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到“浪姐”觀衆在期待的是什麽

祝伊迪說娛樂 2024-05-11 13:51:42

芒果TV推出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自2020年開播以來,以其獨特的節目定位和創新的敘事方式,迅速在綜藝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節目以成熟女藝人爲參賽主體,打破了傳統選秀節目的框架,爲觀衆呈現了一幅不同于常規女團的多元化女性形象。然而,隨著節目季數的增加,觀衆對于節目內容的期待也在不斷提高,節目面臨著創新與守舊、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重挑戰。

女性自我期待的映射

《浪姐》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女性受衆對于自我期待的心理。節目精挑細選了30位年齡跨度從30歲到60歲的成熟女藝人,以“三十而立,三十而勵,三十而骊”的全新解讀,將女性年齡的劣勢轉化爲節目的亮點。這種反傳統的敘事策略,不僅跨越了年齡界限,更突破了審美邊界,重新定義了女團,展現了現代獨立女性的自我投射和反叛精神。

節目中的姐姐們,無論是在形象氣質還是家庭身份上,都呈現出多元的景觀。她們的事業心、堅韌態度和不服輸的心氣,引發了觀衆的強烈共鳴。《浪姐》通過女性的自我成長與突破,創新式地表達了女性的價值觀、職業觀與家庭觀,爲觀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和理解女性。

反叛精神與審美期待

《浪姐》的敘事張力,源自于節目中人物形象的反規訓意志和主動姿態。與傳統女團在規訓中成長不同,《浪姐》中的人物形象,更多地體現了現代獨立女性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節目中的矛盾沖突,如姐姐們與評委的“頂撞”、與導演組的“談判”,不僅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也讓觀衆在觀看中找到了自我認同和情感宣泄的出口。

僞“姐學”精神的妥協

然而,隨著節目季數的增加,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節目在後續季中逐漸呈現出一種妥協的姿態,開始迎合選秀市場和討好觀衆,導致節目的審美性和話題性被削弱。姐姐們的舞台表演趨向于模式化,缺乏與觀衆心靈深處的共鳴。此外,節目在敘事上仍然沒有完全跳脫傳統女性敘事套路,與《披荊斬棘的哥哥》相比,姐姐們的舞台表演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連貫性和遞進性。

國際化元素的引入與挑戰

在新一季的《乘風2024》中,節目擴大了國際化元素,邀請了更多的外籍藝人參與,同時也將節目主題轉變爲“傳播文化自信”和“加深國際交流”。這一轉變雖然體現了節目組的創新意識,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外籍藝人的水土不服、頻繁的退賽現象,以及評審規則的爭議,都反映出《浪姐》在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難題。

舞台表演的亮點與槽點

在具體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到《浪姐》在追求舞台效果上的一些亮點和槽點。例如,陳麗君組的現代舞《溯》雖然服裝簡單,但伴舞過多影響了舞台效果;而韓雪和喬伊絲的《身後》則以其和諧的聲音和動情的演繹獲得了觀衆的廣泛好評。郭穎組的《萬物生長法則》雖然妝造和伴舞存在問題,但現場氣氛熱烈,趙奕歡的架子鼓表演更是加分不少。而戚薇組的《青花瓷》則因爲伴舞過多而影響了觀衆對姐姐們表演的欣賞。

節目創新與受衆期待的平衡

《浪姐》作爲一檔具有創新意義的綜藝節目,其成功在于能夠准確地把握受衆的期待,並以此爲出發點進行節目的設計與創新。然而,隨著節目的深入,如何平衡創新與受衆期待,如何在保持節目特色的同時不斷引入新的元素,成爲了節目組需要面對的挑戰。節目需要在堅持“姐學”精神的同時,不斷探索和嘗試,以真正滿足受衆的期待,實現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浪姐》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深刻的社會意義,爲觀衆呈現了一檔不同于傳統選秀節目的視聽盛宴。它不僅展現了成熟女性的魅力,更是對傳統審美和性別秩序的一次挑戰。盡管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和挑戰,但《浪姐》仍然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只要節目組能夠認真傾聽受衆的聲音,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和創新,相信《浪姐》能夠繼續乘風破浪,爲觀衆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感動。

1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4-05-11 20:58

    對于這個節目我很認同一句話,萬茜只有一個,不是上了節目就能成爲萬茜[得瑟]

祝伊迪說娛樂

簡介:歡迎大家給我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