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傳奇:德國裝甲擲彈兵

奇正兵機 2024-03-30 18:13:43

提到裝甲擲彈兵,首先你會想到什麽?

是藝術家們筆下,腓特烈大帝時期,那種身材高大、人均投手雷數米的超人?又或者是,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中那些身著重甲、手持巨斧的近戰猛男?

事實上,擲彈兵最早的確是指投擲球形爆炸物的兵種,其在西方曆史中可追溯到拜占庭時期。著名的RTS遊戲《中世紀全面戰爭》系列對此也有所展現。

但那時候的手雷,還不像今天一樣發達,且威力也十分有限。爲此,所謂投彈也僅限于幾個特殊的場景。比如巷戰中,面對擁擠在狹小建築內的敵人,又或者是守城時士兵們居高臨下的利器。

也就是說吧,無論是最早的擲彈兵,或者說手榴彈。如果你指望它能像現代一樣,人手幾顆,同時在野戰中大量采用,那其實是不太現實的。

而這一點,直到17-19世紀,即路易十四、馬爾伯勒、腓特烈和拿破侖大帝這些歐洲帝王名將們異常活躍的時期,也並未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腓特烈在七年戰爭中戰績斐然,爲此其建軍手法也被歐洲各國所競相效仿。

在這之中,人們注意到,腓特烈大帝偏愛將一些身材高大、手臂粗壯的士兵成規模的組建。而這就使得在當時刺刀見紅尚是主流的戰場中,這些戰士更顯威猛。畢竟人高馬大的,投手雷當然也能投得更遠嘛。

只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在這個時期。

嚴格來說,擲彈兵們也並非主要依靠投擲手雷來作戰。在大多數時候,他們和普通的線列步兵或者獵兵們一樣,也都使用火槍進行排隊槍斃。

但在部隊發起突擊,或者說近戰攻城的時候。擲彈兵不管是體格上,還是其裝備的手榴彈和短柄斧,都極具威懾力。故而某種意義上,17-19世紀的擲彈兵確實稱得上各國軍隊中,善打突擊和攻堅硬仗的精銳。

那麽,二戰德國中的裝甲擲彈兵,又是怎麽回事呢?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希特勒之所以在1942年發文,讓除了獵兵以外的步兵團都更名爲“擲彈兵”。這其並非是老希發現了什麽新科技或者新單位。而純粹只崇尚腓特烈大帝的老希,試圖通過複古大帝時的威風,來提振德軍的士氣。

這就好像墨索裏尼偏愛凱撒大帝的古羅馬軍團,故而專門以羅馬軍團建制爲基礎,組建了黑衫軍。

另外呢,德軍的擲彈兵有很多種。除了裝甲擲彈兵外,還有黨衛軍的裝甲擲彈兵,以及國民擲彈兵等等。不過嘛,這和沒叫擲彈兵前的德軍步兵,其實本質上沒多大區別。

那麽,爲什麽今天一提到裝甲擲彈兵,就會給人感覺很精銳的印象呢??

事實上,我們今天普遍印象中的裝甲擲彈兵,是泛指那些乘坐SD型裝甲運兵車的德軍步兵。

但客觀來說,這些部隊在1942年還沒正式改名爲裝甲擲彈兵前,本身就已經屬于德國軍隊中伴隨坦克作戰的優秀合作夥伴了。

其次,所謂裝甲擲彈兵只是一個比較籠統的稱號。在德軍的作戰序列中,裝甲擲彈兵既有乘坐SD裝甲運兵車的,同時也有乘坐普通卡車的。

且,後者事實上的比例要遠比前者高。大部分的文件均指出,即使直到了1944年末,乘坐裝甲運兵車的裝甲擲彈兵們,也並未超過德軍相關部隊總數的20%。

而在1944年之前,大部分被稱爲裝甲擲彈兵師的單位裏,真正乘坐SD裝甲運兵車的還不足7輛,也就是僅相當于一個連的規模。

不過嘛,雖然關于德軍“真裝甲擲彈兵”的編制和裝甲運兵車比率之低,超過了許多人的普遍認知。

但事實上直到美國參戰以前。

德軍的裝甲擲彈兵,不管是坐卡車的,還是坐裝甲運兵車的,都爲德國二戰中的赫赫威名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其成就也遠超過了當時歐洲的其他國家。

而想要搞明白這點,就需要我們進一步來發掘曆史了。

在此,如果有朋友還記得,帝林我前面曾寫過一篇叫《歐洲裝甲戰理論發展簡史》的文章的話。

那相信大家應該都還記得,早期的德軍其實包括坦克兵、乘車步兵、摩托車兵等等在內,事實上一概都被稱爲“快速部隊”,又或者說“摩托化部隊”。

之所以有此設定,主要源于德國周邊的地理環境及傳統,使得曆史上的德軍一貫傾向于機動作戰。

而在一戰結束後,是頭豬都漸漸認識到了,坦克在未來戰場上的價值。只不過因爲各種因素的影響,英法德蘇或多或少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研究結論。

其中,以英法爲代表的一派認爲,坦克在未來戰場中的地位,主要是以支援步兵爲主。而德國和蘇聯則更看重以坦克爲先導,並輔以其他兵種相配合,進行大規模突破和機動作戰的價值。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

實際上這類理論,在各國中均有不同的支持者。比如,即便是後來名聲大噪的德軍中,其早期的理論家福克漢就很反對把坦克集中使用。

同理,在前蘇聯。

巴普洛夫大將根據西班牙戰爭的經驗,也反對將坦克大規模的集中突破。因爲根據他在西班牙戰場的經驗,坦克在突破後,總會被敵軍步兵輕易反擊摧毀。而我們知道,後來的朱可夫等名將,卻又都是坦克戰的最佳代言人。

爲此,真實的曆史裏。

實際上,大家內部是都既有反對者,也有支持者。

但德軍的幸運之處在于,不管是早期支持騎兵而非坦克的塞克特、福克漢等人,又或者說是後來的古德裏安。盡管德國對機械化作戰的研究和討論,並非一帆風順,但大體上德軍在機動戰的認知上是一致的。

比如著名的塞克特大將在任職期間,通篇沒有提到坦克部隊。但你看他爲騎兵描述的未來戰場裏,只要稍微把騎兵改成坦克,就會讓人發現,這二者其實是一個主張。

但這一點,逐漸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當未來德軍以坦克集中進行快速突破時,運動緩慢的步兵,要如何才能夠及時跟上呢??

在此之前,人類世界裏發生比較大規模的坦克戰,或者說機械化戰爭,主要就只有索姆河戰役、康布雷戰役、1918攻勢、西班牙內戰和意埃戰爭。

這些戰役中,最值得研究的是西班牙內戰。此時的德軍根據這一仗的經驗認爲,通過步兵伴隨,將能很好與突破後的坦克相配合。

至于怎麽辦到,最簡單的辦法。

就是研制帶有防彈屬性的裝甲運兵車。

此類車輛的意義,在于可以讓步兵直接伴隨坦克沖擊,而不至于被炮彈破片和輕武器所傷。

但可能是因爲工業能力限制,又或者是德國摩托産業的發達。

直到1939年波蘭戰爭時期,德國生産的SD裝甲運兵車也只有232輛,而到1942年時不過2508輛。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按每一輛車代表一個班,每12輛車爲一個連的話。那直到1942年,德軍也不過只裝備了209個連。

另外需要注意到是,這還是紙面上的粗略估算。實際因爲戰損、報廢等問題,德軍在1942年對蘇開戰之時,乘坐裝甲運兵車的班只會比上面的數量更少。

而這也就意味著,平攤到每個德軍裝甲師內的裝甲擲彈兵數量屈指可數。按一般的看法認爲,其每個師僅裝備不到一個營的裝甲擲彈兵。

不過,在大夥准備嘲笑二戰德軍是半吊子摩托化,實則神聖騾馬帝國之前。我們還得同時比對下它的對手。

在美國未參戰前,無論是英國、波蘭,亦或是前蘇聯等等。其不僅沒有類似乘坐裝甲運兵車的擲彈兵,甚至連步坦協同的概念都乏善可陳。

以1942年的蘇軍爲例。

此時經過前期較量,理論上,蘇軍應該是對德國是比較有了解的了。

可在42年型的蘇聯機械化軍中,其步兵仍和1939年一樣,幾乎都還是在乘坐帆布卡車進行作戰。而在師屬炮兵方面,蘇聯也不見得就比德軍好多少。

當然了,對此我們固然可以說在1942年美國參戰前,蘇聯前期損失很大。爲此其機械化軍中的步兵難以裝備大量裝甲運兵車,情有可原。

可問題在于,德軍的家當何嘗不是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呢??

在此之中

唯一稍微有點樣的,反而是現在被經常譏諷的法國。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法軍事實上在其有限的裝甲師中,裝備了一個全部乘坐洛林裝甲運兵車的機步營。

那麽,爲什麽我們要費半天功夫,來比較德國和二戰其他國家,乘坐裝甲運兵車的機步兵數量呢?

因爲誠如上文所述,裝甲運兵車最大的意義在于,它可以使得步兵能直接伴隨坦克發起沖擊。而無需像其他步兵一樣,要提前在數公裏外下車,然後再頂著炮火向敵方前沿行進。

說到這,看過《士兵突擊》的朋友,應該對裏面鋼7連邊開車邊開槍射擊的訓練,有印象吧?

用術語來說,這叫乘車射擊。

很長時間裏,都屬于裝甲步兵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科目。

而如果我們看許多老式的裝甲運兵車,比如86或者BTR系列就會發現。在這些車輛內部往往都開有射孔和觀察窗,爲的就是方便車輛在運動都時候,步兵可以通過窗口向外射擊。

當然啦,最早的SD裝甲運兵車上線時。

尚處于機械化作戰摸索階段的德軍,也並沒有馬上將SD裝甲運兵車直接開上敵方前沿。

甚至,我們現在看大部分波蘭戰爭期間德軍的照片,就會發現其早期的SD車輛是沒有配備機槍的。

爲此,早期德軍在使用裝甲擲彈兵方面,主要強調的仍然是乘車進入、下車作戰。在這點上,裝甲運兵車和帆布卡車並無二致。

但很快,實戰中的德軍就發現。

給裝甲運兵車配上挺MG系列機槍後,其伴隨坦克突擊有多爽。

尤其在早期,一方面此時的反坦克武器並沒有那麽遍地開花,另外一方面無論是波蘭戰役還是法國戰役,德軍的戰略指導都十分出色。故而風馳電掣之余,也就無暇繼續強化SD裝甲運兵車的升級了(尤其是裝甲厚度)。

然而,當1941年隨著對蘇作戰地域的日益擴大,以及這一期間武器口徑和威力的變化。德軍也逐漸認識到,乘坐帆布卡車的步兵越發脆弱,而對裝甲運兵車的需求也越發增加。

再接下來,就是SD系列裝甲運兵車的各種變形了。其中除了早期裝備MG機槍的裝甲運兵車外,德軍還陸續開發了挂火箭彈的251 1 II型、裝載81MM迫擊炮的251 2型,以及帶37MM反坦克炮的251 10型、裝備火焰噴射器的251 16型等等SD裝甲運兵車。

另外有必要一說的是,早期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普遍的裝甲運兵車都是半履帶式,這個跟後來的輪式和全履帶式有一定不同。

理論上這麽設計,主要也是考慮到履帶式車輛在野地裏能更好的與坦克進行配合。而且維護起來,也會相對全履帶式車輛容易。

但問題的點在于,半履帶式實際上屬于一個妥協後的産物。從越野和載重上,它注定無法和全履帶式比肩。而在後期也意味著它的裝甲厚度想提上去,會遇到根本性的矛盾。

反過來,半履帶式的公路適應能力跟純輪式車輛也無法比。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限制了德國裝甲擲彈兵的發揮。

在這個點上,德軍早期因爲法國和波蘭戰場作戰地幅較小,其裝甲擲彈兵運作還算順利。但到後期,隨著蘇聯戰場的擴大,德軍的裝甲擲彈兵就開始變得越發乏力了。

當然了,關于這個問題。也有反對意見認爲,恰恰因爲德軍的SD系列一直以半履帶爲主,故而在蘇德戰場上,反而沒有被蘇聯破爛的交通環境所累。

至于上面這兩種看法,你更支持誰,就全看大家仁者見仁了。

不過,有一點倒是。

我們如果從後期德軍SD系列裝甲運兵車的多樣發展來看。某種意義上,其實是能看出二戰中後期德軍在機械化發展方面的盲目的。

爲什麽這麽說呢?

因爲,首先SD系列的總産量就很小,直至戰爭結束也沒有超過1.6萬輛。相比來說,其坦克倒是超過了5萬輛。

在這個基礎之上,中後期不管是德軍還是盟軍,實際上都無力像戰爭初期一樣,光光依靠集中坦克就能達成大縱深的突破。轉而大家都必須更爲仰仗多兵種的配合與協同。

但就在上面如此之少的産量中,德軍竟然還用來改裝了相當多的“變種戰鬥車輛”。無形中,這等于進一步壓縮了自己,可以用來組建“真裝甲擲彈兵”的能力。

畢竟你想,裝備了37MM炮的SD。KFZ251,又如何能再裝下一個步兵班呢??何況37炮這玩意兒,法國戰役時德軍步兵就在吐槽了。

所以等于德軍廢了半天功夫。

弄出來個火力既弱、又沒法裝載步兵的玩意兒。

不過嘛,如果你認爲,這是因爲德軍前線坦克和突擊炮吃緊,而不得不臨時改裝大量車輛來應個急。那我倒也不好否認。

只是需要提醒的是,德軍在二戰中的裝甲兵乃至機械化部隊的建設上,並非就是一貫正確的。比如後期那一系列的虎豹老鼠,某種意義上其單車性能是牛批的。可事實上,卻也增加了德軍後勤的負擔,打亂了其中後期裝甲部隊的建設。

這一點,古德裏安就在其回憶錄中,深爲吐槽。

除此之外,需要說明的是。

即便是上面這種乘坐SD裝甲運兵車的“真裝甲擲彈兵”,其實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以44年的C型和B型裝甲擲彈兵爲例,雖然作爲基幹的班一級,大家沒什麽變化,都是一台車裝載8個徒步步兵。

但在連這個層級,C型連除了三個裝步排外,還另外有一個重武器排。其武器從7.5CM加農炮、8CM迫擊炮到2CM機關炮不等。

而B型連則由兩個裝步排、2個帶車載三聯裝M.151.20機關炮的排構成。

當然了,如果放大看到話,德軍這些調整大同小異。

且其職能也都還是爲了更好的伴隨裝甲部隊,發起突擊。

那麽,德軍裝甲擲彈兵具體又是如何展開作戰的呢?

以及他們是如何跟坦克進行配合的呢?

在1943年前,裝甲擲彈兵事實上散布在德軍的各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中。其中裝甲師以坦克爲核心,輔以摩步團擔負戰役的突破和主攻。而摩托化師則是反過來,坦克少、步兵多,更多是承擔裝甲師突破後的側翼警戒和陣地鞏固等職能。

這之中,一般我們上面所說的裝甲擲彈兵,通常被冠以GP爲標志。而其他的步兵,雖然名稱上他們也屬于裝甲擲彈兵,但實際上卻並不乘坐裝甲運兵車進行戰鬥。

不過,無論是乘坐裝甲運兵車,還是乘坐卡車的裝甲擲彈兵。應該說德軍在認識步坦協作方面,很早便已甩開了當時其他國家幾條街。

其最早有據可查的是。

早在1921年時,德軍在哈兒茨山區就曾征用過民間車輛,來嘗試搭載步兵進行作戰演習。

而古德裏安在其著作的《前進,坦克》一書中,也很早便對此有了十分精到的诠釋:

“摩托化步兵的主要任務,是緊跟在坦克部隊之後伴隨進攻,迅速擴大戰果並奪取勝利。由于他們必須具有足夠的火力密度,應爲他們配備大量機槍和彈藥。

由于坦克部隊的打擊威力主要體現在坦克及其火炮上,因此有人懷疑作爲突擊先鋒的尖刀部隊中是否需要步兵,他們對摩托化部隊的作用更加疑惑。。。戰鬥中毫無疑問需要挺著刺刀勇猛向前,但我們必須依靠火力打擊敵人,並且能夠迅速將火力集中在對戰局其決定性作用的關鍵點上”。

具體而論,也像徒步步兵一樣,裝甲擲彈兵通常在營連編成內進行戰鬥。其一般不脫離坦克單獨作戰,反而是在坦克突擊敵陣時爲其保駕護航。

在攻擊正面上,理論上裝甲擲彈兵和徒步步兵在營連排之間的區別並不算大。其一個營約爲400-1000米,一個連爲200-400米、一個排爲100-200米。

但實際上,這也只是理論上的數據參考。

實戰中,和後來的裝甲步兵一樣。如果是闊野地形,那GP裝甲擲彈兵可以乘車直接參與坦克的突擊,而不用怎麽下車。待突破敵陣後,再根據情況,適情從敵後方下車來掃蕩殘存的敵軍。

至于在山地或者城鎮居民地等特殊地形的作戰中,擲彈兵也能提前下車,爲坦克的推進掃蕩其中埋伏的敵軍反坦克炮或反坦克手。

需要說明的是,以後世的眼光看。

這和今天裝甲步兵跟坦克的配合幾乎如出一轍,似乎沒有什麽可說的。但在二戰時期,客觀講這卻非常了不起。

畢竟在那個時候,坦克也才剛剛出現不久。

人們固然依稀知道,在機械化戰爭中坦克和步兵等多兵種協同是一個趨勢,可究竟在細節上如何編制、如何進行戰術布置,卻就不是能靠憑空想象能來的了。

這一點,就好比今天.是個人都知道無人機在戰爭中帶來了新變化。可如果你問到他,無人機最低究竟應該編到排?還是編到班?是戰前就放飛偵察?還是戰鬥打響後再放飛?

以上種種就不是光靠想象能確定的了。

另外呢,理論上在裝甲擲彈兵和坦克的配合作戰中,裝甲擲彈兵理應優先幫助坦克去幹反坦克炮,而坦克則是優先處理機槍,或者其他能對步兵産生嚴重殺傷的武器。

但這一點,其實從實戰角度來說並非是簡單的鬥獸棋。即比如我們都知道,對于坦克最大的威脅,在于敵軍的坦克和反坦克炮。

可敵軍但凡不是總座在線。

是不至于你坦克都沒看到,就胡亂扯下僞裝開炮的不是?

或者我們換個說法,這是否意味著我可以先用一門反坦克炮吸引你步兵上前,然後暗地裏在其附近設立大量側射和倒打火力點,就等著你步兵上來送呢?

所以說,真實的實戰環境下。

戰術有其常規,卻也需要結合具體的地形地物和敵我態勢來調整。

而裝甲擲彈兵在裝備、火力等方面,雖然要比普通步兵強上很多,但卻並不意味著在連排分隊戰術層面,二者就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只不過,當然了。

GP裝甲擲彈兵因爲長期配合坦克作戰,故而他們在與坦克協同時,確實會比普通的、未經過步坦協同的步兵單位,更了解坦克的優點和缺點。

而且GP型裝甲擲彈兵的優勢,除了有各種裝甲車可以供行進間射擊外。且一定程度上,其火力組成也十分旺盛。這方面的最大原因,即在于MG系列機槍的這一發明。

按奧地利小哥的說法,德軍步兵班之所以普遍比盟軍能打,主要就歸功于MG系列機槍的火力實在過于凶殘。

而當這玩意兒放車上後,那效果就更明顯了。何況車載情況下,它還能攜帶更多彈藥。必要時,步兵也可以把機槍拆下來使用。

至于說非GP的裝甲擲彈兵們。于他們乘坐卡車,爲此,該類部隊往往需要在距敵前沿很遠的地方進行卸載,然後再徒步進入戰場。

但有必要指出的幾個點是。

其一,雖然按冷戰後的摩步兵標准來說。一般大家都是在距敵前沿5公裏外卸載。但二戰早期,因爲反裝甲武器和人均車輛的配給率並沒有那麽高。故而邏輯上,即使德軍步兵乘坐帆布卡車,也是能夠在更近一些的地方進行卸載的。

其二,實際上無論是德軍的摩托化師,亦或是普通步兵師,德軍都非常善于進行機動作戰。這不僅因爲早期德軍的車輛配給率和編制更合理,同時也是因爲德軍將領普遍都崇尚機動作戰。

比如就算我們不拿曼施坦因和隆美爾舉例吧。但你看像莫德爾、霍特、馮勒布等人,何嘗不都是清一色的步兵出身?可他們這些人,後來在指揮裝甲部隊和機動作戰上都頗有一手。

另外,關于上面車輛配給率的問題。

我這裏需要提一嘴。因爲很長一段時間裏,德三都被呼爲神聖騾馬帝國,意在指出二戰德軍的機械化十分虛假。

但這個問題,個人的看法是。

如果我們抛開後來的美帝,那單論英法德蘇以及波蘭。德軍在戰爭中前期,其機械化做得都是要比上面幾家強很多的。

這裏經常被德三騾馬化者,所長期忽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是。就算德軍或者當時的英法蘇,它們能組建幾支以純機械化車輛爲主的部隊。但其數量也必然十分稀少,同時後勤也是很難供應得上的。

在這方面,1941年的蘇軍就是很好的例子。盡管其坦克部隊和機械化軍建制龐大,裝甲車輛産量也更多,但其效能並不符合戰時需要,反而使得蘇軍在開戰之初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是,按外網風行的奧地利小哥的曆史研究發現。1942年後的裝甲擲彈兵手冊更強調乘車作戰,而非1939年時的下車作戰。

一方面,這可能是因爲隨著德軍進入蘇聯廣袤的領土後,機動性要求與日俱增。同時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爲隨著裝備的消耗,使得這些裝甲運兵車變得更爲寶貴。故而與其讓它們在靜態戰爭中消耗光,還不如跟著裝甲部隊突突突。

打不贏,大不了還能跑嘛。

當然了,上述只是我個人的猜測。

不過等到1943年和1944年時,GP裝甲擲彈兵的確越來越成爲了德軍各條戰線上的救火隊員。

在這一期間,由于帝國兵員和生産的進一步破壞。德軍不僅在各條戰線上慢慢被迫轉入防禦,同時也因爲大量車輛的損失和油料短缺,而無法讓所有部隊都能“動起來”。

故而,保留GP裝甲擲彈兵在防線後方。

待敵軍攻擊的勢頭被前方的填線步兵軟化後,再突然殺出,就成了德軍二戰後期賴以防禦的主要支撐。

接下來,就讓我們根據一個德軍二戰期間的裝甲擲彈兵教學,來一窺其防禦秘訣。

再往下,讓我們用奧地利小哥翻譯的德軍裝甲擲彈兵戰術手冊作爲結尾。基本上,我覺得除了部分條令于今天不符外,其他內容是完全適用于現代裝甲步兵分隊,乃至遊戲Arma裏的戰隊的。

1-開始行軍前,將你的行軍路線發給手下的排長和車隊領隊”。

2-保持前後兩個方向的通訊,全連遲到總好過你一個光杆司令孤零零抵達。

3-如果它對作戰必不可少,那麽速度最慢的載具決定全連速度。

4-即使在夜間或暴雨天,車長也要站立觀察。

5-通過狹窄或路況惡劣的道路時,指揮官應下車指揮。

6-如果連隊有補給車隊,一定要讓半履帶車殿後。它們負責救援陷入泥潭的車輛、接載癱瘓載具的乘員,掩護後方。

7-如果路況糟糕,將車隊拆散。半履帶車之間安排挎鬥的摩托車,並放出牽引繩。中型摩托車應放入載具內。

8-讓你手下精力最充沛的軍官在連隊尾端指揮。他負責阻止未被授權的超車行爲。在他後面是一輛摩托車,它會時不時跑到前方,報告距離和癱瘓事故。另一輛摩托車跟在前方部隊的尾端保持距離。在前方路口安排人員報告行軍路線。

9-應無情的將其他單位載具趕出車隊。讓他們在後面跟著,否則他們會帶著你的車隊走他們該走的路。

10-堵車時不得逐米前進,這會消耗引擎壽命和燃油。安靜地等待前方部隊,直到他們駛出你的實現範圍。然後才輪到你出發。排在後面的車輛會感激你。記主,通過摩托車傳令員與上級保持聯系。

11—在堵車事件中,根本原因出在每一個指揮官身上。通常是司機睡著了。

12-在多次停車的夜間駕駛中,提醒你的摩托車手在啓程時叫醒你。每次出發他們都會叫醒你,你的車隊也不會走散。也要提醒後面隊伍該出發了。

13-戰術指揮官不是來開車的。

14-通過塌陷的路面或窪地時,在側面部署單輛載具,它將越過障礙觀察。注意無線電溝通。永遠留意側翼。

15-在森林裏隱蔽時,往森林內50米部署而部署往外1厘米部署。

16-如果你只派出一輛載具偵察,它能回來純粹是運氣好。一片沼澤或一次化油器故障就能讓它趴窩。永遠要派出兩輛或兩輛以上的載具。

17-沒做現地勘察就不要投入你的連隊。戰場環境下任一地形障礙都有可能變成陷阱。

18-利用速度和重武器火力推進並減少損失。

19-跟隨坦克進攻時,讓坦克自行穿越炮擊區域。它們會吸引大量炮兵火力。當坦克隊列完全突入敵主陣線時,全速跟進。俄國人有許多反坦克槍,經驗表明,在坦克經過時會造成傷亡。

20-進攻敵主防區時,在近距離投入所有武器支援坦克。留意背後。

21-配備給司機的沖鋒槍別浪費了。它是近距離作戰中的利器。

22-後車不要跑進前車的槍線裏。

23-如遇雷區,縱隊行駛。

24-你在明,反裝甲武器在暗。運用你的高速度、地形、短停射擊以及有效的火力集中。在最近的距離,用火力擊潰發現的敵反坦克炮。

25-敵反坦克炮開火或受地勢所限,無法規避才可以下車作戰。

永遠要依靠你的裝甲,它能救下很多性命。

26-如果你用載具擺出刺猬陣,夜間要加強巡邏,不時讓引擎運作15分鍾。當你需要上車作戰時,就不需要暖車了。若敵軍進攻,清空你部隊的射擊區域,利用你的機動性。

27-不要把備用油罐挂在車外。一發曳光彈就能點著。

28-防禦戰中,載具應保持隱蔽並至少以排爲單位聚攏。只需司機和機槍手就位,即可有效地投入道倉促反攻中。

29-節約使用無線電。引擎停機後,電池能供電5個小時。如果你仍需要無線電,每小時讓引擎運作15分鍾。

30-只有在車長裝備了接收器和喉麥時,你的無線電通訊才有意義。否則,對敵反坦克炮的警告總是來得太晚。

最最後,關于裝甲擲彈兵有什麽補充的呢?

首先,正如上文所說。

嚴格來講,裝甲擲彈兵只是一種廣義上的稱呼,在二戰德軍的序列裏,其實更多的是乘坐帆布卡車的摩托化步兵。與此同時,也並非所有的擲彈兵都可稱爲精銳。

比如二戰中後期,大量的德國國民擲彈兵師其實與炮灰無異。

但客觀的說,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建制下的裝甲擲彈兵們,無論他們是否擁有SdKFz裝甲運兵車,其長年配合裝甲部隊作戰,還是使得他們成爲了德軍將領心中當之無愧的突擊先鋒和救火隊員。

在這個層面來說,他們無愧“精銳”的稱號。

只是一個國家對于戰爭的勝利,實在是需要太多的元素構成。僅僅是一兩支部隊的善戰,並不足以挽狂瀾于既倒。而帝國大廈將傾、民心喪盡之際,仍你再是名將無數、仍你再是王牌精銳,也終將被曆史的洪流所淹沒罷了。

1 阅读:1

奇正兵機

簡介:專注于戰史、連排分隊戰術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