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迎來中場戰役,大模型揭開企業另一重焦慮

钛媒體APP 2023-05-18 19:32:12

2023年最火的風口莫過于大模型。

隨著在一年一度的谷歌年度開發者大會上,谷歌發布了對標GPT-4的大模型“PaLM 2”,三大國際雲巨頭在大模型的戰場上再一次齊聚。

這被認爲是在已經開啓混戰模式的大模型賽道又加上了一把火。而在國內,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兩個月從百度的文心一言開始,中國企業陸續發布的大模型已經超過10個。

大模型的火爆一時間讓雲計算也重新升溫。

雲計算靈活、可擴展的彈性調度能力,成爲大模型訓練、推理部署的必要基礎設施。而大模型不僅激發了對雲計算資源需求,也改變了雲計算的技術架構體系以及産品布局,激發了更多服務客戶業務場景的可能性,被視爲提振雲計算市場的一劑良方。

然而,在企業用戶成功部署大模型、賦能業務之前,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當前企業多布局在多雲環境中,如何在算力、存儲等基礎設施和應用規模化和多元化的同時,實現更高效、安全的管理?構建統一的“雲底座”,正成爲越來越多企業用戶當下關注的核心。

因此,大模型的出現,無疑加劇了企業用戶對于混合多雲需求的建立。

在這樣背景下,本身有著混合雲部署實踐經曆,並因其龐大、複雜的業務産業應用體系場景和IT基礎設施催生了混合多雲管理需求的京東雲,近日,在武漢城市峰會也提出,多雲多芯多活的數字基礎設施助力大模型向産業縱深。

企業只想要“一朵雲”

數智化轉型是途徑,但真正的目的還是能爲企業創造價值。

如果將企業內外部、上下遊協同運作比作一條供應鏈,那麽每個企業的“供應鏈模式”不盡相同,但是目的和目標是一致的,目的是通過數字化打通企業運作的每一環節。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數據需要有序且安全的流通,另一方面各種基于雲服務産生的功能模塊需要不斷部署到位。

多雲部署的價值和優勢就被凸顯出來。

從應用層面來看,多雲模式可以避免企業用戶的技術棧與單一雲廠商深度綁定,同時可以減少單個服務商響應速度慢、受重視程度低對運維帶來的影響。從業務發展層面來看,伴隨業務場景和豐富度不斷增加,需要對分散多元、不同生態場景的系統做整合並實現無縫對接,多雲架構可以屏蔽不同基礎設施的差異,爲業務創新提供基礎。從采購層面來看,多雲可以讓企業不喪失議價權,不綁定資源消耗量。此外,混合多雲模式在政策層面更安全,有助于滿足監管合規、反壟斷、數據安全、國際關系的需要。

因此,多雲部署已經逐漸成爲企業數智化轉型的共識,也是企業發展的自然選擇。

有報告顯示,高達85%的企業使用兩個或多個雲平台,還有25%的企業至少使用五個雲平台。

但與此同時,企業使用多雲部署也會産生新問題——無論是在業務的架構、安全、降本增效,還是管理和人才等組織層面,采用多雲都會帶來很多操作和管理過程的複雜性。

畢竟,多個雲甚至含有私有雲的管理,比僅僅使用一家雲服務的管理要複雜得多,久而久之與原本采用多雲部署提高對各家技術優勢的使用效率初衷相左。

此時,企業更希望有一個趁手的工具。

京東雲解決方案高級總監張志君表示,企業用雲模式正向“統一雲”形態轉變。混合多雲模式能夠從根本上改變用雲體驗,讓企業用戶可以從“一朵雲”視角靈活使用多朵雲。“就像使用水電煤一樣隨取隨用,不必糾結于資源的源頭。”

基于京東自身實踐,以及對産業客戶需求的理解,京東雲認爲,多雲多芯多活的下一代數字基礎設施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而能持續支持好産業深度數字化的下一代基礎設施,必須具備四個特征:融合開放、高效協同、極致性價比、安全可控。

構建産業的雲底座

對于混合多雲的需求,京東早就注意到了。

2008年,京東內部各個部門紛紛開始做自己的雲,但對于集團管理來說多雲並立反而會産生內耗,直到雲原生的出現,京東開始基于雲原生架構來整合全部的雲系統。

這意味著京東遇到過現在大部分企業使用混合多雲的難題,而且也是在實際應用中找到的解決方法。

2016年京東雲的出現,開始讓京東混合雲的使用達到成熟期。一開始京東主要還是在公有雲、私有雲做到同棧,而接下來隨著業務擴張,京東在海外需要接入海外的雲服務,業務要跑在不同的雲上面,這讓京東雲認識到,必須要適配多雲,要有真正的混合多雲管理系統,于是,他們開始嘗試積木化IT架構的業務實踐。

雲原生的標准化給混合多雲管理提供了解題思路,作爲全球容器化最徹底的雲計算平台之一,京東雲自2018年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Docker集群、Kubernetes集群,以及最複雜的Vitess集群之一。最終,基于混合多雲數字基礎設施,他們自研了一個有效的工具,支撐起了京東更複雜場景,更高效技術實踐和更深度數實融合。混合多雲操作系統“雲艦”應運而生。

在京東看來,真正的混合多雲不是簡單的接入與集合一些雲資源,應該是從業務視角去優化,類似于Windows操作系統,不管底層硬件多麽繁雜,這朵統一的雲面對應用能提供一致的服務。

首先是屏蔽底層各類差異,提供多雲一致的操控體驗;其次是通過數據統一管理和有效共享,解決數據煙囪問題;第三是橫向打通各業務應用,實現應用跨平台統一分發和運維管理。

雲艦脫胎于京東自身複雜業務場景,基于企業級的雲原生內核及全面雲原生架構,京東雲運行著全球最大的容器集群,借助阿基米德智能調度系統,京東雲雲艦能夠完成超千萬核資源秒級調度,實現超大規模異構基礎設施資源的敏捷調度,可以讓混合多雲的系統在一個平台上實現有效管理。整個系統在服務京東內部業務過程中,最終做到CPU平均使用率提升2倍,每年能爲京東節省數億元IT成本。

另外,爲了配合“雲艦”的管理能力,京東雲自主研發的統一存儲平台“雲海”,基于存算分離技術,可以做到單集群千萬級IOPS輸出,延遲低至百微秒。開創性的分布式存儲架構設計,使性能指標接近本地磁盤,可爲客戶節省基礎設施成本超30%。

“雲艦”在京東內部的誕生曆程,也折射出當下企業的用雲需求。從技術角度來說,所有企業客戶都希望有簡單易用、性能強、價格低的基礎設施,但是從商業維度來講,大部分IT廠商都希望客戶盡可能多地使用自家産品和服務,從IaaS到SaaS,從自研到生態,把客戶牢牢地鎖定在自己的舒適圈。

京東雲希望打出不一樣的牌,混合多雲成爲撒手锏。也只有京東等廠商如此之大的應用體量,才能催生出“雲艦”這樣的操作系統,並在極爲嚴苛的需求下持續曆練打磨,而且京東有意願做投入,滿足客戶的混合多雲需求,從而贏得市場份額。

據了解,目前“雲艦”對內全面支持京東零售、物流、金融、健康、工業等多元化業態場景,對外廣泛服務于達達、愛回收、北汽集團、蘇州農商行、國家電投、中化能源、陝煤集團等産業客戶。通過輸出更高效的數智供應鏈能力,助力企業降本提效,截至目前,“雲艦”已爲超30家大型國央企構建統一的數字底座,支撐各種場景的産業數字化。

在轉折點上走對方向

雲計算行至中場,什麽是致勝關鍵?

從企業側來說,當前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爲企業的重大成本開支項。通過技術降本真正帶來極致性價比,向數字化要利潤,已經成爲産業的重要命題。

如果說以混合多雲實現降本是向下降低用雲門檻,那麽大模型便是向上提升用雲效率。

幫助企業快速搭建適合自己大模型的數字基礎設施,被視爲中國雲廠商破局的關鍵。一方面産業大模型與通用大模型不同,不用非常龐大的數據,只需要企業所在行業和企業自身數據培訓即可,可以大大降低平台投入的成本;另一方面,企業爲了數據安全,大模型一定是混合部署,這會大大降低雲平台維護大模型的硬件和能耗支出。

在這一點上,率先推出混合多雲操作系統“雲艦”和數據儲存體系“雲海”的京東雲,已經占得先機。

京東雲的混合多雲管理新思路,是讓整個IT從管理資産變向管理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在整個雲艦體系上,京東雲堅持生態開放,是行業首個從IaaS到SaaS全面開放的雲廠商。

目前,基于雲艦全面開放16大類應用市場産品,並利用全自研可控、基于同一存儲引擎底座構建的,可在一個存儲集群裏同時提供 “塊、對象、文件、大數據、並行文件” 五種存儲産品的雲海系統,京東雲能把上層的業務能力逐步沉澱下來,爲企業提供更多的數字化管理能力。

如此也解決了CIO們關心的成本和效益問題。

“讓IT部門變成一個經營中心,甚至是一個利潤中心,這是京東雲在支持京東集團內部的同時也對外做大規模的商業雲服務過程中形成的非常有價值和參考意義的能力。”張志君介紹,京東雲以多雲資源提供給業務方,向行業雲、産業雲的方向演進。

在每一代技術産業的發展史上,最先發明或者占據先機的人,並不一定是最後的贏家,關鍵在于是否在技術産業的轉折點上走對方向。

技術和商業共同塑造技術産業的發展方向,混合多雲大概率就是雲計算行至中場的轉折點。而京東雲,已經成爲先行者。

0 阅读:1

钛媒體APP

簡介:中國財經科技信息服務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