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集團回應流量戰、高階智駕量産等話題,頭部車企很穩!

一只車轱辘 2024-05-06 01:54:44

“合作不應放棄自主研發”、“消費者需要什麽我們就做什麽”、“科技是誰的好用,就用誰的”、“廣汽會直面迎接價格戰的到來”......

在廣汽集團北京車展發布會之後的近一個小時裏,廣汽集團高層領導在接受My車轱辘等媒體采訪時,金句頻出,從集團戰略談到行業環境,從技術創新談到品牌深化,幹貨滿滿。

産業變革當前,廣汽集團在這次交流中正面回應了一些近期比較火的話題,比如車企大佬當網紅、高階智能駕駛量産落地、華爲對車企的賦能等等,展現出作爲頭部車企強大的企業內核、應對變革的從容姿態。

自研和合作兩條路走路

在技術自研方面,廣汽集團很有話語權。在燃油車時代,廣汽集團實現了發動機等核心技術的正向研發,並逐步接軌國際,解決從有沒有到強大與否的問題;在新能源時代,廣汽集團又在混動、純電動、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新時代所需要的技術領域自主創新。而面對車企抱團的合作模式,廣汽集團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廣汽集團始終堅持自主研發與合資合作並行的策略。”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

他認爲,在智能網聯領域,自主研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依賴純粹的供應商模式,不僅成本高昂,開發周期無法保證,更難以實現特色化和個性化,從而難以引領行業發展。

同時,廣汽也積極開展合作。但前提是擁有自主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完全依賴外部開發。與合作夥伴建立戰略合作,更多的考慮是出于確保技術透明和可控。

以智能化爲例,廣汽在純視覺研究和多傳感融合方面持續投入,取得顯著成功。同時,廣汽也與科大訊飛、華爲等企業合作,將行業先進的技術應用到廣汽産品上。接下來,廣汽傳祺將與華爲有更深入的合作,打造搭載乾崑智駕、鴻蒙座艙等新一代華爲智能技術的産品。

廣汽乘用車總經理黃永強表示:“我們希望還是站在華爲、傳祺雙向認可的基礎上做合作。”

廣汽乘用車總經理黃永強

這其實就透露出廣汽的底氣,聯合創新並不是買買買的供應模式,而是遇強更強,在自研創新的基礎上,融合行業其他領先的技術。比如這次合作,來自傳祺的傳祺i-GTEC2.0的AI智能底盤,來自華爲的“乾崑”智駕,兩個實力派的火花碰撞,帶來更有價值的個性體驗。

穩步推進智能駕駛,安全是最重要的保障

2024年是智能駕駛的發展元年,體現在L2實現了更大範圍的普及,L2+++無限接近L3,L4軍備賽全面打響,目前廣汽集團也在分步穩健推進。

在本屆北京車展上,廣汽集團發布“智行2027”行動計劃,以廣汽AI大模型平台、星靈電子電氣架構和智能網聯大數據平台三大技術爲基礎,同時以智能生態、研發投入和人才爲支撐,實現産品體驗和出行場景的兩大領先。其中一大領先就包括了在ADiGO PILOT智能駕駛場景下的産品體驗領先。

當前智能駕駛技術主要有傳感器融合和無圖純視覺兩大方案,而廣汽集團都實現了領先的布局。其中,有導航就能開的L2++智駕系統率先在昊鉑車型搭載,2024年內實現全國都覆蓋。可放心托付的L3智駕系統,計劃在2025年量産L3,2026年量産L3+。2027年,廣汽集團將推出面向用戶的L4自動駕駛。

馮興亞透露,城市NDA和L3級智能駕駛的搭載,首先電動車是最優先的,其次就是價格高的、消費者要求高的車型,再接下來才是各個車型的全面推廣。

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認爲,把所有的産品全部覆蓋,需要非常多的數據、非常長的時間,才能實現100%的不接管、沒有故障,這個時間很長。

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

“廣汽是用安全來作爲我們客戶交代的一個最重要的保障,要把消費者的安全作爲無論是産品開發還是生産制造的第一要素。所以,我們的自動駕駛,它的特點就是必須安全,因此可能打磨的時間會更長。”吳堅進一步補充。

值得一提的是,在車展上全球首發的第二代AION V將裝上高級輔助駕駛技術。第二代AION V是使用埃安新車標的第一款車。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采訪中提到:“作爲全球的電動車品牌前三,埃安的獨立性、個性認知顯得越來越重要。此時再強化它的標識,可以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加快全球市場認知。”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

流量至上並不能免于淘汰

2024年車市依然脫離不了內卷這一關鍵詞,而且不僅卷配置、卷價格,還開始卷老板。本屆北京車展上,出現了“人比車更火”的現象,以雷軍爲代表的新造車隊伍的網紅高管,以一種很新潮的方式逛展,爲自己的展台、品牌帶貨、帶流量。雷軍現身廣汽展台試坐廣汽埃安第二代AION V,也引起了高度關注。

被問及如何看待這一行業現象時,馮興亞認爲做好個人營銷很需要時間、精力、團隊的配合。

“這個東西有了就有了,有偏好的就保持,沒有的也不一定非要創造一個東西,因爲有的人本身對這個渠道就不感興趣。我認爲要讓擅長營銷的人搞營銷、擅長科研的人搞科研、擅長生産的人搞生産,每個人發揮各自的長板,共同爲企業發展貢獻力量。”一番“人間清醒”的發言引起在場媒體的連連贊同。

在火燒連營的流量戰背後,其實是中國新能源車企抱團沖擊傳統合資車企的一個體現。當前合資車企仍是車市的頭部力量,而新能源車企要做的不僅僅是在剩余的有限份額中打響存量大戰,圍剿合資才有更大的增量空間。

但流量至上,就真的能重塑汽車市場格局嗎?新能源車企一旦脫離資本和政策的驅動,只有網紅的力量恐怖不足以支撐其長期發展。

而傳統車企又是如何看待未來的競爭狀態的呢?馮興亞認爲:“目前新能源市場的資本拉動力越來越弱,資本市場降溫,融資越來越嚴格,所以對企業自身的造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馮興亞也道出了一個殘酷現實,如果企業自身沒有造血能力,要麽靠母公司的資金支持,要麽靠資本市場,但如果都沒有,那就會快速被淘汰掉。

真正的淘汰,其實不是沒有流量,而是沒有自我造血能力。不管是流量焦慮還是流量狂歡,我們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了。

當下車市仍挑戰重重,但造車隊伍並未因爲競爭的激烈而有所縮水,在房地産行業遇冷之後,更多資本力量轉投造車行業,更是加劇了車市的競爭。技術變革的沖擊、互聯網的沖擊,真真切切地來到了傳統車企面前。廣汽集團一直保持著戰略定力,在時代大潮中穩健前行,立足當下,謀劃未來,從容應對價格戰、技術戰、流量戰,每一步都剛剛好。

0 阅读:1

一只車轱辘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