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中國芯的戴爾,快不行了

BT科技 2024-04-02 14:27:15

據和訊網3月26日報道,Canaly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戴爾中國銷量崩塌。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PC(不含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爲4120萬台, 同比下降17%。其中,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跌幅,TOP5廠商中僅華爲年增長11%。值得注意的是,戴爾2023年出貨量接近“腰斬”,環比下滑44%,出貨量僅剩314.8萬台。與此同時,華爲公司卻逆勢上揚,去年的出貨量達到398.6萬台,增長了11%,成功超越了戴爾。

此外,戴爾公司近期宣布,截至2024年2月其全球員工總數已減少至12萬人,相較于上一年減少了近10%。這主要是由于個人電腦市場需求的大幅下滑。在2023年初,戴爾因個人電腦需求下降,宣布裁員約6650人,這一數字幾乎是上一財年裁員總數的一倍。

戴爾作爲全球知名的電腦制造商,曾經在中國市場占有一定份額,但最近的銷量暴跌卻令人驚訝。戴爾究竟怎麽了?

吃到“去中國化”惡果

曾經風光無限的國際PC巨頭戴爾,如今在中國市場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近日,權威市調機構Canalys發布了一份令人震驚的報告,數據顯示戴爾PC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連續暴跌,一季度慘跌45%,二季度更是跌去52%,市場份額已不足8%,被華爲等本土品牌迎頭趕上,戴爾頹勢難掩,正迅速淪爲市場中的“Others”。

這一數據的出爐,立即在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猜測,戴爾是否即將步惠普等前輩的後塵,黯然退出中國市場?畢竟,從巅峰到谷底,戴爾的墜落速度實在太快,令人猝不及防。

仔細回顧戴爾過去幾年的表現,不難發現其銷量暴跌並非無迹可循。早在2022年底,就有媒體爆出猛料,稱戴爾計劃逐步“去中國化”,不僅打算將制造工廠遷往中國之外的地區,更企圖在其PC産品“去中國化”,甚至連中國制造的芯片都不再使用。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消費者和業界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盡管戴爾方面對此一直三緘其口,未曾正面回應過這些傳聞,但消費者的疑慮卻日益加深。在許多人看來,戴爾的沉默無異于默認了這些消息的真實性。于是,一場無聲的抵制行動在消費者中悄然展開。

畢竟,在PC産品高度同質化的今天,消費者完全可以選擇其他品牌來替代戴爾。既然戴爾要“去中國化”,那麽中國消費者自然也可以用腳投票,選擇更加本土化、更接地氣的品牌。

隨著時間的推移,戴爾的銷量持續下滑,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到了2023年四季度,戴爾全球副總裁終于坐不住了,站出來面對媒體采訪時矢口否認了戴爾的“去中國化”傳聞。她表示:“我們從未發布過任何‘戴爾供應鏈將撤離中國’的消息,這些傳聞絕對是‘謠言’。”然而,這番遲來的辟謠卻並未能挽回消費者的心。許多消費者認爲,戴爾在銷量暴跌之後才出來辟謠,顯然是迫于市場壓力而爲之,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事實上,戴爾在中國市場的衰落並非孤例。近年來,隨著中國本土品牌的強勢崛起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國際巨頭都在中國市場遭遇了滑鐵盧。他們或許曾經輝煌一時,但如果不能緊跟市場步伐、把握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那麽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黯然退場。

戴爾的遭遇給所有跨國企業敲響了警鍾: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企圖通過“去中國化”做法都是短視的、不可取的。因爲中國不僅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更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國度。如今戴爾想要挽回中國消費者的心、重塑品牌形象、重拾往日輝煌並非易事。

戴爾被華爲打敗了

戴爾這個美國計算機産品巨頭,過去25年來一直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其産品遍布全國各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戴爾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卻逐漸動搖。

戴爾自199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産品質量,一度成爲中國最大的外資企業之一。其在廈門、成都和昆山的三大生産基地,不僅滿足了中國市場的需求,更將産品遠銷海外。然而,就在戴爾在中國市場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隱患也逐漸顯現。

隨著撤離計劃的曝光,戴爾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也開始急劇下滑。更令戴爾雪上加霜的是,其在全閃存市場也被華爲擊敗。全閃存市場作爲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存儲領域,一直是各大科技企業競相爭奪的焦點。

然而,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戴爾卻逐漸失去了競爭力。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的最新報告,2023年第三季度,戴爾在全球全閃存市場的份額大幅下滑了26.1%,而華爲的市場份額卻逆勢增長了33.6%,成功超越戴爾成爲全球全閃存市場的領頭羊。

此外,戴爾在産品創新和本土化方面也存在嚴重不足。隨著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戴爾的産品逐漸失去了吸引力。最後,戴爾的財務狀況也加劇了其衰落的速度。目前戴爾的企業負債已經超過1100億美元,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

戴爾被華爲打敗並非偶然事件,而是戴爾在中國市場犯下的一系列戰略錯誤的集中體現。

遭遇的困境比想象更嚴峻

曾經風光一時的戴爾科技,陷入的困境比想象更爲嚴峻。

據路透社最新消息,這家個人電腦巨頭在一份官方文件中宣布,爲應對持續低迷的市場環境,不得不采取裁員措施以削減成本。而這一決策,僅僅是其困境的冰山一角。

截至2024年2月2日,戴爾的員工總數已縮減至近12萬人,相較于一年前的12.6萬人,減員幅度不可謂不大。這一裁員舉措,不僅反映了當前個人電腦市場的嚴峻形勢,更凸顯了戴爾在應對市場挑戰時的無奈與困境。

在過去的兩年裏,個人電腦行業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市場飽和、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導致戴爾的業績持續下滑。據其公布的第四季度財報顯示,營收同比下降了11%,這無疑給戴爾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壓力。爲了扭轉頹勢,戴爾不得不采取更爲激進的成本削減戰略,其中裁員便成爲了不可避免的選擇。

然而,即便在如此困境之下,戴爾仍對其客戶端解決方案集團(CSG)的未來增長持樂觀態度。作爲個人電腦業務的發源地,CSG對于戴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盡管第四季度該部門收入下降了12%,但戴爾依然寄望于市場需求恢複和定價環境改善來推動其業績回升。不過,這一願景能否實現,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戴爾還面臨著投入成本上升的嚴峻挑戰。與軟件制造商VMware的商業關系發生變化,導致公司其他業務的淨收入可能會繼續減少。此前,戴爾曾回購與VMware相關的股份,爲其重返市場鋪平了道路。然而,隨著博通對VMware的收購完成,戴爾的業務和財務狀況受到了重大沖擊。

更爲糟糕的是,戴爾在供應鏈方面也遭遇了重大挫折。其拒絕使用“中國芯片”的決定,不僅讓其失去了中國供應鏈的支持,更可能導致産品生産延期和成本上漲。在全球供應鏈中,中國的地位難以替代,很多全球性公司都依賴中國的供應鏈能力。戴爾的這一決定,無疑是將自己推向了更爲艱難的境地。

現如今,中國市場上華爲等本土品牌異軍突起,成爲了消費者們認可的選擇。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戴爾的産品生産鏈難以穩定,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無疑會進一步被削弱。同時,拒絕使用中國制造的芯片,也讓戴爾失去了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機遇,對于其産品的多樣性和技術創新也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戴爾遭遇的困境並非偶然,而是其一系列決策失誤和市場環境變化的必然結果。從裁員削減成本到拒絕使用“中國芯片”,戴爾的每一步決策都充滿了挑戰與風險。如今,這家曾經的個人電腦巨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挑戰,其未來走向如何,尚待市場進一步觀察。

作 者 | T800

1 阅读:863
评论列表
  • 2024-04-04 12:29

    離開中國市場,等于離開世界 500 強。

    lxh 回覆:
    你是說三星呢[笑著哭][笑著哭][笑著哭]
    繁星四海 回覆:
    離開世界500強也不能離開中國
  • 2024-04-04 13:01

    上次說台積電離開華爲也不行了,最後都打國人臉了[汗]

  • kk43 2
    2024-04-04 17:24

    是人家要離開,您還在這亂bb

BT科技

簡介:專注于國內外科技信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