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之子爲何被人稱爲“少年老成”?真應了“虎父無犬子”的老話

小末故事君 2023-03-15 14:56:29

上篇文章談到了玉璧之戰後不久,高歡便病逝了,其一生可謂是十分勵志,然而其最大的夢想——征服西魏的願望也終究沒有完成,曆史長河滾滾而流,其長子高澄接任其父丞相之位。

年少有爲,少年老成

公元536年,年僅十六歲的高澄便走進的朝堂開始爲官曆練後來高歡玉璧戰敗病逝,繼承其父丞相之位。其一,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本爲高歡所立,實權也盡掌握于高歡之手;其二,繼任丞相之位之後,當然國家大事還是由高家高澄所掌管。

那麽就産生了一個問題:大臣多認爲高澄年少氣盛,不足以擔此大任,高澄將何以服衆?

可能十六歲在現在的我們看來不過是“毛頭小子”,然而我們把眼光放在那個時代,那個戰亂、朝代更替頻繁、被“禮”所束縛的時代,加之其父高歡種種教導,高澄果真是“毛頭小子”嗎?

不然,無論是高澄十歲就可招降高敖曹(代其父迎前來投奔的高敖曹而不怯場),還是十一歲時代其父入朝觐見孝武帝元修,亦或時跟隨高歡四處征戰,培養了實踐的能力等等,都極大了促進了高澄的成長與同齡人所不具備的膽識與謀略。果然,在高澄任丞相消息一出,多有反對的聲音,高澄卻對這些質疑聲不以爲意,以自己的能力改變了其他大臣對自己的偏執的看法。

廣開言路,征召人才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讀過《國語》中一篇名爲《邵公谏厲王彌謗》,周厲王以殘暴的方法堵住百姓發表意見之口,以此自欺民無怨言,天下太平,結果過了不久,自己遭到了流放的下場。

高澄上台是怎麽做的呢?依靠才能品德選拔人才,這在如今看來十分正常不過,然而無論是兩漢察舉制,再到後來的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度,雖然選官制度在不斷的完善,其中弊端也是十分明顯,其中最重要一點,用官方的話來說選拔人才所看的第一步——家世(有三步,家世、行狀、定品,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了解,小編不多做贅述)。

選官第一條就是看重家世,無疑對于一些出身寒門卻有才能之士不是那麽的公平,相反一些世家大族平庸子弟卻能身居高官,那麽對于這一現象弊端,高澄會做出什麽改變呢?

其一,發布诏書征召天下賢能之人自薦,不重門第高低,只要你有德才我便任用你;其二,有些身處要職就才能平庸不看此任者,雖出身豪富,罷職不誤;其三,也是小編認爲最爲重要的一點,賢才自薦了,高職不再是權貴掌握,那麽何以防止自薦的這一批人成爲高官之後變得失去了爲民服務的本心呢?那便制定法律《麒趾格》(爲之後的律法奠定了基礎),有了法律的約束,有了德才之人的協作,一改之前朝堂不正之風。

除此之外,開設反饋專欄,讓百姓可以發表治國意見,簡言之弄公開欄,讓百姓“開口說話”。當然,並非你提出意見或國之弊端擔心得罪于人,相反,只要所提意見具有建設性和實操性,反而會被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可不像周厲王派人殺掉谏言者)。

面對危機,彰顯智慧

對于高澄的一些其它爲政舉措,例如貨幣改革,對外建交,嚴治官吏等等方面也頗有建樹,小編不多做口舌,以免各位看官疲乏。

公元546年,隨著高歡玉璧之戰不久病重,當時高歡的部下大將軍侯景早有謀反之心,加之聽聞高歡病重的消息,料定時機將要來到,于是在河南等地開始屯兵,等待高歡病逝立刻采取行動,意欲控制高澄,間接掌控東魏。

高澄深知局勢之危險,于是在公元547年高歡病逝後秘不發喪,不讓侯景知道高歡病逝的消息,以拖延時間做好防備工作。剛剛上面的所有分析都等于爲此刻做鋪墊,高澄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不斷的取得別人的信任,都是有效的穩定了自己的地位與權利。

但是,該來的總會來的,高歡病逝五天後,侯景發現端倪,背叛東魏,開始掠奪東魏城池,高澄將如何應對?讓我們拭目以待……

0 阅读:158

小末故事君

簡介:熱愛閱讀🍀 熱愛分享🤗 熱愛曆史🌴 小末和你侃七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