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背叛劉邦,卻被封千戶侯;劉邦那麽小心眼,爲啥不殺了此人?

淵澤之觀 2024-04-09 16:33:40

在中國曆史上,若論哪位皇帝曾在開國後大肆誅殺功臣,朱元璋算一個,漢高祖劉邦也必定算一個,特別是他殺韓信、彭越、英布,尤爲出名。

然而,高祖手下卻有這樣一位人物,他自劉邦嶄露頭角時便看不起他,不僅對其羞辱,甚至背叛過,可以說差點誤了高祖的大業。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開國後大開殺戒的劉邦,不僅沒有誅殺此人,反而大加封賞。這是爲何呢?

小心眼的漢高祖

高祖的疑心有多重,我們是知道的。

就在漢朝建立後不久,劉邦便清洗了多位開國功臣。這其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韓信、彭越、英布,還有趙王張耳、齊王田市、韓王信等人,就連很早追隨劉邦的盧绾,也被嚇得逃去了匈奴。

在《史記》中,他們都因“謀反”而被殺,但要注意的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因此,他很能爲了不讓漢朝先祖背負故意誅殺功臣的惡名,而草草加上“謀反”二字。

劉邦除了有疑心、狠心,還特別記仇。

早年間的他,遊手好閑、不務正業,喜歡帶著自己的狐朋狗友去大嫂家蹭吃蹭喝。一次兩次倒也罷了,但劉邦竟把大嫂家的免費飯菜當成了家常便飯,這讓大嫂對其心生厭惡。

一日,劉邦又帶著弟兄們來到大嫂家,大嫂這一次決定徹底翻臉。她拿起勺子,在劉邦面前刮了好幾下鍋底,言下之意——家裏沒飯吃了,以後別來了!

劉邦的弟兄們見狀,只好掃興離開,這讓劉邦相當丟臉。事後,他看到大嫂的鍋中明明還有飯,便從此怨恨起對方來。

而等到劉邦奪取天下後,沒想到他對大嫂依然懷恨在心。

開國後,劉邦封賞了所有的劉氏嫡系、非嫡系子弟,唯獨沒有封賞大嫂的兒子劉信。後來,在劉邦父親的勸說下,他才勉強封了劉信一個“羹颉侯”。

這裏的“羹颉”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年大嫂用湯勺刮鍋底的事情。所以,這個封號顯然是劉邦對大嫂的羞辱和報複。

而與“羹颉侯”劉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邦手下一個叫雍齒的人,此人也正是本文的主人公。

劉邦對雍齒的恨,按理說應該高于對大嫂的恨。由于當年雍齒對他的背叛,曆史差點就要被改寫,劉邦或許連皇帝都做不成了。

可偏偏是這樣一個人,劉邦卻封他千戶侯。

兩位沛縣豪族看不起劉邦

若論出身背景,雍齒可比劉邦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當劉邦還在到處蹭吃蹭喝時,人家雍齒早已在沛縣坐擁一方勢力與財富。當然,有錢人可能就愛跟有錢人玩。雍齒當時的一位摯友,名叫王陵,也是沛縣豪族出身。

盡管劉邦年少時曾把王陵尊爲大哥,但王陵這人沒什麽文化,也喜歡有話直說,所以經常和雍齒一道羞辱劉邦,顯然,他倆看不起劉邦身上那股無賴氣。

隨著陳勝、吳廣的一句“王侯將相甯有種乎”,反秦運動徹底爆發。

其實劉邦也跟陳勝、吳廣有過類似的境遇,只不過他沒造反。當時,劉邦押送的奴役有一半在半路逃跑,劉邦見狀,幹脆將他們全部放走,自己則與幾位願意留下來的壯士躲藏于芒砀山。

後來,隨著劉邦夜醉斬蛇的事迹被傳開,再加上其妻呂雉的幫助,劉邦的隊伍不斷壯大。

直到陳勝、吳廣公開反秦,劉邦的義軍已有三千余人,其中,就有蕭何與曹參。

劉邦以前的那位大哥王陵,由于不願在昔日小弟下做事,便離開沛縣去了南陽郡。而雍齒卻選擇留下來,但應該是出于迫不得已的原因,而極不情願地加入了劉邦的陣營。

爲何這麽說呢?看看他接下來幹的事,便知道了。

開局便被雍齒“坑”

劉邦公開反秦後的首戰,是攻胡陵、方與兩縣。在這過程中,泗水郡的郡監集結人馬,包圍了豐邑。衆人聞訊,紛紛回守豐邑。兩天之後,劉邦主動出擊,力挫秦軍。

這時候,劉邦的一個決定值得注意——他派雍齒鎮守豐邑,自己則率軍繼續前進,與秦軍大戰。

然而,令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盡管胡陵、方與兩縣成功拿下,但豐邑這麽關鍵的地方卻丟了——駐守在豐邑的雍齒投降了前來攻城的魏國人(戰國剩余“六雄”此時已紛紛複國)。

據《史記》記載,當時的魏國國相周巿,僅簡要說明了利害關系,再以利許之後,雍齒便答應投降。由此可見,雍齒對劉邦幾乎沒有忠心可言,甚至可以推斷,他在劉邦手下幹活多是出于無奈。

聽聞豐邑失手,劉邦勃然大怒,立刻掉頭急攻豐邑,然而徒勞無功,未能將其奪回。

屋漏偏逢連夜雨,偏偏在這個時候,劉邦病倒了,且病情遲遲未能好轉,迫使全軍只得撤回沛縣。待時機成熟,再圖豐邑。

我們可以想象,此時的劉邦有多麽恨雍齒。所謂“萬事開頭難”,沒想到竟是自己人讓自己難上加難。

然而,人生有時如此奇妙,正是劉邦在向景駒借兵攻豐邑的路上,他遇到了張良。兩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張良從此投靠了劉邦。

之後,劉邦第二次攻豐邑,仍未攻下。直到第三次,他在項梁的幫助下才得以成功。雍齒倉皇而逃。

雍齒重回劉邦陣營

逃跑後的雍齒,先去了魏國,後去了趙國。趙國人對其曾背叛投降的行爲耿耿于懷,故雍齒未能得到重用。雍齒也並不看好趙國的未來,加上劉邦此時已然聞名于諸侯,雍齒于是後悔了。

他想到了年少時的摯友王陵,試圖通過這層關系重新回到劉邦身邊。

起初,王陵礙于劉邦昔日大哥的身份,甯可聚集幾千人于南陽,也不願歸屬劉邦,直到後來,項羽爲了勸王陵投降而挾持了他的母親。

結果,王陵的母親在自己兒子派來的使者面前,哭著讓他轉告王陵:以後一定要爲寬仁的漢王(劉邦)效力,不要因爲她被項羽挾持而有所動搖。

說完,老太太自刎而去。自此以後,王陵徹底低下了頭,也鐵下了心,跟隨劉邦打天下。

劉邦自然接受王陵,雖然王陵之前割據于南陽,但兩人從未有過交戰,因此並不算敵人。

後來,當劉邦和率領諸侯聯軍的項羽會師于灞上時,雍齒作爲趙國將領也參與其中。雍齒借著這個機會,通過王陵向劉邦認罪,並請求重新回到漢軍陣營。

劉邦看在王陵的份上,原諒並且再一次信任雍齒,將其委任爲了將軍。

有意思的是,就在劉邦與項羽會師後不久,劉邦陣中很快又出現了一位叛徒,他就是曹無傷。我們都知道,鴻門宴的導火索,正是他的告密。

而等到劉邦從鴻門宴脫險後,回到軍營的他,第一時間處死了曹無傷。

那麽,同樣是背叛,爲何劉邦殺曹無傷,卻不殺雍齒呢?

首先,曹無傷只是一名小人物,並無太大的實權和戰功。反觀雍齒,出身名門望族,擁有沛縣一方勢力,而沛縣也是劉邦擔任亭長的地方,所以倘若殺了雍齒,恐怕會引起父老鄉親們的抗議和批判。

第二個原因,則很簡單。雍齒那時戰敗後,跑了,而曹無傷則是傻傻地呆在軍營,當然,他或許沒料到項羽會揭發自己並放走劉邦。

所以,正在氣頭上的劉邦自然饒不了曹無傷,而倘若當時劉邦攻下豐邑後活捉了雍齒,想必後者也早已喪命。

賞,竟出于“恨”

雍齒的幸運,並不僅僅在于保留了性命。在劉邦贏得楚漢戰爭,成爲大漢王朝的皇帝後,他封雍齒爲“什邡侯”,食邑2500戶,位列開國功臣第57名,這個賞賜可以說相當不錯了。

有人不禁納悶:像劉邦這樣小心眼和愛記仇的人,爲何會封賞他曾經憎恨的人呢?難道他忘了當年的三攻豐邑了嗎?

劉邦當然沒有忘記。

很多人認爲劉邦是沛縣人,但更准確的說法是:沛縣(城)是劉邦成年後工作的地方,而他的出生地,則是豐邑(城)。

在登基後,劉邦大方地宣布沛縣永久免稅,但對于自己的出生地豐邑,則是只字不提。盡管豐邑百姓再三請求,劉邦均不予理會。顯然,劉邦對當年豐邑城內的百姓投降魏國一事一直記恨。

而雍齒之所以獲得封賞,還得感謝張良。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在漢朝建立後的第六年,劉邦對洛陽進行了一次視察。他站在高聳的宮殿之中,注意到一些將領們時常聚坐于地,低聲交談。

出于好奇,他詢問張良,那些人交談的內容是什麽。張良的回答令劉邦震驚不已——“謀反。”

劉邦急忙追問是否是因爲他的政策未能贏得人心。

張良則向劉邦解釋道,自陛下稱帝以來,分封了二十余位功臣,包括像蕭何、曹參這樣的老友,以及其他賞識之人。同時,陛下也懲處了一些厭惡之人,如臧荼、彭越。

張良繼續指出,而眼前的將領們,也同樣是大漢的功臣。若無他們,便無大漢。這些將領現在擔心天下土地已不夠用來封賞,同時也害怕自己因過錯被處死,因而醞釀叛亂。

面對這樣的問題,劉邦詢問張良有何良策。張良建議劉邦封賞一位最爲憎恨之人,如此便可安撫人心。

劉邦第一時間想到了雍齒,不久之後,他便設宴,封雍齒爲“什邡侯”,並催促丞相和禦史趕快實施封賞。

群臣聽聞此事,他們那顆蠢蠢欲動的心終于安定下來,因爲在他們看來,連雍齒這樣曾經背叛過皇帝的人都能被封侯,那他們也沒什麽可擔心的了。

對雍齒而言,此刻的他,自然是歡喜無比,告別劉邦後,他便帶著家人前往四川,安享富貴的晚年生活。

當然,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在劉邦奪天下的過程中,雍齒是有功勞的,他曾隨韓信出關平定諸侯,這使得劉邦確實會感激雍齒的貢獻。

雍齒一直到漢惠帝時期才去世,而雍氏家族,更是將榮耀代代傳承。

直至漢武帝時期,由于雍齒的曾孫雍桓拒絕參戰,導致雍家的爵位被剝奪。盡管失去了侯爵,但哪怕到了三國時期,雍氏家族仍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從雍齒到後來的代際傳承,可見漢朝對雍家是相當恩寵。然而,雍齒自己或許永遠也想不到,劉邦當初之所以封賞他,竟是出于對他的“恨”。

劉邦的優點——從善如流

通過封賞雍齒一事,我們能夠看出劉邦身上的一大閃光點,那便是從善如流,聽得進別人正確的意見。

說來也巧,若論劉邦最有名的一次聽勸,也與封賞有關。

當初,諸侯們有約,誰先進入關中地區便可封“關中王”。結果,劉邦率先踏入關中。但到了分封之際,項羽只將劉邦封爲“漢王”,而非先前約定的“關中王”。

這等同于被戲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反差令劉邦怒不可遏,幾乎就要揮兵與項羽決戰。幸虧他最終還是聽了蕭何、張良的規勸,才選擇了隱忍。

現在回過頭看,正是這一次隱忍,對劉邦成就大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反觀項羽,“從善如流”這個成語與西楚霸王根本沾不上邊,用“驕傲自負”、“剛愎自用”來形容似乎更爲貼切,也難怪劉邦曾說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

總的來說,劉邦沒有殺死雍齒,而是封賞了他,並不代表他沒有對雍齒曾經的背叛感到憤怒,而是出于統治需要和政治策略的考慮做出的決策。這種決策反映了劉邦作爲一位帝王的智慧和權衡。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