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外長抵京,爲普京訪華“打前站”?俄烏走向和平迎來新希望

劉勇教授 2024-04-09 09:29:45

在俄羅斯方面提前發出預告稱,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近期將訪問中國後,我外交部發言人毛甯在7號,正式確認了該消息。

據了解,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長拉夫羅夫,于4月8日至9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在美國財長耶倫4月4號至9號訪華的背景下,俄羅斯外長的訪華時間,顯然與美國高層的訪問時間,出現了重疊。那麽,在此敏感時刻,俄羅斯外長訪問中國,釋放了哪些信號?又有哪些目的呢?

首先,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王毅外長上次訪問俄羅斯,應該是在去年九月份,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上次訪問中國,應該是在去年10月份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而現如今,間隔不到六個月的時間,俄羅斯外長再次訪問中國,顯然進一步凸顯了中俄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

而就在耶倫訪問中國的時候,俄羅斯方面提前釋放出拉夫羅夫即將訪問中國的消息,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俄羅斯方面的一些“焦慮”。

說白了,最近這段時間,一些美西方高層排隊訪問中國,比如荷蘭首相,法國外長,美國財長以及即將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接下來,還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大概率也將訪問中國。

這種美西方高層集體訪問中國的態勢,實際上反映了中國與西方關系的發展,正在趨向于穩健。而俄羅斯又因爲烏克蘭危機的影響,跟美西方正處于激烈的對抗中。因此,對于中國與美西方的之間的頻繁互動,俄羅斯方面肯定也難免會有一些顧慮存在。

當然,這實際上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其實就像人與人一樣,中國與俄羅斯的對手加強互動,那麽,俄羅斯難免會出現焦慮。

而現如今,就在耶倫訪問中國期間,中國直接邀請俄羅斯外長訪問中國,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算是中國在給俄羅斯吃一顆“定心丸”,或者說,向外界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那就是中俄之間的友好關系以及合作,既不會因爲外界的施壓,受到任何幹擾,同樣也不會因爲中國和西方關系的改善,受到任何影響。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在西方政客排隊訪問中國之際,俄羅斯外長訪華,實際上再次體現出了中俄兩國關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

其次,俄羅斯外長訪問中國,不排除是爲普京總統新任期內可能的訪華之行“打前站”,此前,在普京成功連任俄羅斯總統之後,究竟會選擇首訪哪個國家,引起了俄羅斯媒體的廣泛關注。

畢竟這個首訪之地,將充分體現俄羅斯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外交工作的重點。比如,俄羅斯共産黨主席久加諾夫,十分希望普京當選後的出訪首站,選在東方國家,而不是西方,就充分體現了俄羅斯內部對于這個問題的傾向。

雖然按照大國之間約定俗成的規矩,普京總統在去年十月份已經訪問了中國的背景下,今年連任後再次選擇訪問中國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的那樣,中俄之間不僅具有高水平的關系,更有一定的特殊性,而這種特殊性很有可能會讓普京總統打破傳統慣性,將連任之後的首訪之地選在中國。

因此,外界普遍預測,普京總統的首訪之地會選擇中國,而現如今,俄羅斯外長訪問中國,似乎又將這種可能性增加了一些確定性。

最後,美西方高層與俄羅斯高層幾乎就在同一時間段訪問中國,不排除是在爲結束俄烏沖突做鋪墊。說白了,不管是美國高層訪問中國,亦或是歐洲政要來到中國,難免會提到俄烏沖突,而俄羅斯作爲俄烏沖突的當事方,也將派出高官訪問中國,雙方除了會談到相關合作以及戰略協調的議題之外,肯定也會提及俄烏沖突。

比如,紮哈羅娃就已經表示,中俄雙方將討論包括烏克蘭危機在內的一些熱門話題。而且更爲重要的是,要想結束俄烏沖突,除了需要烏克蘭危機相關方願意和談之外,更需要一個中立的第三方國家從中調解。

縱觀全球,似乎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有分量了,或者說,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同時得到俄羅斯與美西方的雙邊認可,畢竟調解方除了需要保持中立立場之外,更需要有實力。

可以預測,在俄羅斯與美西方都派出高層訪問中國,並與中方討論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這實際上就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那就是美西方與俄羅斯可能會通過中國這個中立的第三方國家,就如何結束俄烏沖突交換意見。”

雖然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雙方的分歧依然還非常大,但如果雙方真正邁出了這一步,那麽對于俄烏局勢而言,無疑就是一個好消息。而且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不管是歐盟還是俄羅斯,其實都是有意結束俄烏沖突的。

俄羅斯方面的態度就不用多說了,他們此前多次釋放願意和談的信號,實際上就表明了他們願意結束沖突的態度。

此外,最近有消息透露稱,北約正在內部通過非正式的方式,討論讓烏克蘭以割讓部分領土爲代價,換取其加速加入北約的可能性,其實也能看出一些北約國家是希望能夠早點結束沖突的。

綜合以上信息不難看出,美西方高層與俄羅斯高層幾乎在同一時間段訪問中國,也爲俄烏沖突的結束帶來一絲新的希望。

1 阅读:400

劉勇教授

簡介:軍事學教授;作戰指揮學博士,戰役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