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天安門懸挂毛主席側像,市民認爲不妥:怎麽只有一個耳朵?

史海任我行 2024-05-15 13:54:08

天安門廣場是無數國人心中的聖地,這裏有太多標志性的建築與風景值得去參觀和瞻仰,每一個都能讓人感到心神澎湃。

而要說這些景點裏哪一個處最引人注目?那還得是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其與正對面的毛主席紀念堂遙相呼應,供人們瞻仰和懷念一代偉人。

幾乎是從建國以來,毛主席的畫像就已經出現在城樓上了,他老人家就這樣一直默默注視著祖國與人民。

而關于毛主席的畫像,其背後有著相當多的故事可以講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

天安門畫像的變遷

在人們的印象中,天安門城樓上一直挂的就是毛主席的畫像,似乎這是毛主席的獨創和專利。

但事實並非如此,毛主席不是第一個畫像挂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領導人,這個位置也從來不是被毛主席一人獨占。

曆史上這裏一共挂過十二個人的畫像,毛主席的畫像只是其中挂的最久的一個。

天安門城樓上挂出重要人物畫像是很早之前就有的事情,那是在辛亥革命以後,隨著袁世凱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並就任大總統,他的畫像就出現在了城樓上,並且存在了長達十六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袁世凱才是挂像行爲的開創者,後來人也是受其啓發才延續了這一習慣,造就了這一文化現象。

在袁世凱倒台後,他的畫像也一直沒有被拿下來。直到1928年張作霖離開北京,其才被孫中山的畫像所取代。

只是孫中山的畫像並沒有在這裏挂多久,隨著張作霖遇刺、張學良東北易幟、蔣介石形式上統一中國等事情的發生,他的畫像就被拿了下來,重新換上了蔣介石的畫像。

而蔣介石的畫像在天安門城樓上一挂就是二十年,一直挂到了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平津戰役結束,解放軍進入北平,才終于讓他也“下崗”。

1949年的2月12日,當天也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中央要在北平舉行了慶祝和平解放大會,于是多達二十萬市民齊聚天安門廣場,讓節日的氣氛愈發高漲。

爲了准備這次大會,宣傳部門的同志決定在城樓上挂出領導人的畫像。畫像交由北平藝專(現如今的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一起繪制,其中主筆是董希文。

特別的是,當天的天安門城樓上不止挂出一幅畫像,而是同時挂出毛主席、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聶榮臻、葉劍英、林彪等九位領導人的畫像。

這裏還有一個人沒有提到,但並非是有意要忽略,而是由于年代久遠,人們已經無法辨認那張畫像屬于誰,而這也並沒有資料留存,最終使其成爲一個謎團。

當天的場景布置中,毛主席的畫像挂在最中間的高處,其畫像下面是一條橫幅,寫有一行大字“慶祝北平解放大會”,上面同時還有代表工農學兵商的五個站立的人的形象。

而在城樓的兩側,就是其他八位領導人的畫像了,他們在兩邊一字排開,另外還有一些宣傳畫點綴其間。

這場面看著還是很震撼的,用時興的話來說,這就是人民政權的“全明星陣容”。

這次大會是毛主席畫像第一次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也是天安門城樓上挂出畫像最多的一次,也僅有那麽一次。

而這九幅畫像在城樓上一起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因爲隨後就是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了。

到那時城樓上另外挂出了三丈高的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巨幅照片,照片下面也有一個橫幅,上面寫著:“紀念五一五四,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

畫像背後的奧秘

毛主席與朱總司令的照片同時展出的情況只存在了幾個月,開國大典以後就只有毛主席一個人的畫像了,此時展出的毛主席畫像也來到了第三個版本。

在第三個版本中,毛主席頭戴八角帽、頭部微側、臉上也帶有一絲微笑,形象看起來親和而不失威嚴,還是非常符合人們的預期。

至于這個版本畫像的作者,正是畫家周令钊,他參考了攝影師鄭景康在延安拍攝的毛主席與朱瑞的合影照片。

不過畫像與照片並不完全一致,照片中的毛主席並沒有完全扣好扣子,而畫像中則是扣好的。

出現這一變化,是因爲聶榮臻元帥在看完畫像初稿後,認爲還是扣子扣好更嚴肅一些,于是就建議周令钊做了修改。

在這之後,毛主席的畫像還曾在開國大典的前一夜進行緊急修改,將畫像底下“人民的勝利”這五個大字給塗掉了。

這個主意是周總理拿的,他當時這樣講:“毛主席不會這麽不謙虛,還自己爲自己題詞,趕快把這幾個字塗掉。”

于是,周令钊就連夜做了修改,將字用顔料覆蓋掉,並重新繪制了中山裝。

可這樣一來,上下顔色出現了很細微的差別,對色彩敏感的人很容易就能發現。受限于當時的狀況,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另外要說的是,這張高6米、寬4.6米的畫像雖然是畫在油畫布上,但出于抗風的需要而用鐵板和五合板作爲支撐,所以這幅畫像的重量達到了驚人的一噸半。

爲此,施工人員動員了兩輛吊車和一輛貨車,忙碌了一個小時才把畫像挂了上去。

搞出如此結實的畫像,想必國家也是爲了能一勞永逸。但事實並非如此,天安門城樓上的畫像每年都要換新。

這並非是國家有意浪費,而是對于一張畫來說,長期暴露在室外環境中,遭受風吹雨淋日曬,會非常容易褪色。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使用耐損耗不易褪色的顔料,盡可能地延長畫像壽命,而另一個就是直接換新的。

國家也正是這麽做的,早期畫像換的很頻繁,後來有了品質更好的顔料,畫像的壽命才大大延長。但也只是延長了,每年一換還是非常必要的。

被換掉的不止是畫像,其載體和材料也在隨著時代進步而革新。前文提到國家爲了抗風使用鐵板來作爲畫布的支撐,但在九十年代,畫板就被改爲平面玻璃鋼層壓板,這相比前者要更爲輕便耐用。

另外,八九十年代使用的畫布也升級了。此前爲了滿足大幅作品的需要,都是使用小塊的亞麻布拼接。但在後來,哈爾濱亞麻廠生産出了寬幅亞麻布,這就讓毛主席的畫像不再因接縫而影響美觀。

最終版本的誕生

時間來到1950年的三月,距離第三版的毛主席畫像使用也只是過去了五個多月,但上級突然下指示要重新制作毛主席的畫像。

之所以中央這麽心急,是因爲毛主席在去年年底訪問了蘇聯,而美國報紙同時刊登了毛主席和斯大林的照片來報道。照片中的斯大林一身元帥服,而毛主席卻還是舊棉衣和八角帽,讓人感覺這與主席的身份不相稱。

于是,中央下定決心給毛主席重新拍標准照,另外把畫像也換掉,時任宣傳部副部長胡喬木爲此找來了北京人民美術工作室的畫家辛莽,讓他繪制一幅新的毛主席畫像。

接到這個任務,辛莽也是興奮不已,當即組織團隊進行籌備,並花費了二十多天將其完成。

然而,新的畫像挂出後,很快就惹來爭議,以至于這個第四版畫像僅僅使用了一天就被拿了下來。

原來,辛莽畫出的毛主席像是一個側身,有同志就有意見:“怎麽只給毛主席畫了一只耳朵呢?”

不僅如此,更有同志提出:“這幅畫中的毛主席目光是向上的,眼睛看不到群衆,這怎麽能行呢?”

在這個問題上,倒也不是辛莽有意爲之,他只是照著送過來的毛主席照片作畫,沒有考慮這麽多。

當時,中央新聞外事攝影小組的組長杜修賢接到任務要給毛主席拍照,于是他就和幾個記者來到了人民大會堂,想趁著開會的時間給毛主席拍張正面照。

讓杜修賢沒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原本是正對著鏡頭的,但一眨眼的工夫整個人就側了過去,結果留下一張側身照。

杜修賢還想補救,但毛主席顯然有些不耐煩了,臉色變得很嚴肅,深知毛主席不怎麽喜歡面對鏡頭的杜修賢匆匆拍完了事。

事情過去後,杜修賢一直在琢磨,毛主席爲什麽要側著身子拍照呢?

杜修賢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看到牆上挂著的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畫像,他才恍然大悟:這些人的畫像都是側著身子呀!身爲馬克思忠實擁護者的毛主席當然也想和前輩們一樣。

于是,毛主席的側身照片就被送到辛莽手中,身爲藝術家的他也只考慮到畫面的藝術性,忽略了其政治功能,沒有對照片中的形象加以調整,結果造就了“使用時間最短的毛主席畫像”。

在這之後,辛莽也吸取了教訓,重新繪制了新的毛主席畫像,將毛主席的目光改爲平視。這第五版畫像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在後面使用了兩年的時間。

到1952年,中央再次提出繪制新的畫像,但這次沒有交給某個人,而是在全國的美院廣泛征集。

最終,張振仕先生的作品得到了中央的認可,被敲定作爲第六版畫像,而這張畫作是毛主席的正身像,解決了只有一個耳朵的問題。由此,張振仕成爲了專職的主席畫像師,並從事這項工作長達十余年。

然而,張振仕在1963年創作了第七版畫像,又將正身像改回了側身像。

由于再次遭到“只有一個耳朵”的質疑,中央又讓王國棟繪制出了第八個版本,這次的毛主席畫像回到了正身像,並從此再也沒有變過,這一版也就成爲了最知名的畫像。

據說,由于王國棟的生動刻畫,幾乎將人的神情描繪地栩栩如生,以至于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會被毛主席注視。

神乎其技的表現鞏固了王國棟的地位,中央爲此在六七十年代成立了“領袖肖像班”,由王國棟牽頭,招收了十個學生,專職創作毛主席的畫像。

要知道,這可是知識青年需要下鄉插隊的六七十年代,很多人從學校畢業後都去了農村,極少數也會去當兵,但這十個人卻可以留在北京,在敞亮的畫室工作,這在當時很受別人的羨慕。

當然,想進入肖像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本人乃至親屬都經過了嚴格的政審,要“曆史清楚,政治上靠得住”,而這十個人都是團員。

讓人意外的是,這十個人的年紀都不大,只有一個人在讀高二,兩個在讀高一,其余都是初三學生。招這些學生進來,就是爲了協助王國棟的工作。

起初他們還覺得“畫領袖像的人還不得經常坐小轎車”,但真正進組才發現,他們和普通職工並沒有兩樣,設置在天安門後面的畫室也沒有多麽高大上,甚至于他們的很多工具都要自己動手做。相對于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這倒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事情。

到了八十年代,肖像班被撤銷,王國棟也只留下一名弟子繼承他的衣缽,也就是葛小光先生。

葛小光後來是唯一的毛主席畫像師,並在這個事業上奉獻了四十年,如今我們看到的毛主席像就是出自他手,且他的作品也始終維持了第八版固定下來的形象。

國家投入了這麽多精力和物力去做這件事,其影響與價值也是難以估量的,事實上不僅是我們國人一直仰望著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很多國際友人也都對它印象深刻。

一個意大利記者就曾這樣問鄧公:“天安門上的毛澤東像,是否要永遠保留下去?”

而鄧公毫不猶豫地回答:“永遠要保留下去。”

結語

給毛主席畫像,看起來是一件無關大局的小事情,但其實裏面的門道也很多。有時候,畫像所具備的能量要比文字更爲巨大,是千言萬語都代替不了的。

借助給毛主席繪制畫像,讓更多的人腦海中的主席形象變得清晰而具體起來,這在那個沒有網絡與電視機的年代是多麽重要。

毫不誇張地說,天安門城樓上那幅巨型畫作,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乃至于成爲當代中國文化的一個醒目符號。

因此,給毛主席畫像這個工作還是很有意義的,那些美術工作者的付出與奉獻也值得被肯定。

1 阅读:286
评论列表
  • 2024-05-15 16:28

    說實話,我沒看內容,看見標題就想吐槽一下,毛主席的畫像是微微有點側面的,所以另一邊耳朵看不見很正常,後腦勺沒看見不表示沒有後腦勺。所以小編完全是沒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