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基辛格重評朝鮮戰爭:中國是大贏家,蘇聯是大輸家,美國呢

暢敏古今風雲 2024-02-20 17:19:12

#2月圖文動態激勵計劃#2011年,基辛格出版了他的專著《論中國》,他通過自己40多年與我國高層的接觸經曆,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在這本書的第5章和第6章,基辛格時隔60年後重新審視了抗美援朝戰爭。結論爲中國是最大贏家,蘇聯是最大輸家,美國沒輸也沒贏。美國明明就輸了,怎麽變成了沒輸也沒贏?蘇聯似乎一直就置身事外,怎麽成了輸家呢?

1949年12月6日,偉人去蘇聯訪問,同時金日成也去了蘇聯。偉人並不知道金日成在蘇聯,更不知道蘇朝會談什麽。金日成訪蘇,談的是請求蘇聯支持北朝鮮武力統一南韓,這正隨了斯大林的心願。

但是斯大林轉念一想,自己打贏美國沒把握,萬一自己支持朝韓打起來,美國介入,這不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斯大林想到這裏,就告訴金日成千萬不要莽撞。

當偉人離開蘇聯後,下屬告訴斯大林一個好消息,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說,朝鮮半島暫時還不是美軍的防禦範圍。斯大林聽了大喜過望,認爲這是蘇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經過幾天時間的思考,構思出了一個堪稱天才級別的陽謀,讓北朝鮮統一南韓。最終結果不外乎四個,無論哪一個結果,對于蘇聯來說都是只賺不賠。

第一種結果是中美都不出兵,北朝鮮在蘇聯的暗中援助下,一舉統一南韓。這種情況下,蘇聯扶持朝鮮替代中國的目標實現了,從中國那裏失去的兩個港口,從朝鮮釜山、仁川和元山、濟州4個港口任意選兩個,都要比大連和旅順更加優良。

第二種結果,中國沒有出兵,但是美國出兵了,而北朝鮮又頂住了美國的進攻,戰爭打成膠著狀態。如此一來,雖然用朝鮮取代中國的目標沒有實現,但是把美國拖入戰爭泥潭的目標實現了。

彼時蘇聯其實在歐洲被美國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要北朝鮮拖住了美國,蘇聯就可以在歐洲大展拳腳。

第三種結果,中國關起門來搞建設,沒有摻和,但是美國介入了,北朝鮮戰敗了。這種情況,蘇聯看似很痛苦,其實不然,北朝鮮失敗了,首先會把政府搬到中國境內,美國也會在鴨綠江一帶大兵壓陣。

根據中蘇同盟條約,中國必然會請求蘇聯出兵進駐中國,那麽大連、旅順中長鐵路,就仍然還是處于蘇聯控制之下。

最後一種情況,中美同時出兵,中朝戰敗,這其實是蘇聯也樂見其成的結果,除了會給蘇聯帶來上述第三種結果的所有利益外,中美必然交惡。

2月1日,斯大林給金日成發了一封密電,支持北朝鮮統一大業,明年的7000億盧布貸款,你現在就可以提前拿去了,缺少武器彈藥什麽的,直接開口就行了。

這才幾天的時間,斯大林的急轉彎搞得金日成有點懵了,也管不了那麽多,既然能讓自己的野心實現,不妨先派人去蘇聯試試真假。

北朝鮮工作人員到了蘇聯後,蘇聯確實把貸款給了他們。至于軍火,蘇聯給出了一個交付時間表。很快,1萬支槍械運送到了北朝鮮,230門大炮也運送到了朝鮮。

到6月份,57輛裝甲車、87輛坦克和100架戰鬥機也運送到了北朝鮮。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開戰。

6月25日,金日成信心滿滿地指揮人民軍突然沖過三八線,直接兵臨漢城。不到三個月,南韓九成的地盤就收入囊中。9月15日,美國率領的聯軍突然在仁川登陸,他們比北朝鮮推進得更快更猛,噼噼啪啪一頓操作,就把北朝鮮趕到了鴨綠江邊一帶,剩下的地盤也不到一成。

斯大林本來就沒打算同美國硬剛,更何況現在是十多個國家的聯軍,斯大林把皮球踢給了中國。中方對于金日成統一南韓一事,從知道那天起就是反對的,而且早在金日成拿下漢城時就致電金日成,北朝鮮如果在漢城一帶沒有十萬以上的防禦大軍,趕緊撤吧,美聯軍遲早會在仁川登陸。

聯軍仁川登陸後,中方立即亮明了態度,美軍必須止步于三八線,否則中方一定會出兵幹涉。麥克阿瑟與金日成一樣,對于中方的表態根本不屑一顧。

面對聯軍在鴨綠江壓境,偉人也提出了出兵與不出兵的四個結果預判,而偉人的這個預判同斯大林天才級別的陽謀相比,就是神仙級別的了。

戰爭打到這個份上,斯大林的第一個結果和第二個結果都不會出現了,剩下兩種結果都是朝鮮這方戰敗,只是第三個是中方沒有出兵,第4個是中國出兵了。

偉人的預判當中采納了這兩個結果,那麽現在加入了中國軍隊,斯大林的兩個結果就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種,中國加入後,中朝取勝,這裏的取勝不是斯大林定義的取勝,而是把美國趕回三八線以南,這種結果是最理想的。美蘇都被中朝鎮住了,蘇聯乖乖按照盟約歸還中方大連、旅順和中長鐵路,美國也不敢貿然挑釁中國,6月27日開進台灣海峽的艦隊,也得考慮啥時候撤走的問題了。

但是偉人認爲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種結果,中國出兵後,戰事進入焦灼狀態。在斯大林的這個結果當中,他只考慮了美軍被拖入戰爭泥潭,其實他是默認這種情況類似于第三種情況的,蘇聯不歸還大連、旅順和中長鐵路。

但是偉人考慮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達成膠著狀態,美軍又沒有進犯我國領土,頂多讓蘇聯的空軍和海軍暫時進入我國,威懾美國,但是陸軍不能來。

再把這兩個結果同出兵與不出兵聯系起來,這道選擇題就很好做了。不出兵結果鐵定只有一個,北朝鮮必敗,就是類似于斯大林的第二種結果,而且還可能更加惡化。

出兵這裏就可能出現兩種結果,敗了,進入斯大林設想的第4種結果。勝了,或者打成焦灼狀態,進入偉人預想的第一種和第二種結果。

顯然,偉人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最終決定出兵,爭取獲得中方想要的結果。

選擇出兵,除了上面所說的兩個結果,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如何不與美國發生國家沖突,否則必然引爆三戰。

關于這個問題,偉人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首先就劃定了底線,以三八線爲界,聯軍不要越線,中方打贏了也不越線。這就向美國暗示了中方對美國的誠意,中國無意與美國交惡。

其次,我國北方邊防軍在派往北朝鮮時,開始定下的名稱是支援軍,偉人提筆改成了志願軍。前者是代表國家的,這無異于是同16個聯軍國家開戰,後者代表的是中國民間意願,讓對方找不到向中國開戰的理由,這同美軍可以不以官方的名義到全球去打仗掙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來戰事的發展也正如偉人所預料的那樣,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的財政確實暫時陷入了困境,但是獲得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取代印度成爲了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者,天下苦美蘇久矣,抗美援朝的勝利讓這些國家競相追隨中國。

其次,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我們已經不是積弱積貧了,我們硬起來了。這在美蘇兩個國家對我國的態度轉變上尤其明顯,兩個國家都想盡千方百計拉攏中國。

蘇聯在同我國簽訂盟約的時候,約定的援助項目只有50個,後來不斷加載,增加到了最終的291個,貸款方面當時也僅有3億盧布,後來追加到30億美元。蘇聯爲什麽要這樣做?不是斯大林同志來了那種親情,而是害怕中國倒向美國,從而把自己逼入死角。

美國方面也是因爲這場戰爭,才在1971年同意中國加入聯合國,1979年與中國建交,從而援助了中國十年。

這一戰,中國是切切實實地贏了,贏了榮譽也贏了實惠。那麽蘇聯又怎麽變成了最大的輸家,美國又怎麽成了不輸不贏呢?

這是基辛格從戰爭目標來看問題得出的結論,自然與大多數人從表面和從短期看問題不一樣。

從戰爭目標來看,中國只有一個立威,這個目標實現了,而且實現的很好,自然成了最大的贏家。蘇聯的戰爭目標看起來就有點多了,一是讓朝鮮替代中國,二是把美國拉下水,三是吞下大連、旅順、中長鐵路,四是讓中美交惡。哪一個目標實現了呢?一個也沒有實現。

朝鮮替代中國這個目標就是癡人說夢,朝鮮太小了,在亞洲根本就沒有什麽存在感。把美國拉下水這個戰爭目標也有點一廂情願,美國在戰爭前已經聲明,朝鮮半島不在美國的防禦範圍內了,顯然,即使聯軍戰敗,美國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停戰止損。因爲他的重心還在歐洲,所以僅僅打了3年,美國就決定不玩了,雖然戰場上好像還是在打,其實只不過是爲了增加談判籌碼罷了。

那麽基辛格又爲什麽說美國其實是打了一個平手呢?事實上,美國最初的戰爭目標也僅僅是把北朝鮮趕過三八線了事,而且麥克阿瑟出發後,美方還一再叮囑不可與中蘇正面交惡,這個戰爭目標是合情合理,也是很容易實現的。

但是麥克阿瑟一到朝鮮,開始打得太順手了,就飄了,幹脆把北朝鮮幹掉算了,這一下戰爭目標就變了,沒想到中國出兵了。

美國最初的戰爭目標是實現了的,算贏了,但是麥克阿瑟整出來的第二個戰爭目標沒有實現,算輸了,一贏一輸,只能算平手。

基辛格這樣的結論是十分中肯的。彼時中美還十分友好,沒有偏袒中國,也沒有醜化蘇聯。對于美國自己,雖然滅了北朝鮮不是美國高層的意思,但是既然發生了,輸了這一局也算成了自己的。

0 阅读: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