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S的變相「降本」

高工智能汽車 2024-05-16 09:16:30

作爲人機交互的“新物種”,電子外後視鏡(CMS)賽道還沒有開始“內卷”,就已經遭遇新的“危機”。對于車企來說,過高的搭載成本,倒逼思考如何充分複用現有硬件。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包括理想、智己在內的不少車企,已經在嘗試新的方案來解決CMS增強視野盲區感知的核心功能,並且性價比更高。

去年,隨著理想MEGA上市,新增HUD數字後視鏡影像功能成爲市場關注焦點,通過借助現有智駕感知硬件和HUD交互,通過直接調用環視/側視攝像頭,在駕駛員撥動轉向杆的同時,通過HUD顯示轉向盲區的圖像,實現類似CMS的部分盲區顯示功能。

目前,理想旗下的多款車型都開始陸續OTA這項新功能,也被視爲HUD上車在傳統功能層面的一次創新。盡管相比于CMS的圖像顯示清晰度有很大的差距,但實現了低成本的功能落地。

而在去年9月,智己汽車IM OS 2.3.0推出的全域數字視野補盲功能,基于“場景標簽+融合感知+MR增強顯示+圖像算法”,在現有硬件(攝像頭+顯示屏)的基礎上實現主駕大屏顯示盲區路況,覆蓋A柱、側後以及後視野補盲。

比如,在雨夜模式下,由于傳統後視鏡視線受限,兩側盲區影像會實時在屏幕顯示。同時,針對低速大轉、低速右轉、高中速行駛及變道等場景實現補盲。此外,車主也可以通過打轉向燈、撥動右側滾輪來激活這套盲區影像系統(類似360全景升級版)。

目前來看,類似的功能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激活場景和車速),無法實現類似電子外後視鏡的全域功能應用,但已經可以解決不少盲區剛需。

衆所周知,電子外後視鏡相較于傳統玻璃後視鏡的優勢在于,對于駕駛員來說,相比過去的視野更好,盲區更小,尤其是雨天、夜晚等特殊駕駛環境下,並且可以降風阻/風噪並提升續航(尤其是對新能源汽車來說)。

這其中,降風阻/提升續航的優勢,在當下新能源車型普遍不存在續航裏程焦慮的背景下,已經不是剛需。而對于特殊路況場景,高階智駕的技術升級,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CMS所需功能的現有車端硬件複用。

相比而言,CMS廠商的(基于攝像頭)視覺感知能力,反而不如智駕系統供應商。同時,隨著交互而非純顯示需求的增加,後者的優勢反而更加明顯。

目前,行業內已經量産上車和正在開發的電子外後視鏡系統,主要是通過外部單獨CMS攝像頭(集成于傳統後視鏡位置)采集圖像,通過數據處理後顯示在艙內的獨立顯示屏,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集成類似盲區預警、障礙物提示等輔助功能。

此外,在法規層面,2023年7月1日正式落地實施的《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GB15084-2022)也對上述獨立的電子外後視鏡系統設定了很多技術標准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額外的方案落地成本。

同時,對于核心部件和系統集成供應商來說,電子外後視鏡還涉及包括動態圖像處理、顯示屏設計、智能化、功能安全、視野仿真等多方面的研發投入,難度不小。

目前,行業內也有數家供應商陸續公開拿到不少乘用車項目前裝定點;不過,考慮到對于終端車企來說,額外增加的硬件配置成本,在實際落地車型上,卻仍以頂配和選裝爲主,最終上車交付規模還是一個未知數。

對于供應商來說,這是一個增量生意。但,不管是傳統方案,還是類似金脈今年首次推出的新方案,這套獨立系統的上車,依然逃不開額外的軟硬件成本。

尤其是電子外後視鏡還涉及到車企的多個部門,包括內外飾、座艙及智駕相關開發體系,同時在車端計算平台還處于升級叠代周期,CMS的電子架構也處于變化之中。

比如,在CMS産品線,德賽西威目前提供包括獨立控制器方案,控制器集成顯示屏方案在內的多種産品技術解決方案;同時,未來的技術方向還將走向集成化,包括與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進行功能融合的趨勢,以及控制器、攝像頭、顯示屏等不同部件的複用。

而在麥格納公司看來,一套完整的CMS系統成本還非常高,是傳統鏡子的3到5倍(短期來看,選裝會是市場的主流選擇)。同時,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硬件性能問題。

實際上,該公司此前也推出過一套CMS的折中方案(ClearView),基于傳統的流媒體內後視鏡,可同時顯示三個攝像頭(左中右三個視角)視圖。這意味著,可以減少至少兩個獨立CMS顯示屏的額外成本。

而對于CMS而言,由于屬于新生事物,無論是産品方案成熟度、技術路線、軟件算法還是用戶體驗,都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同時,不同賽道玩家(尤其是對硬件理解不到位和軟件能力偏弱的)的進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攪亂了市場的口碑積累。

比如,大部分所謂的CMS供應商,沒有全棧式電子後視鏡産品技術解決方案以及量産落地經驗,更多只是通過車載攝像頭、顯示系統、控制器三大部件的其中一條産品線切入。

同時,作爲CMS功能本身(在去除傳統後視鏡的情況下,作爲一套獨立的高功能安全要求的産品),也對芯片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比如,圖像的延遲、啓動的時間以及惡劣場景下的圖像效果等。

比如,一些車主也在試駕阿維塔選裝CMS版本車型後,也出現了不少吐槽的聲音。“屏幕太小了,沒法通過身體移位來換視角”、“看屏幕,容易眩暈”、“萬一出現什麽故障,又沒有傳統後視鏡,會很不安全”等等。

相比而言,類似理想、智己的低成本折中方案,更像是對當下成本昂貴的CMS一次「降維打擊」。“不排除,後續會有更多的廠商跟進,”一些行業人士坦言。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更早上車的電子流媒體內後視鏡。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搭載流媒體內後視鏡52.98萬輛,滲透率還不到3%。

作爲CMS的一種類型,流媒體內後視鏡同樣是基于攝像頭和顯示屏組合,主要解決的是傳統車內中央後視鏡盲區的問題。早幾年,在後裝市場,由于車機娛樂系統普及度不高,一些帶有信息娛樂及聯網功能的後裝流媒體後視鏡大行其道。

然而,幾年時間過去,類似的産品也已經褪去光環。

同時,前裝成本也同樣不菲。以蔚來汽車爲例,今年該公司推出的針對ET5、ES6兩款車型的流媒體後視鏡選裝服務,售價仍高達3880元。按照國內前裝頭部供應商的數據,流媒體後視鏡的出廠價在1500-1800元左右。

而電子外後視鏡(CMS),到底是新車的營銷噱頭?還是真正可以在成本可接受的範圍內提升駕駛者的體驗和安全冗余?仍需要等待車企給出答案,尤其是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之下,市場何時能夠真正起量,還是一個未知數。

日前,一家國內上市公司更是直言,雖然CMS已經合法上路,但並非強制安裝,這導致市場的反應相對較慢。同時,國內市場的發展節奏,的確存在一定的滯後性。

0 阅读:9

高工智能汽車

簡介:專注智能汽車産業鏈的市場研究、媒體會議和投融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