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背後有優良家庭教育的助力

章文一 2024-03-10 07:01:58

有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孩子腦子也不笨,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讀書,回到家不停地看書做作業也沒閑著,家裏也舍得花本錢周末周日還請了若幹家教,可孩子學習上說好不好,說差不差,就是個中不溜,咋就不能拔尖呢?看看鄰居張大媽的孩子,學習成績在班級裏名列前茅,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總是拿大獎,是人見人誇的“尖子生”。再說遠房表親的孩子誰誰誰,是品學兼優的“尖子生”,高考都不用參加,就直接保送上了清華大學。相信有這種感受的家長大有人在,看著人家的孩子成爲“尖子生”甚至“高考狀元”,只能投以羨慕的目光。

高考狀元大多具有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其實絕大多數孩子的智商差別不大,爲什麽有的孩子學習成績特別突出成爲出類拔萃的“高考狀元”,而有的孩子卻表現平平呢?教育學家把其歸咎爲非智力因素的差異,也就是常說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習習慣和方法等等因素的差異。仔細觀察,“高考狀元”大多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

強烈的學習動機。但凡真正的“尖子生”,必不是被家長或教師逼出來的,而是自己對未來有目標,有志向,有自主學習的動力願望。另外還對所學知識內容和探索未知世界有著濃厚的興趣也成爲學習動機。沒有這些爲基礎,就會演變成爲了學習而學習或是爲了父母而學習。

堅強的意志。蘇轼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意志堅強的學生不逃避問題,不回避困難。他們能夠不斷地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提升信心,正確對待外界壓力,從而變壓力爲動力。這樣的特質就能避免將時間浪費在無用的焦慮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專心致志。專注于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尤其青少年,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完成自己的職責,才有成功的希望。18世紀最偉大的德國數學家高斯,從小就學習既刻苦又勤奮。白天在學校裏,除上課時專心聽講之外,他還盡量利用課外時間鑽研數學,閱讀了很多大數學家的著作;晚上,爲了節省燈油,父親要求小高斯天一黑就上床睡覺,但高斯太喜歡讀書了,他把一個大蘿蔔挖去了心,塞進一塊油脂,插上一根燈芯,做了一盞小油燈。他一個人躲在頂樓上,在微弱的燈光下,專心致志地看書學習,直到深夜才睡。

富有創造性。“高考狀元”勤于動腦,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不滿足于知其一,喜歡從與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究底。對解答各種學習問題不僅滿足于“會”,而且追求“熟”和“巧”,喜歡用新穎的或者異常的方法解答問題。

良好的習慣。確實,習慣決定成敗!而成與敗,都是好習慣與壞習慣在後面作堅強的支撐。“高考狀元”們的好習慣成就了他們的好成績。比如合理安排,專時專用。“高考狀元”知道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課堂上聽講記筆記,絕不想課外的內容,做作業時專心不會去想動畫片情節,玩時則全然放松不必顧慮還有任務沒有完成。這樣合理利用時間,效果自然錯不了。

而“高考狀元”們具有這樣的優良特點,又是與家長從小的栽培和教育分不開的。

一、教育孩子處處留意是學問,多思多想最重要

“高考狀元”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教育孩子多思多想最重要

安徽狀元孫萌說“享受學習才是最高境界”。理科狀元們往往都熱衷邏輯與推理;文科狀元們都愛閱讀,善表達,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爲他們的愛好之一。

這種善于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則源于父母在幼時的啓發。如安徽狀元孫萌的媽媽說“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盡可能帶孩子去觀察多體驗,讓孩子‘有感而發’,而不是胡編亂造”。

二、學會放手,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對自己負責

幾乎所有的狀元爸媽們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一名清華學霸在采訪中說,是爸媽的尊重與放手讓我學會了遇事不逃,主動思考。

“高考狀元”們學習普遍獨立自主。他們一般享有更多的自主時間,他們不喜歡等、靠、餵,更傾向于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課堂之外更多涉獵其它領域,本著思維“最近發展區”的認識規律,開發智能、激發想象、整合知識,使大腦中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對應和諧、統一靈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彙貫通的境界。

三、注重言傳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孩子們很少提起父母對自己口頭上的教誨,說得更多的卻是爸媽行動上的感染。

安徽狀元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麽,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父母做人做事要成爲孩子的榜樣

時間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開發“邊角余料”的零碎時間就特別關鍵。廣東狀元黃海濤說“我爸是大亞灣核電的副總工程師,他很會隨處學習,見縫插針。如每天在洗漱整理的時間聽英語,路上聽新聞,坐在餐桌旁等上菜的幾分鍾都會查閱資料。他這個習慣極大影響了我,學會善于利用零碎時間,我高一時就開始背英文字典,在食堂排隊打飯時、上側所時、外出坐公車時等,堅持一天背兩三個英文單詞,到高考前,雖然還沒整本背完,但我懂得的單詞卻比同班同學多好幾倍。當然,我的英語高考成績是滿分,應該說,跟這三年堅持背英文字典是不無關系的。”

也許,這就是“高考狀元”比別人的時間多的原因吧!別小看這些零碎時間,天長日久就很可觀了。

四、指導孩子閱讀經典,培養語感,擴寬思維

小時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讀大家經典,這是許多狀元提到的閱讀之路。

指導孩子學會閱讀,擴大視野和心胸

北京語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孫婧妍在文中說道: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閱讀的培育也絕對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婧妍說父母從小就愛給她讀故事。

江西文科狀元林子雲說,我媽媽從小就經常帶我逛書店,周日一個上午都泡在圖書館是常事。媽媽教導我說“讀書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積澱的過程。現在是信息時代,知識不斷更新,人的觀念日新月異,不讀書不看報,孤陋寡聞,何以能創新和發展?特別你要寫好作文,更是要多閱讀,讀經典,讀名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得一點都不錯。”因此我從讀小學開始就養成了喜愛閱讀,樂于閱讀,博覽群書,邊讀邊想,邊想邊問的習慣,這可能是作文寫得好的主要原因。

林子雲是江西省當年唯一一個作文得了滿分的考生。

五、提醒孩子學習和做人處事一樣,關鍵在于多反思、善總結、會提煉

遼甯高考狀元沈寶元的父親是位中學特級教師,曾在談心的時候對他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研究不完的規律。這些規律都會由一些教育教學現象表露出來,優秀的教師善于捕捉這種教育教學現象,並對它思考一番,去僞存真,去粗取精,探求規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學習的過程也一樣,關鍵在于反思、總結,找到知識的規律、方法的竅門,總結提煉自己或他人成功的學習經驗,總結提煉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平時多反思、善總結、會提煉,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風格。真可謂聚沙成塔,日積月累,量變引起質變。比如不能陷在題海中,做題不在多,關鍵在于總結。

提醒孩子學習上多總結善反思

96%的狀元並不贊成“題海戰術”,但99%的狀元都會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錯題集。

沈寶元認爲做題不在量在質,其實題型就那麽多,把盲點都找出來就無敵了!

廣西理科狀元張新星也認爲習慣性的反思很重要。

《禮記》雲:“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學習上的反思貫穿于聽課、做作業、考試等各個階段。想想老師爲什麽著重講這個內容,想想題目考的是什麽內容,想想沒做對的題卡在哪裏……通過這樣的反思,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張新星以686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在介紹他的學習經驗時說:“有人說數學成績好的人聰明,這不盡然。數學學習上的聰明是一種長期積累的結果,如果平時基礎知識掌握牢固,而又做過比較多題目,同時又對各類題目做過總結,特別對犯的錯誤認真反思,那做題時又對又快,聰明也就成了一種自然。這樣做,你也會變聰明,並且能學好數學。”

六、幫助孩子制訂學習計劃,認真執行,作息規律,熱愛運動

高考狀元們的家長都很注意和孩子一起制訂適合的學習計劃,並認真執行,做到井井有條。長遠計劃、學期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實施起來有條不紊,學習用具分類擺放,書桌、書包井井有條,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成爲“高考狀元”的秘密武器。

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並督促孩子實行

絕大部分的狀元都表示自己從不熬夜,甚至備考時也是十一點就睡,保證充分睡眠,作息規律,平時也經常運動。

北京狀元梁思齊說平常自己用來放松的時間很多,但學習起來效率就很高,學習有計劃和安排,就不會漫無目的地什麽都做。

七、引導孩子“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愛學習,也愛生活

狀元的家長們並不反對孩子玩耍,而且認爲適當的玩耍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

北京狀元梁思齊說學玩並舉,先學後玩。學習和玩耍對青少年來講缺一不可,但是學生應該習慣把學習放在玩的前面,學時心無旁骛,玩時酣暢淋漓。

生活中,煩了就畫畫,累了就聽歌,壓力大就去跑步……在談到如何面對壓力時,很多狀元都提到了自己的小愛好。

確實,寒窗十年,只有勞逸結合,學習才會成爲發自內心的享受。

八、狀元家長普遍認爲比孩子成績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

比起分數,父母們更在意的是孩子對學習的態度,比如孩子作業規範,字迹工整。這體現的是一種認真、冷靜、嚴謹的態度,更可以激發學習潛能。

學霸們的背後並沒有一群舉著鞭子的虎媽狼爸。狀元們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松、信任、像朋友一樣。

有段話很好地诠釋了愛與成績的關系——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沖突中消耗殆盡。

而除了學習之外,大部分爸媽都表示自己還有更爲看重的東西。

安徽狀元丁雅琦的媽媽說:“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無論怎麽選擇,我都絕對支持!”——這句話幾乎代表了大部分狀元爸媽們的心聲。

比起分數,這些爸媽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樂、幸福感及可持續發展……

0 阅读:15

章文一

簡介:一個熱愛生活的心理學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