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終止造車計劃,雷軍震驚,小米電車轉型面臨福與禍?

聊聊科技 2024-03-16 19:59:34

蘋果終止造車計劃,雷軍震驚,小米電車轉型面臨福與禍?

2月28日,知名技術記者馬克-古爾曼透露,蘋果已經決定停止在其已經投入超過十年時間的汽車生産計劃,一些工作人員將被轉移到人工智能領域。

爲什麽蘋果要放棄汽車制造

比亞迪之所以放棄自己的汽車制造項目,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技術上的問題,但即便成功了,也無法戰勝特斯拉,甚至還會對自己的品牌形象造成一定的打擊。

蘋果是一家設計,生産,銷售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可佩帶裝置及附件的公司,同時也提供相應的服務。

蘋果最自豪之處在于其智能手機,蘋果因其擁有2.8萬億美元的資産而獲得"股王"的美譽。

2023年,其營收將達38330億,合2758元,純利爲970億,合共680億元,合共680億元。這也是爲什麽它成爲全球最盈利企業的原因。

在2023年的世界發貨量排行榜上,蘋果公司以2億346億台的總發貨量超過了三星。除此之外, Apple在智能機市場上占據了85%的盈利,三星與華爲只能分到一點殘羹冷炙,而不會從小米那裏獲得任何利益。

而且,蘋果公司的現金流量超過1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很有錢。蘋果的品牌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品牌。

小米有膽量做汽車,銷量超過三十萬台,甚至可能超過小米,爲何要放棄自己的汽車生産?

那是因爲他們無法掌握最基礎的核心技術,而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又是什麽?首先就是"三電",也就是電瓶、馬達和電氣控制.

電池是一輛車的能量核心,它的一切功能都要靠它來完成,沒有它,再多的功能也只是個擺設。

引擎是一種能量轉化系統,由蓄電池轉化爲機械能驅動汽車。如果引擎結構不合理,將會對汽車的動力産生很大的影響。

所謂電子控制,就是作爲車輛總體控制平台,集接受、分析、判斷和控制于一身的"老母親",在任何地方都在爲車考慮,在任何地方都在爲車負責。

消費者在選購電動車時,最重視的也是"三電",認爲"三電"做好了,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就好像制造一部電話,只要你的操作系統,芯片,以及屏幕都做的很好,那麽它的性能就會很好。

這三種電力驅動裝置共花費了50%的汽車費用,包括38%的電池,6.5%的馬達,5.5%的電控。

蘋果公司在2020年宣布,他們將研發一種類似于特斯拉的"感應電機"的"感應電機"技術。

然而,特斯拉已經爲數以百萬計的車輛配備了電動機,而蘋果公司的電動機還沒有大規模生産,因此,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而在電子控制領域,即便是蘋果,想要追上特斯拉、比亞迪等巨頭,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電子控制技術還處在從分布式運算到集中式運算的過渡階段,研究難度會越來越大。

甯德時代,比亞迪, LG,松下,四大巨頭的總産能已經達到了73%,而且還在不斷增長。

作爲最關鍵的核心材料,其研發投入大、風險大、見效慢,一直是锂離子電池技術研究的深水區。

這水潭到底有多深?即便是蘋果這種財力雄厚的企業,也不可能在這個市場上有所作爲,更不用說是去做什麽了。

蘋果公司曾想過要用第三方的電池,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

回顧2021年,蘋果曾公開表示,若要成爲蘋果的車輛供應商,甯德與比亞迪將不得不在美國設立工廠,而美國産的電池僅供蘋果的車輛所用。

甯德時代與比亞迪,都是一口回絕了這個要求。

蘋果公司更是一頭霧水,他們可是出了名的供應鏈大佬,連台積電和富士康都對他們俯首稱臣,甯德時代和比亞迪有什麽資格對他們如此咄咄逼人?

事實上,在甯德時代看來,比亞迪確實是有足夠的理由不接受蘋果的收購,畢竟在動力電池這個行業,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比他們做的更好,如果你自己的産品出了問題,那就只能換一款比較老舊的電池。

《甯德時代》報導稱,比亞迪之所以堅定地反對蘋果公司,並不只是因爲前往美國的工廠是一個巨大的陷阱,更重要的是,郭台銘在美國投資了三十億美元的工廠,卻得到了美國政府的一百億美元的補助,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台積電在美國投資了400億美元的工廠,但是新工廠的建設卻很慢,而且政府的補助也一直沒有到位。

甯德時代沒了,比亞迪沒了,三電技術上的短板也沒了,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放棄了自己的汽車制造,將重心轉移到了更具前瞻性的人工智能上。

小米公司的創始人雷軍,在蘋果公司宣布放棄其汽車制造項目之後,立即表示:“看到這條新聞,我很吃驚!小米的策略是‘人、車、家’,從三年前開始,我們就制定了一個非常堅決的策略,就是爲了給粉絲們打造好的汽車!”

要知道,在汽車行業,很多人都面臨著生存危機,樂視失敗了,恒大失敗了,格力也失敗了,甚至著名的蘋果公司,也宣布了自己的汽車制造項目。

那麽,那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小米又是怎麽回事?雷軍忍不住驚呼出聲。

當初雷軍做汽車的時候,就是爲了完成他的汽車夢想。

畢竟,據說雷軍要做汽車,雷軍命中注定,雷電有電,俊子做汽車,豈不是和"電車"一樣?

然而,評論區還是有網友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說雷字帶電,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軍人之子,因爲造一輛汽車,被關進了監獄,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在年初,比亞迪宣布它的新能源車售價爲7.98萬,以後還會有進一步的降低。這使得小米的定價變得更加困難。

在定價還沒有確定的情況下,涉足汽車領域的蘋果公司,竟然直接宣布停止生産汽車,這讓雷軍很是意外,畢竟蘋果公司與中國人都是一家公司,從一款手機,一直到一款汽車,而蘋果公司在資金和技術方面,顯然都要超過國內的消費者。

蘋果的離開會不會讓電動車産業一蹶不振?特斯拉、比亞迪等一衆明星都嘗到了甜頭,接下來的主角們會不會爲此買單?

蘋果在進軍汽車業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制造一款足以令特斯拉(Tesla)和比亞迪(Boyota)都感到羞愧的破壞性産品。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什麽?蘋果公司已經不再生産汽車,而是從汽車業中撤出。

這不但使十年來的巨大投入化爲烏有,而且也使人們開始質疑蘋果公司的創造力--它的將來還會持續下去嗎?

在 AI技術的轉變上,同行的競爭者也非常之多,比如谷歌,比如微軟,比如華爲,這些都不是省油的燈,好在現在的人工智能市場才剛剛起步,整個商業模式並不穩固,想要快速搶占先機,就必須做好充足的准備。

這一次,對國內車企而言,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惡戰,雷軍與他的國家,乃至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都將掀起一股驚濤駭浪,而這股巨浪究竟有多大,還得靠舉國之力。

我是科技明廷,喜歡的話就點個贊吧!

0 阅读:16

聊聊科技

簡介:每天爲大家更新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