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來源之謎:河南考古印證史料,難怪颛顼叫“高陽氏”

諸史 2024-03-29 15:07:59

關于颛顼來源,史書上有三種記載,按照從早到晚的順序如下:

其一,《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衛,颛顼之墟也,故爲帝丘”,衛國都城即颛顼之墟。

其二,竹書紀年記載“颛顼居濮”,即颛顼居住在濮陽。

其三,南北朝魏收與清朝顧祖禹認爲“高陽城在縣西二十五裏。颛顼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這就是如今開封杞縣高陽鎮被認爲颛顼故裏的原因。

按照常理來說,左傳、竹書紀年都是先秦文獻,理應要比開封高陽說更可信。更重要的是,現代考古發現,印證了史書對颛顼來源的記載,考古印證文獻,顯然足以說明問題。

河南考古印證史料

衛國先後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爲今天河南北部,但其中“帝丘”所在一直沒能發現。

建國初,在河南濮陽縣東南五星鄉高城村南,考古發現“高城遺址”,經過多次鑽探和初步發掘,發現了四面城牆等遺迹,整個遺址橫跨仰韶、龍山、二裏頭、商周、秦漢時期。

2005年,對高城遺址四面城牆進一步的鑽探和挖掘,發現這是一處面積高達約916萬平米的古城址。最終,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河南考古專家考證,確認高城遺址這座916萬平米的古城就是曾經的衛國都城。

許順湛的《濮陽龍山聚集區的啓示》,他指出濮陽周邊有41座聚落的大聚落群,如同衆星拱月一樣。顯然,高城遺址是一座王者居住的城市,這就更進一步證實濮陽在龍山時代有一位號令諸侯的帝王。

左傳記載“衛,颛顼之墟也,故爲帝丘”,竹書紀年記載“颛顼居濮”,兩者可以互證,而考古又印證了這些史料。因此,颛顼源自河南濮陽,而不是如今的開封高陽鎮。至于颛顼源自開封高陽鎮之說,或是以訛傳訛,或是颛顼後人遷居于此而來。

難怪颛顼叫高陽氏

颛顼號高陽氏,其中“陽”很好理解,因爲濮陽位于濮水之陽,因此高陽氏之陽代表位置。但其中“高”字,可能與當地環境有關。

濮陽位于黃泛區,經常遭遇水災。高城遺址上面多爲空地,地勢十分平坦,但四面城牆頂部多被4米—5米的唐宋淤沙層所掩蓋,城壕和城內的文化層被漢代厚約6米—8米的淤土層所疊壓。可見,當地水災何等之嚴重。

在高城遺址的城牆外側,存在一層淤沙層、一層膠泥層,間次疊壓,展示了一次次水起水落的洪水事件;而從外側以及牆頂,發現夾雜大量漢代瓦片的淤土分析,該城最終毀于漢代黃河的泛濫。正因爲被掩蓋在泥沙之下,故而衛都高城遺址才難以被發現。

既然經常遭遇水災,那麽該怎麽辦呢?在與濮陽同屬古河濟的山東菏澤等地區,存在“堌堆”,實際就是土丘,就是古人逐步積累了將居住面增高可以避免洪水侵襲的淺顯道理,最終越堆越高。因此,颛顼應該居住在很高的土堆上,以此躲避經常出現的水災。

甲骨文中的“高”,最初字形(即1,見上圖)的上面部分爲房屋的屋頂及居室,下面部分爲高于地面的支撐體,但這個支撐體可能就是土堆。

因此,高陽氏應與颛顼所在位置、居住環境有關,即居住于濮水之陽的高高土堆上的部族。

余論關于本文話題,還有三點值得一談:

首先,在河南濮陽市濮陽縣西南隅,考古發現6500年前的“西水坡遺址”,該遺址發現龍虎大墓等,當時震驚全國。巧合的是,同樣在濮陽縣,相距西水坡不遠之處,又發現了高城遺址。可見,在中華文明史上,濮陽大概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

其次,先秦世本記載“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孔子說黃帝是東夷少昊之子,因此黃帝應在彭城徐州一帶,而颛顼在濮陽一帶,顯然兩者在空間上存在交集的可能。或許,颛顼是黃帝之孫未必可信,但兩個部落的興衰,導致兩者是出現了部落聯盟權力轉移。

第三,水經注等文獻記載:“帝颛顼之墟,號曰商丘,或謂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商契)之所居。”既然颛顼之墟是商丘,那麽古書中的阏伯之墟——“商丘”,顯然就不是如今的河南商丘,而在如今的河南濮陽。

參考資料:左傳、高城遺址考古報告、竹書紀年等

1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