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一個內心有安全感的孩子?請把這3句話當成口頭禅

學變思維 2024-04-27 21:17:52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一聊安全感。

安全感,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

從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開始,它就時常被人提及。

對于孩子來說,愛與安全感是他們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養分。

孩子唯有擁有滿滿的安全感,才能夠更加安心、更加自如地探索世界。

那麽,如何給足孩子安全感呢?

除了父母情緒穩定、給予陪伴、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之外,我們還需要一些真誠的愛意表達。

比如下面這三句話,記得要常說。

第一句:“不要怕,有爸爸/媽媽在。”

一位年輕的朋友對我說:“孩子探索世界之前,需要有安全感做保障。”教過孩子騎自行車的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曆:第一次學騎車時,孩子害怕摔倒,會要求爸爸媽媽一直扶著自行車的後座:“爸爸,你要扶住我……”“不要害怕,我在後面護著你呢!”得到大人的保證並確認大人會跟在後面之後,孩子的腳才敢離開地面,蹬上腳踏板。這種“安心”和“有人會隨時接住自己”的感覺,就是安全感,它給了孩子勇往直前的自信和勇氣。再比如:父母第一次帶孩子去公園玩,公園的草坪上擺放著適合孩子玩耍的各種新奇事物。父母鼓勵孩子自己去周圍探險,孩子開心地跑去玩耍。偶爾跑回父母身邊,接著又跑出去繼續他們的遊戲活動。如果父母突然消失很久,孩子就會陷入焦慮,立馬失去了玩耍的興趣。他們會一直在大人身邊徘徊,不敢走遠;他們害怕如果轉過身,爸爸媽媽又會不見了。發展心理學家蘇珊·恩格爾在其研究成果總結中曾提到:“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會通過進行生理和心理上的探險來收集信息。”換句話說,孩子只有確認安全得到保證後,獨立探索的好奇心、面對困難的勇氣才會發芽。在孩子幼時,他們會頻繁地確認這一點。這也就要求父母提供及時的安撫,並溫柔地親近孩子。需要和孩子分別時,不騙他,不趁他不注意偷偷溜掉;短暫地變換撫養人時,也能好好地告訴孩子爲什麽要離開,需要離開多久。隨著孩子長大,父母也要通過其他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你是他的依靠,你會一直陪伴著他。有的家長常將孩子哭鬧、黏人行爲就等同于安全感缺乏。其實真正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面對他眼前的世界,是充滿了不信任感的。他們反複確認家長的存在,是不信任家長的表現;他們無法融入人際關系,是因爲他們害怕受到傷害。給足孩子安全感,實際上就是要讓孩子信任我們。如何做呢?當他們犯錯、闖禍的時候,當他們遭遇困難、失敗的時候,告訴他們:“不要怕,有爸爸/媽媽在。”這不是縱容孩子的過錯。而是爲孩子提供一股溫暖和力量,陪伴他面對成長的挑戰,讓他知道:你願意與他一起面對問題。試想,在你惶恐不安的時候,如果身邊的人反複告訴你“別怕,我在”,會是多麽的令人安心。

孩子也會從類似這樣的話中,感受到家長爲他兜底的勇氣後,獲取安全感。

第二句:“在爸爸/媽媽面前,你可以哭,可以不堅強。”

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幾乎都聽過父母說這樣的話:“再哭,我就把你扔這裏!”害怕被抛棄的孩子,努力收住眼淚;“這點小事有什麽好哭的,沒出息!”被否定情緒的孩子,開始自我否定;“哭解決不了問題,要堅強!”孩子慢慢學會隱忍,再多的情緒都憋在心裏。這種回應的潛台詞是:哭是會被嘲笑的,被批評的,表露脆弱就意味著不安全。它帶給孩子尤其是一些敏感孩子諸多的羞恥與痛苦。久而久之,他們會回避某些情感。

不管在家還是在外,總是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非常害怕自己的感受被人攻擊或者排斥。

《看見孩子》一書中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某些情緒(即對這些情緒感興趣,因而不排斥),孩子就會知道,他們內心裏的相應自我是安全的、可愛的、有價值的。如果父母用抑制、懲罰、拒絕來回應孩子的某些情緒,或者試圖改造它們;孩子就會明白,他們內心裏的相應自我是危險的、不好的、不可愛的、超過了限度的。”想要擁有穩穩的安全感,孩子感知到自己在心理上被支持、被看見、被理解很重要。這就需要父母積極地關注孩子的感受,並接納孩子的種種情緒,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靜靜地陪著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在我面前,你可以哭,我會陪著你。”這種被愛、被接納的感覺,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不僅不會變脆弱,長大了更能學會真正的堅強。孩子在家庭裏能夠自如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會小心翼翼地隱藏情緒,說明家庭對他來說是安全的。

第三句:“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

一位年輕的朋友對我說:“我和父母的關系一直很生硬,雙方都不太會表達愛。”直到他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才發現那些沉甸甸的、不曾訴說過的愛意。朋友的經曆,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其實無非就是兩個字:被愛。然而,在很多家庭裏,太缺少一些愛的表達。至于很多孩子是不知道,父母因爲他的存在本身而幸福和驕傲的。甚至,有的父母日常言行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愛”。有些家長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對孩子提出各種嚴苛的要求。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愛會很豐沛;表現不好時,愛就被撤回,變成嘲諷和批評。家長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你滿足了我的要求,我就會愛你。雖然這並不是家長的本意,但是當大人過于強調外在的標准,慢慢地,愛就變成以成就爲條件了。其結果是孩子們缺少真正的愛,找不到歸屬感。他們努力地追求完美,卻無法掩蓋內心的空虛,做不到完美時,又會引發強烈的羞愧感和絕望感。

但父母對孩子的意義恰恰完全相反:我永遠愛你,無論你優秀與否。

《最溫柔的教養》的作者吳恩瑛和車尚美寫道:“請稱呼孩子爲‘我的寶貝’,並告訴他‘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這樣的真心話,或許能夠傳遞很重要的意義。言語的表達,或許略顯蒼白,但也不可或缺。當孩子遇到困難:“別怕,我們在你身後支持你!”當孩子犯錯了:“做錯了事情好好改正即可,這並不會影響我對你的愛。”當孩子成功了:“我愛你,我們爲你感到驕傲。”愛要大聲說出來,要讓孩子感受到。一句句愛的言語聚集在一起,讓孩子感受愛與溫暖。這樣的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它不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溺愛。而是一種托底的力量,讓孩子成長中遭遇再大的困難都能守住心理防線。這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從小感受到這樣的愛,會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可以安心做自己。文章的最後,分享美國暢銷童書作家托德·帕爾的一首詩。我相信,這些簡單的話語,是每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都渴望聽到的:《我愛你》作者:「美」托德·帕爾

我愛傻傻的你

也愛傷心的你

我愛膽小的你也愛勇敢的你我愛不在我身邊的你

也愛依偎在我身邊的你

我愛睡著的你

也愛不願睡覺的你

我愛和我們一起跳舞的你

也愛和我一起散步的你

我愛病中的你

也愛健康的你

我愛給我很多親親的你

也愛要我抱抱的你

我愛與別人分享的你

也愛害羞的你

我愛跟我玩捉迷藏的你

也愛結交新朋友的你

我愛臭臭的你

也愛洗白白的你

我愛和我一起做飯的你

也愛和我一起享受美食的你

我愛蹒跚學步的你

也愛坐在手推車裏的你

最重要的是

我愛的就是你原原本本的樣子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