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搭比亞迪新平台,20萬內的海獅07EV,用上最強電機?

路咖汽車 2024-05-13 17:34:03

比亞迪海獅07EV上市,騰勢Z9 GT插混版完成工信部申報,去年刷下300萬輛成績單的比亞迪,還在加速“爆兵”。除了新車的品類在不斷豐富,其電氣化技術也在加速叠代。伴隨海獅07EV的上市,比亞迪e平台3.0 Evo也正式落地。除了對上市新車的技術加持,平台的意義更在于對未來比亞迪車型産品力的影響。

快充不挑充電樁,30分鍾充至100%?

從雙槍充電技術被應用開始,比亞迪其實就傳遞出了更貼近實際用車場景的技術思路。不過在一衆車企卷起800V高壓快充的環境下,不跟進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比亞迪e平台的3.0 Evo就通過升壓手段,實現800V高壓級別的快充速度。以比亞迪海獅07EV爲例,跑滿快充功率,可以實現240kW的充電速度。不過算起來,約25分鍾將電池從10%充至80%的速度,橫向對比來看,似乎也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當然,比亞迪仍然有雙槍充電技術。在此基礎上,如果實現滿血充電功率,則可以達到500kW的水平,也就是說10-80%的充電速度可以被縮短至約12分鍾。此外,e平台3.0 Evo除了帶來升壓技術,還能提供提升電流的選擇。既然功率與電壓和電流都正相關。那麽在電壓有限的充電條件中,提升電流,就成了維持充電電壓的另一選項。

除了我們常聊的電池健康區間(充至80%)的充電速度,e平台3.0 Evo還涉及對80%電量之外的速度提升。衆所周知,電池在充至約80%之後,充電速度會大幅降低。這點不僅是大容量電池的純電動車,就算是智能手機,也是這一邏輯。因爲當電池充至後期,充入的電量多數都消耗在諸如發熱等副反應上了。能夠克服這種現象的辦法,就是在充電過程中加入負脈沖。

即,采用間歇停充,甚至是反向放電的辦法,使蓄電池高速充電産生的化學反應,有時間被重新化合吸收,減輕極化現象,釋放電池內壓,從而在下一輪充電中能夠有效吸收更多電量。根據比亞迪的官方數據,采用e平台3.0 Evo技術的海獅07EV,其末端充電的時間,將由30分鍾被縮短至18分鍾。

總結來說,在充電端,e平台3.0 Evo技術,既堅持了雙槍快充的技術路線,又跟進了800V快充的技術趨勢。而且爲了滿足800V的充電需求,除了升電壓路線,還增加了升電流操作。綜合下來,比亞迪車型在實現快充的同時,對充電樁以及不同充電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被進一步強化。另外,對末端充電速度的強化,主要可以消除車輛在長途行駛時的續航焦慮。畢竟,即使車輛只剩10%的電量,理論上海獅07EV最快只需要30分鍾即可完全恢複100%的續航(雙槍情況下)。

零百4.2秒只是贈品,未來想配幾台電機都隨意?

充電更快,自然新平台的電機轉速也會更高,從而性能潛力也更強。這套技術邏輯在于,快充本身就必須仰賴半導體材料的叠代。而在高度集成化的發展趨勢下,充電單元與驅動單元又可以看作是統一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充電接口在哪裏,基本就意味著車輛到底使用的後驅還是前驅平台。這樣的操作可以盡可能節省高壓線束,同時提升空間效率。

回到比亞迪海獅07EV這裏,其搭載的最高轉速達到23000rpm的驅動電機,某種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當然,采用耐高壓的SiC材料,只是滿足高轉速電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畢竟,華爲、小米此前都已經拿出了自家超過2萬轉轉速的量産電機。繞組的滿槽率、轉子的結構強度、電機材料的極限等等,都能影響最終極限轉速的結果。在這方面,主流車企的操作基本一致。比如優化設計,采用硅鋼材料等等。特斯拉所采用的碳纖維技術方案,注定無法成爲主流。畢竟成本控制壓力太大。最終決定超過2萬轉之後表現的,恐怕還是技術加工細節的把控能力。

當然,對極限轉速的追求,是展現技術實力的重要方式。但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更需要弄懂的或許是新技術能帶來什麽效果。性能當然是最直觀的,在沒有變速箱的情況下,電機轉速在一定前提下,可以等同于極限性能表現。比如比亞迪海獅07EV的最快零百加速成績爲4.2秒,即便是單電機版也能達到6.7秒。要知道這可是一台整備質量在2.2噸左右(單電機版)的中型SUV。而在性能背後,電機的小型化趨勢,或許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這點可以借助剛完成申報的騰勢Z9 GT插混版進行說明,該車型在PHEV結構下,居然拿還能滿足三台電機布局。自身接近5.2米的車長,以及近2米的車寬,當然是如此布局的基礎。但新車的發動機可是采用了2.0T排量,本身也非增程式的串聯結構,而是能夠實現串並聯的插混。如此,還能實現前置200kW單電機,後置雙220kW驅動電機的布局,電機本身的尺寸以及電驅系統的散熱效率,必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很顯然,以上技術點都與e平台3.0 Evo是吻合的。

于是我們可以發現,單台電機的高轉速以及高功率,只是最基礎的表象。電機的高集成、高效率和小型化,才是本質。在此基礎上,新能源車的電機布局能夠更加靈活,從而實現對單獨車輪更爲精確地控制。再結合包括雲辇技術在內的各種底盤技術,以及智能駕駛硬件與算法的積累。一套結合智能化、主動底盤、高性能、低能耗的産品構思,已經浮出水面。事實上,這或許才是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主流新能源車企們,想要實現的技術方向。

3 阅读:347
评论列表
  • 2024-05-14 02:23

    趴半小時左右補能[汗],那還是 虛趴之王 啊🤓🤓

路咖汽車

簡介:秉承專業態度,創作有趣的汽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