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一代之宗臣,慶流苗裔,盛矣哉!”--無蕭何無漢朝

深愛曆史 2022-12-06 22:34:02

引言:

提到韓信,大家除了聯想到“胯下之辱”這個典故之外,相信還能想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得不說,蕭何在韓信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家看了韓信的故事後惋惜這樣一位出色的軍事天才沒有善終,卻忽略了蕭何其實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縱觀曆史,我們會發現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曆朝曆代比比皆是,但是蕭何這樣的人卻極爲稀少。

慧眼識珠,忠心耿耿

蕭何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他與張良、韓信並稱爲“漢初三傑”。蕭何年輕時是秦朝的官吏,平時勤奮好學,閑暇之余經常研究曆朝曆代的律法。蕭何生活上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美德,從來不提倡浪費,而且他性格隨和,年輕時認識了很多好友,其中也包括劉邦。

劉邦曾擔任過泗水亭長,而蕭何的官職正好比他大一級。蕭何見劉邦這個人氣宇軒昂、談吐不凡,于是認定他以後必成大器,所以蕭何平常很照顧劉邦,經常利用職務之便袒護他。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蕭何看准時機也在這個時候輔佐劉邦起義。隨著起義隊伍越來越大,劉邦急切的需要一個人爲隊伍制定更加系統的管理制度,這個人劉邦想也沒想,直接任命蕭何爲團隊的大管家,專門負責管理內務、穩定隊伍大後方,這個職位就相當于宰相。

漢朝建國之後,蕭何開始推行郡縣戶口制度,之後向劉邦進言休養生息的政策。打了這麽多年戰爭,上到國家,下到百姓,無一不是身心俱疲,迫切的需要一個緩沖時間。到了劉邦晚年,蕭何又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幫助劉邦鏟除了諸多異姓王,因爲他們的實力已經威脅到了皇權,大名鼎鼎的韓信就是其中之一。鏟除異姓王這項措施,鞏固了劉邦的統治地位,維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蕭何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那麽蕭何到底是殺韓信的罪人還是一位以大局觀爲出發點、維護百姓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的偉人呢?很顯然,蕭何是後者,讓我們來細數蕭何身上的三大優勢,就可以看出韓信的死怨不得蕭何。

大局觀念,無與倫比

蕭何的大局觀領先和他同時代的所有人,這是他的第一個優勢。當劉邦的起義大軍率先攻入秦朝首都鹹陽後,所有人都被這裏的繁華奢侈震驚了。將士們面對鹹陽城中各種各樣的誘惑,大家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欲望,紛紛搶奪起金銀珠寶。

于是劉邦的起義軍在城中燒殺擄掠,給鹹陽城中的百姓造成了極爲惡劣的影響。劉邦這時候正沉溺于皇宮中的奇珍異寶以及後宮美女,他甚至有了住在這裏的想法。幸好樊哙、張良等人及時勸阻,劉邦才回過神來。

那麽正當所有人無法抵擋如此誘惑的同時蕭何在做什麽呢?蕭何見將士們眼中已經失去了鬥志,他知道這樣下去這支隊伍遲早會失去戰鬥力,面對強大的項羽只有失敗一條路。于是蕭何趕緊派人去丞相府收集秦朝的資料文獻,這些資料有秦朝各地的戶口、整個天下的要塞地圖、秦朝的律法制度等重要內容。

有了這些,蕭何就能精准的分析出各地的經濟狀況、糧草分布、人口數量以及地理地貌等。這些資料收集完畢後蕭何找人分類封存,整理好之後統一由蕭何一人管理。這些信息爲劉邦日後奪取天下提供了巨大幫助,同時也爲漢朝的制度建立提供參考。

在面對從未見過的巨大財富時,蕭何克制住了自己的內心,轉而去收集對團隊幫助更大的文獻資料。不得不說,蕭何無論面對的是什麽都能迅速穩定心神,不自亂陣腳。劉邦能夠收攏這樣的人才,怪不得能成爲漢朝的開國君主。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韓信蕭何二人,帶兵打仗這方面韓信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奇才,但是他的功績比起蕭何來差的太多。像韓信這種軍事家曆史上層出不窮,但是蕭何這樣一位能抵住巨大誘惑還能定下心來規劃團隊未來的能臣少之又少,至少漢朝一代沒有人能比得上他。

知人善用,居功至偉

蕭何的第二大優勢就是知人善用,幫助劉邦招攬了許多能人異士。雖說當時劉邦先進去關中,但是他的實力終究不如項羽,項羽一來就要把他趕到巴蜀地區。這樣的結果讓劉邦很不服氣,他發誓一定要和項羽一較高下。這個時候蕭何站了出來,他覺得如今實力上的差距確實是一個問題,不如先去巴蜀地區休養生息,這樣既能穩住項羽又能乘機招募能人異士擴充實力。

于是劉邦詢問蕭何有什麽人才推薦,這個時候韓信就登上了曆史的舞台。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一開始劉邦是不太情願的,在蕭何的一再堅持下,劉邦才封韓信爲大將軍。之後韓信率軍爲劉邦打下了無數勝仗,漢朝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是韓信爲劉邦打下來的。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蕭何在其中居功至偉。

那爲什麽蕭何認爲韓信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將領呢?根據《史記》記載,這兩個人之間並沒有多深的接觸,蕭何只是通過韓信平日的言行舉止就確定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這樣的理由並沒什麽說服力。

一開始韓信效忠于項羽的時候並沒有得到重用,只是一個小頭領,所以他才投靠劉邦,在劉邦這裏當上了都尉。後來劉邦率軍撤出關中來到巴蜀地區,他把所有的後勤工作都交給了蕭何。

面對勢力的急速擴張,蕭何迫切的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副手來幫助自己,于是他就多方打聽,這樣才能從中選擇出能夠幫助自己的人才。而韓信很有可能是這個時候被蕭何發現的,做了仔細的調查之後,他才肯定韓信是一個出色的人才,所以才願意舉薦他,做他的伯樂。

如果僅憑《史記中》記載的那樣,蕭何只是通過跟韓信簡單交流過幾句就確定了他的才能,這顯然不合理。那個時候的韓信還沒有帶兵打仗,蕭何作爲一支起義軍的後勤統領,他不可能這麽不負責任。所以蕭何一定經過了仔細的調查,確定了韓信真的有真材實料。

除此以外,蕭何還能替劉邦考慮到他無暇顧及的事情。當時劉邦帶領大軍迎戰項羽,蕭何負責坐鎮大後方,這個時候蕭何看到鹹陽城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富麗堂皇,項羽一把大火讓這裏變得滿目瘡痍,百姓民不聊生。蕭何了解情況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撫好鹹陽百姓的情緒,之後又讓士兵協助百姓建立基本的民生設施。

隨著百姓情緒的穩定,慢慢的農業生産也開始進行,劉邦的軍隊也獲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評。隨後蕭何就開始招兵買馬,不斷擴充後方實力,同時他還盡一切可能籌集更多的糧饷,給前線的劉邦送去。我想要是那時候的蕭何有二心,他還是有希望取代劉邦的。可是蕭何並沒有這麽做,他一心輔佐劉邦,不斷爲對方出謀劃策壯大實力。

明哲保身,安度晚年

懂得明哲保身也是蕭何身上的一大優勢,我們再用韓信來做一個對比。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就開始大賞功臣,一共分封了八位異姓王,韓信就是其中之一。這裏的王可不是一個榮譽稱呼,可是有封地有實權的王。後來這些異姓王的存在對皇權造成了巨大威脅,一度讓劉邦頭疼不已,爲此他找來了蕭何請他出謀劃策。蕭何大膽的提出鏟除異姓王,其中鏟除實力強盛的韓信就是首要任務。

這個建議的提出就是蕭何最受爭議的地方,因爲這些異姓王爲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蕭何爲何如此過分一定要殺功臣韓信呢?這裏我們了解一下韓信被封王後幹了什麽。

韓信被封王後就有人舉報他意圖謀反,劉邦順勢削弱了韓信的兵權,可是韓信自認爲自己帶兵打仗的能力天下第一,借著異姓王的身份平時囂張跋扈,誰都不放在眼裏,這樣的行爲無疑觸怒了劉邦。于是蕭何就把韓信騙入宮中,最終韓信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成功爲劉邦解決麻煩之後,蕭何被重賞。但是蕭何不想步韓信的後塵,他明白功高蓋主的道理,于是把自己全部的財産捐獻了出來。蕭何也確實換來了一個好結局,雖說因爲韓信他被後世人唾罵,但蕭何的子孫後代過的很好,很長一段時間裏,蕭家一直都是高級貴族。

結語:

蕭何作爲一個運籌帷幄的能臣,爲劉邦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自己活的很明白,能夠及時舍棄一切,最終得以善終。可就是這樣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卻因爲幫助劉邦維護皇權、誅殺韓信落得了一些罵名,實在是可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