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大齡青年晚婚晚育,提倡“優生”,用心良苦培養子嗣

柳三的曆史日志 2024-04-14 22:56:28

自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理念深入人心,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也趨向于更加全面和理性。不再單純從成敗論英雄,而是從多角度解析其一生。提及三國時代的司馬懿,人們往往記起他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盡管流傳下來的故事常常描繪他以殘忍和不要臉面爲手段取得勝利,但實際上,司馬懿的成功還得益于他的智慧、耐心、壽命以及父教之嚴。

曆史上對司馬懿的評價多方面且複雜。他是軍事策略家,多次帶領軍隊成功抵禦北方的侵擾並擴張邊疆至遼東。同時,他在水利和農業發展方面的貢獻也不容忽視。然而,大多數曆史學者認爲,司馬懿奠定了其後代篡奪漢朝政權的基礎。

高平陵的變故成爲司馬懿權勢攀升的分水嶺,他自此牢固把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這一事件雖然未對司馬懿本人造成直接傷害,但隨著形勢逆轉,曹爽剝奪了他的權力。機敏如司馬懿,不久便遊說宮中權臣,再次贏得信任並複職。曹爽作爲望族後裔,缺乏足夠的執政智慧,最終依賴的元老們亦被司馬懿所說服。

曹爽未曾預料到,司馬懿竟能如此巧妙地翻雲覆雨。公元249年初,當曹爽外出祭祀時,司馬懿捕捉到了行動的良機。在關鍵之夜,司馬懿集合兒子們密謀策反,隨後一舉鏟除了曹爽。那些曾受司馬懿影響的大臣們驚愕不已,無法置信他竟能背叛曹爽及自身承諾。甚至蔣濟這位官至太尉的重臣悲憤至極,氣絕身亡,宮中其他重臣也紛紛散去。

司馬懿的行徑對整個三國時代的政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行事風格及其後代建立的晉朝之短命,都與他那充滿陰謀與變數的統治之路息息相關。一個國家若是建立在不仁不義的基礎上,其統治者若是以無道的手段來維持權力,那麽其臣民怎能真心歸順,又怎能在這樣的統治之下安心生活呢?這些都是曆史留給後人的深刻反思。

在曆史的長河中,道德的標尺並不總是劃定清晰界限,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開國之君往往要在權力的棋盤上步步爲營,免不了手染血腥。從曆史的傳承與繼承的視角來分析,司馬懿的智謀實則是他生存和成功的關鍵。正如古代兵法所雲:“兵者,詭道也。”在這方面,司馬懿的行爲無疑是戰略上的機智運用。

曆史學者們對司馬懿的評價不一,但其子女教育方面的成就備受推崇。司馬懿的兩位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均繼承了其智慧與能力,這無疑反映了司馬懿在家教方面的成功。司馬昭,盡管長年征戰,仍未忽視對後代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司馬懿晚婚且晚育,他與年輕的妻子結合時他29歲,她大約19歲,屆時才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中國古代有句話說“子不教,父之過”,而在三國時期,除了司馬懿與孫權之外,鮮有其他霸主的子女能夠嶄露頭角。

特別是在司馬懿策劃政變的前夜,他與兩位兒子密談計劃細節,並巧妙地安排了對他們行爲的監視。結果顯示,長子司馬師安穩入睡,反映出他對計劃的信心,而次子司馬昭則輾轉反側,顯露出他對局勢的深思熟慮。政變成功的次日,看到長子神采飛揚,司馬懿不禁稱贊“此子可用”。這一幕及其他衆多事例,充分展現了司馬懿在子女教育上的用心良苦。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孩子的細節和機會,最終培育了兩位既有才華又勇敢機智的兒子。

在司馬懿73年的一生中,他不僅親曆了三國時代大部分的曆史事件,更因與諸葛亮的鬥智鬥勇,以及他的子孫征戰四方,成爲了三國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與三國曆史緊密相連的,也可以說,正是通過他與諸葛亮的較量以及他後代的軍事行動,才有了後來那段紛繁複雜的曆史篇章。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