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國企改革者王憲榕逝世

經濟道理 2024-04-18 19:15:39

王憲榕4月17日逝世,廈門國企改革的一代傑出代表就此落幕。王憲榕32歲進入廈門建發,39歲出任建發董事長,62歲光榮退休。在外界的評價中,王憲榕擔任建發董事長的23年時間裏,銳意改革,不斷完善建發的治理體系,把建發由一家地方國企推到了中國500強的位置。

現在建發集團的前身是創立于1980年的廈門建設發展公司,當時是一家由廈門市政府和特區管委會直接領導的行政性公司,它的職能是作爲廈門經濟特區對外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的唯一窗口存在。

建發既承擔對外招商引資的功能,比如引進可口可樂瓶裝生産線和科威特援助性貸款建設的廈門機場;同時也是一家投資機構,比如國內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廈門航空,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福建第一個中外合作地産項目華僑新村等,主要投資方都是建發。

王憲榕1984年進入建發,經曆過從中層到高層管理崗位的曆練,1991年出任建發董事長。應該說,王憲榕見證並參與了建發早期的內部改革。王憲榕擔任一把手之前,建發在1987年引入了競爭機制,1988年與廈門財政局簽訂了承包經營合同,開始試行崗位聘任制和經營目標責任制,初步打破了“鐵交椅”和“大鍋飯”。

這是建發從政企不分轉向市場化的開始。

王憲榕下過鄉當過知青,在采訪過的記者印象中,王憲榕很和藹,經常會很客氣地把采訪完的記者送到電梯口。在老員工的評價中,“王總很有人格魅力”,她領導下的建發工作氛圍很好,大家有共同的目標,並且很單純。

王憲榕大學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或許是專業使然,王憲榕很懂得獎金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激勵作用。她接任建發董事長後,第二年便設立了“貢獻積累獎”;1993年改革分配制度,拉開崗位補貼和獎金的檔次,實行個人收入與崗位職責和貢獻挂鈎。

王憲榕改革建發的激勵機制,最是讓員工津津樂道的是取消聯發公司的打卡機。

聯發集團的最大股東原本是中行總行,1997年建發受讓中行股份將聯發收編了。剛接手的聯發像個機關,一到下班時間人就沒影了,員工做事普遍缺乏主動性,領導交代做什麽就做什麽,做完就行,好不好無所謂。

看出了症結所在,幾天後王憲榕發布了收編聯發後的第一號政令:把打卡機取消,實行按業績拿錢。這一政令立竿見影,聯發公司的打卡機雖然取消了,可是到點不再是員工下班的理由。

王憲榕任上的不少改革舉措對完善建發集團的治理體系功不可沒。1994年建發實行年終幹部考核制度,建立經理離任審計制度;1995年在廈門國企中率先實施全員勞動合同制;2003年實施“公司化”戰略,將業務部門改組爲法人治理公司。

在企業發展戰略上王憲榕同樣有建樹。1996年建發確立了生産經營和資本經營並舉的方針,1997年開始實施三年發展規劃,2007年提出轉型“供應鏈運營商”。建發股份1998年在A股上市,2001年第一次出現在《財富》中國五百強榜單上。

根據媒體的報道,王憲榕接過建發董事長的擔子時,建發賬戶裏只有2000多元現金。2014年王憲榕退休卸任董事長時,建發營收超過千億,利潤接近27億,在《財富》中國五百強榜單中位居第46位。又是十年過去,現在的建發集團在《財富》世界五百強中已經能夠排到第69位,成爲貨真價實的巨無霸。

王憲榕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她說過,在建發鬧不團結是不允許的,爲了共同的事業,大家必須坦誠相見,協作配合。但這不是意味著一團和氣,沒有個性。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王憲榕今年只有73歲,但她主導建發的一系列改革,必定會在廈門國企改革進程中留下絢爛的一筆。

0 阅读:223

經濟道理

簡介:從這裏看懂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