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與李順㈠

百年的驿站 2024-05-10 13:08:45

黃巢(?—884年)

大齊王朝金統五年(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六月,大齊皇帝黃巢在唐朝徐州統帥時溥、雁門節度使李克用以及大齊叛將尚讓的聯合進攻下,敗入泰山狼虎谷。瀕臨絕境的黃巢對其部將林言道:“我欲討伐奸臣以洗滌朝廷,功成之後卻不趕快退避,這是大過錯啊。你取下我的首級獻給唐朝皇帝,可以得到富貴,可別讓人家搶得這份功勞啊。”林言是黃巢的外甥,不忍心下手,黃巢便拔劍自刎。林言只得割下他的頭顱,以及黃巢的妻兒與弟弟黃邺、黃揆等七顆首級,全都裝進盒子裏,將要谒見時溥,途中遇到李克用部下的沙陀兵,他們殺掉林言並將其首級一並獻給了時溥,時溥又獻給了唐僖宗。轟轟烈烈、綿延十年的唐末農民戰爭終于悲壯地落下了帷幕。這一幕,在經典史籍《舊唐書》、《新唐書》與《資治通鑒》中均有大同小異、詳略不等的記載。

  一百多年後,曆史由唐末進入宋初,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四川又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小波戰死後,李順被推爲領袖,率軍攻克成都,自稱大蜀王,建號“應運”,部衆發展至數十萬人。宋太宗命宦官王繼恩爲兩川招安使,率軍兩路入川鎮壓。第二年五月,宋軍攻破成都,李順被俘,與其同伴八人在陝西鳳翔被殘酷地處以剮刑。這在《宋史》、《續資治通鑒》及《宋史紀事本末》中亦有明確的記載。

  然而,這些記載卻都受到了稗官野史的挑戰。

  在宋人筆記如陶谷《五代亂離記》、邵博《邵氏聞見後錄》、王仁裕《洛域漫錄》、吳曾《能改齋漫錄》、王明清《揮麈錄》、周密《志雅堂雜鈔》中,都記載了當時流傳于長安、洛陽一帶的一個傳說:黃巢兵敗後並未被殺或自殺,而是削發逃脫,到洛陽去投奔他的老部下、時任河南尹的張全義。兩人見面後都不敢明確相認,也有說是張全義于衆僧中認出了黃巢,當然,他非但沒有聲張,還專門于洛陽城南的龍門山建了座南禅寺讓黃巢安居,這樣,黃巢改法名道價,人稱翠微禅師。後來他又前往浙江明州雪窦山,那著名的雪窦禅師其實就是黃巢。總之,黃巢安然度過了晚年,活了八十多歲,直到宋初才生病逝世。那邵博甚至在《邵氏聞見後錄》中聲稱:“我多次來到南禅寺,壁間畫的那個老僧就是黃巢,他的狀貌與普通人沒什麽兩樣,唯獨與衆不同的正蛇眼是個顯著的標記。”接下來,他又聽寺中老僧說:更稀奇的是寺中藏有數幅高僧的寫真絹本,黃巢在自己的那幅上還題了一首詩:“猶憶當年草上飛,鐵衣脫盡挂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憑闌幹看落晖。”這首詩亦有多種版本,在《揮麈錄》中第一句爲“三十年前山上飛”。《全唐詩》共收黃巢詩三首:幼年一首《題菊花》“飒飒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爲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與中年一首《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流傳較廣,中年的這一首還被收入中小學教材;最後一首就是晚年的《自題像》了:“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幹看落晖。”在《洛城漫錄》中則說:北宋開寶年間,德高望重的八十老僧道價,在圓寂前從容書寫偈文,並伸出左足讓人看,人們大吃一驚,原來其足底刻有“黃巢”二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