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堅持和兄弟姐妹絕交的人,基本活得很通透

鯉魚兩條 2024-03-25 17:37:07

作者丨小稚

人,真正活得通透的一個標志是:不再執拗于任何關系,也不再執著于任何人。

活在緣分中,而非關系裏。

所謂的緣分,總有緣來緣去的說法,遵從的更多是順其自然的心態,而總是活在關系裏的人,可能在很多時候會變得特別固執,甚至不惜用逆水行舟的態度,想去改變一些無法改變的事,結果不過是兩敗俱傷而已。

人這一輩子,會遇到的感情有很多,常見的3種感情,無非就是親情,友情,還有愛情,同友情和愛情比起來,親情因爲血緣關系,免不得多了一層截然不同的束縛,說起親情,多數人下意識也會更加包容,再加上普遍意識中,我們對于親情的描繪和期待,也總是能夠給人不一樣的期待。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女人,她今年34歲,是家裏的老大,父母當年因爲她是女兒,所以把她給了小姨家,然後等到她上初中的時候,再被父母要了回去。因著這個原因,她同父母還有家裏的兄弟姐妹,總是有著一些隔閡存在。而父母對于她這個曾經被送出去的女兒,依舊沒有放在心上,而是更喜歡家中其他的弟弟妹妹。

因爲沒有得到認可,長大以後的她,就很希望用實際行動讓父母看到自己是有用的,于是她不斷掙錢給娘家補貼,不光是幫助父母,也幫助弟弟妹妹。

然而,她的這種付出,沒有換來她理想中的親情,相反的是:她越是如此,父母在習以爲常的心態下,有時還會責怪她做得不夠好。

她的弟弟妹妹,也沒把她真的當作姐姐去尊重。

當時,評論區的很多人,都讓她遠離消耗自己的人和事,就算是親人也不例外,說她明明自己很有能力,認真經營好現在的生活吧,不要再試圖去原生家庭尋找缺失的愛,很多年東西原本就只能自己給予。

任何關系裏,當你奢求別人來救贖你的時候,從本質上而言,就意味著你已經失去自主權,而你想要的東西,多半也得不到。

越是強求,越是失去,越是不舍,越是遠離。

當然,站在一個局外人的立場,大家肯定都是理智的,會爲她打抱不平,同時會很潇灑地以爲,如果放在自己身上的話,肯定早就選擇遠離。親情又如何?然而,現實往往不會如此,就算真的輪到你做決定時也是一樣,不帶著感情去審視一件事的時候,誰都會爲自己考慮,但真的等到自己投入感情,並且已經在期待回報的時候,難免會有舍不得,也會有不甘心。

沒那麽容易放下。

所以,我很能理解現在34歲的她,就算對親情感到失望了,可能在吐槽以後,還是繼續會因爲任何一丁點的理由去維系這段關系,會繼續付出,然後繼續受傷,周而複始,等到自己真的想明白,可能是很久以後。

關于這個過程,有的人可能很快就能自我釋懷,但是有的人卻是一定要把南牆撞破,要把所有的失望全部積攢,直到不再抱著任何的僥幸心理,才能真正尊重客觀事實,選擇頭也不回地離開。

生活中的多數人,面對親情時的猶豫和韌性,往往會超出自己的想象,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斷開一段關系,不是說說那麽簡單的,說一句話出來,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而已,但是真的要做到這件事,卻是要經過內心無數的煎熬以後,才能在既定的答案中,選擇自己最不願見到的選項。

認識一個阿姨,她在年輕的時候,同樣飽受親情困擾,不管是父母,還是她的兄弟姐妹,整個家庭並不和睦,父母偏心,兄弟姐妹之間不斷攀比,反倒顯得一直在其中做和事佬的她,特別好說話,成爲家裏的軟柿子。

于是,不知不覺中,她成了那個家裏做事最多的人,包括在父母的養老上,也是她照顧得最多。

但是父母從始至終,最喜歡和感謝的人,一直是她的弟弟。弟弟回來看望一次,就算什麽都不帶,也超過她在家多年如一日地照顧,父母總是說弟弟孝順,但是從來都沒有給過她任何的認同和誇獎,而是把脾氣和指責給了她。

她壓根沒法去改變父母的想法,盡管她失望過很多次,但還是一再希望在貧瘠的關于親情的沙漠裏面,開出關心的花朵。

直到50歲以後,她才真正敢于做到和兄弟姐妹絕交,而這個時候她的父母也都過世了。

此時的她,在經曆很多事以後,內核足夠穩定,心態足夠理智,不再執拗于兄弟姐妹之間的和睦,這麽多年都不曾做到的事,何必一再爲難自己?歸根結底,人這一輩子,誰都是形單影只,關于孤獨的情緒,也只能自己消化。

兄弟姐妹,他們陪著自己長大,走過人生的一程路,就已然是一種幸運,如果以後能繼續陪伴,彼此認可的話更好,但如果真的無法同行,分別原本就不是什麽天荒夜譚的事。

50歲後,堅持和兄弟姐妹絕交的人,基本活明白,也活得很通透了。

但也往往只有到了一定歲數的人,有過足夠的人生閱曆,看過正常的悲歡離合,聚散有時,才能真正擁有客觀的心態,不再只是一味犯倔。有的人一定要走,就算你拼盡全力,也是留不住的,友情愛情如是,親情同樣無法例外。

-END-

0 阅读:41

鯉魚兩條

簡介:想讓你知道很多道理,也能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