班,我都會先問他自己的安排,然後說 “你的安排挺合理的,你自己去做吧”。(這就是尊重他的想法和意願。)

對于青春期的兒子來說,這不是穿什麽衣服,上幾節課的問題,而是他這個人是不是被媽媽尊重的問題。

有了掌控感,兒子也有了爲自己負責的機會。

他的易怒和情緒消失了一半以上,不再處處對抗我,一點就著了。我再說話,他也有了耐心聽,親子關系也和諧了很多。

2、看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需求,通過積極的激勵,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驅動。

以前,兒子一有情緒,我就會很在意,希望他能控制好脾氣,不要影響學習。

但是我要求的越多,兒子就越煩躁,最後陷入了惡性循環。

通過老師的指導,我意識到了情緒是不分好壞的。

無論是快樂、平和、還是憤怒、暴躁,都是正常的情緒,都要讓孩子體驗。

引導孩子管理情緒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沒有脾氣,而是讓孩子以更好的方式去表達情緒。

以前,每次看到兒子有情緒,我都覺得他不懂事,不應該,更別說理解他,和他共情了。

現在,隨著我越來越多地看到和理解兒子的情緒,他情緒爆發的情況越來越少。

情緒得到了接納,慢慢就被他自己疏解掉了,不會因爲壓抑而堵塞,最終徹底噴發。

克服了青春期的情緒波動,兒子整個人都沉穩多了,精力和注意力逐漸收斂,回歸到學習本身,成績也穩步提高。

告別這段令人煎熬的 “伴君如伴虎”,我想對家裏有青春期“逆子”的家長們說:

孩子進入青春期,就不能再用過去的溝通方式和教育理念去對待了。

但青春期也沒有那麽可怕,只要我們保持學習和成長的心態,學會放權,學會接納理解,孩子終將會走出情緒的漩渦。

一起加油~

如果你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厭學、叛逆、沉迷手機、不想去學校、甚至抑郁休學等問題;想要深入溝通,可以私信找老師詳細聊聊,你的困惑將會在第一時間得到回應。

1 阅读:864

平等心理研究院

簡介:專注解決青少年成長問題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