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劍鳴濤聲 2024-05-13 16:27:53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並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卷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幹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塗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作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産力與綠色生産力的內在聯系,爲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深刻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前沿趨勢,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

綠色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趨勢。新質生産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當前,綠色化已成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最富前景的發展領域之一。伴隨越來越多具有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綠色科技創新成果的湧現,綠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正在全球範圍蓬勃興起,綠色科技創新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培育壯大綠色産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一個重要方面在于不斷強化綠色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深度,緊緊抓住全球綠色經濟、綠色技術、綠色産業快速發展的機遇,以發展方式創新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持續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産業,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和供應鏈,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

新質生産力具有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屬性。新質生産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一個重要目的在于改變傳統生産力發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新質生産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離不開人力資本的積累,需要一支與現代科技進步、現代産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需要科技含量更高、更加節能環保的勞動資料;需要綠色科技叠代發展,不斷豐富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拓展生産新邊界,創造生産新空間。在這一過程中,一大批綠色新興産業快速發展壯大,成爲創造經濟新價值的新領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就要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産業,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大力推進産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以綠色發展新成效持續激發新質生産力發展新動能。

以新質生産力賦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新質生産力既遵循生産力發展規律,又遵循自然規律,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生動體現。新質生産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發展新質生産力,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聚力賦能。

(摘編自張新甯《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高質量發展以綠色發展爲依托,新質生産力的本質是綠色生産力。

B.綠色化是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前沿趨勢、重要趨勢。

C.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D.綠色科技創新成果具有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等系列本質屬性。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引用重要論述,不枝不蔓,直接點題,給人撲面而來的新意。

B.文章采用先總後分的結構,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新質生産力的主要問題。

C.文章層層推進、步步深入,闡述了新質生産力的特點、本質和發展目的。

D.文章語言平實生動,層次分明,邏輯嚴密,充分體現了論述類文本特征。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

B.只要抓住全球綠色經濟、綠色技術和綠色産業快速發展機遇,就可發展新質生産力。

C.新質生産力的基本特征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

D.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目的在于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像地球這樣“好運氣”的星球少之又少:她連續40億年維持“恰到好處”的液態水圈和含氧大氣圈,並最終進化出人類。在漫長曆史中,人類一直在努力探尋自己的源頭,産生了很多神話與傳說。19世紀中晚期,達爾文的進化論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在之後的150多年時間裏,學術界依據進化論繼續追蹤人類的由來。其中,狹義上人類祖先由猿到人的完整化石序列已經在非洲和亞洲初步確定並被認可。再之前呢?人類祖先的祖先是什麽樣子的?作爲古生物學家,我們希望根據化石的“蛛絲馬迹”,繼續向前探源。

1871年,達爾文發表了《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最終得出結論:人類與所有其他脊椎動物的許多器官都存在共同的來源,即“同源構造”,因而人類與低等脊椎動物具有共同的祖先。但達爾文並不知曉,那些最基礎的同源構造是何時、由哪些早期祖先所顯現的。可喜的是,我國學者透過澄江動物群這個獨特的科學窗口,經過長期探索,找到了關鍵證據。

本世紀初,生物學家依據分子遺傳學信息,由近及遠地追溯人類與地球上所有生物類群共享的各代祖先,可以確定下來的已有40代。根據DNA信息,人類與現代黑猩猩親緣關系最近,運用分子鍾技術可以計算出人類與黑猩猩在600萬年前擁有共同祖先,即第1會合點;再繼續向前尋祖,在800萬年前抵達第2會合點,即遇見倒數第2代共祖。以此類推,人類與包括七鰓鳗在內的近親物種抵達5.2億年前的第22會合點,在那裏可以遇見澄江動物群的重要發現——“第一魚”鳳姣昆明魚。最終人類與地球所有生物能夠共同追溯至40億年前的終極祖先,抵達第40會合點,那是所有生命共同的祖先——原始真細菌。這個尋祖故事聽起來很有趣,但大多缺乏真實的化石記錄。

在距今5.6億-5.18億年前的大約4200萬年間,發生了整個生命史上最爲壯觀的生物創新事件——寒武紀大爆發,即在不到地球曆史1%的時間內誕生了90%的動物門類。大量的動物化石爲追溯動物進化和人類遠祖提供了重要標本。前面提到的鳳姣昆明魚,就生活在寒武紀大爆發巅峰時期。

寒武紀大爆發的本質是動物門類創新大爆發,並非過去人們以爲的“物種大爆發”。根據研究,在寒武紀大爆發期間,20多個主要動物門類分3批快速誕生,由量變到質變形成了3個亞界,構成了完整的“第一動物樹”框架。這就是我國學者提出並在古生物學界取得基本共識的“三幕式寒武紀爆發假說”。

早在達爾文創立進化論半個世紀前,進化論早期奠基者拉馬克就提出,動物可劃分爲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個超級大家族,而且最低等脊椎動物是由無脊椎動物逐步進化而來。200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苦苦探尋這個進化過程的真實證據。

在澄江動物群化石寶庫中,科學家獲得了可靠的進化證據:古蟲動物門首創了原始鰓裂,開啓了通向棘皮動物、半索動物、雲南蟲和脊索動物四大“具鰓裂門類”的呼吸系統革命;緊接著低等脊索動物華夏鳗和長江海鞘,首創了原始脊索及相關肌肉節,從而啓動了運動系統革命;最後,“第一魚”海口魚和鳳姣昆明魚的頭腦眼、脊椎骨和心髒構造顯示,它們實現了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革命,成功完成了新陳代謝大升級。上述幾次關鍵器官創造爲5億年後的人類軀體構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寒武紀大爆發之後,到人類誕生,中間又經曆了5次器官改造或改良:第一次,鰓裂的改造,使無颌類演進到有颌類,從而可以主動取食;第二次,從偶鳍遊泳平衡到四足登陸行走;第三次,從無羊膜卵到有羊膜卵;第四次,從卵生到胎生、哺乳,長出毛發;第五次,從四條腿到兩條腿,從哺乳動物腦到人腦。5次器官改造是從低等脊椎動物進化到人的主要階段,但顯然,從0到1、從無到有的根本性進化,則體現在從無頭無脊椎到有頭有脊椎的飛躍。因此,“第一魚”的發現具有重大裏程碑意義。

(摘編自舒德幹《追尋5億年前的人類遠祖》)

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達爾文的進化論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進化論早期奠基者拉馬克提出動物分爲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個超級大家族。

B.狹義的人類祖先指的是親緣關系最近的現代黑猩猩,人類與地球所有生物能夠共同追溯到40億年前的終極祖先是原始真細菌。

C.寒武紀大爆發發生在距今5.6億-5.18億年前,其本質是物種大爆發,而不是過去人們認爲的動物門類創新大爆發。

D.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有無數星球,迄今只發現地球可以連續40億年維持恰到好處的液態水圈和含氧大氣圈,最終進化出人類。

5.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地球具有的“好運氣”是一種擬人化的形象表達,旨在說明地球具有可供一切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

B.本文題目的意思是:在追溯人類起源的整個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人類的遠祖是鳳姣昆明魚而不是猿。

C.“蛛絲馬迹”“同源構造”“第一魚”“物種大爆發”“第一動物樹”等加引號的詞語都是科學家對研究成果的特定稱謂。

D.“關鍵證據”“真實的化石記錄”“真實證據”“可靠的進化證據”等說法表明科學研究必須求真,不能假設。

6.在人類遠祖的整個進化過程中,經曆了哪些主要階段?請根據文本概括說明。(6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L教授的火車

安石榴

L教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出生,家中老大,父母可能因爲貧困也可能因爲天天吵架,早亡。

L教授的兩個弟弟兩個妹妹,不,還要加上兩個弟妹、三個妹夫——其中一個妹妹結了兩次婚——和八個侄甥輩,共十七人,全由L教授一手帶大。

雖然他和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年齡相距僅一歲和兩歲,可他們還是由他帶大。L教授有時候覺得自己是一棵大樹,而他們是樹上的紅果子。有時候又覺得和他們在一起,就仿佛成了中學曆史書中的一幅插圖:張衡地動儀。自己是中間那部分,而他們是那一圈張著嘴的蟾蜍,等著每一次地動,等著“珠子”掉進比臉大的口中。不過說實話,L教授想象自己是大樹的時候更多,因爲他喜歡綠樹紅果。關鍵是,他確定他愛他們。

L教授沒結過婚,也就沒有老婆,沒有孩子。他的床上永遠都是他一個人,任何人都沒有上過他的床。他的兩個妹妹總是哭著說他們連累了他。他解釋過很多次,他說沒那回事,與他們一毛錢關系也沒有,他就是那麽怪僻。他們都不信,就是不信,就像不信他沒有安排好自己的遺囑一樣。他們總會抽冷子問上一句:將來這個大別墅給誰呀?其中兩個侄子、一個外甥受他資助留學過歐洲和北美,談論這個的時候加上一句洋腔兒:我無意冒犯。

L教授沒有和女學生發生過绯聞,一次也沒有。他也沒有“奴役”過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

L教授退休後沒有停下來,開講座、參與學術研究、給企業當顧問、爲客戶上庭辯護,這些和他在教職的時候沒有什麽太大變化。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生活在繼續。

L教授捐助的事情也依然在繼續。他每個季度匿名登錄一次水滴籌,他並不查驗求助者的申請資料,排名前十位的賬號,他依次每個捐助200元人民幣。有時候暴雨如注,雨滴在他的窗玻璃上不停地傾訴;或者落葉飄飛,他在樹籬下見到一只僵直著身體的紅尾巴蜻蜓;或者大雪迷離,他隔窗追隨著一個孤獨的人,踽踽獨行。這時候,這樣的情形下,L教授就繼續滑動手機屏幕,捐助的名額可能增至二十名。

每年除夕,照例所有親眷都聚集在L教授家裏,整個家族歡聚三天。L教授預備好豐盛的食物塞滿廚房和兩個超大立式冰箱,並總在新年鍾聲響過之後,拎起他的拉杆箱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親眷們把他送到車上,他叮囑他們在他的家裏玩好吃好,隨後,便駕駛他的車,離開郊區別墅小鎮,直奔市中心。

市中心一處超高建築中有他一個公寓房間。這是L教授在人間唯一的秘密,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知道。房間裏家具和擺設一律是當代北歐風格,隔音做成家裝中的頂配。房間正中間被一個超大火車沙盤占據。這個巨大沙盤裏的所有模型都精工細作,和實物一模一樣,只不過微縮了很多。

L教授輸入指紋解鎖房門,把拉杆箱推到角落裏的櫃子中,拉上窗簾,摁下幾乎所有開關,房間裏立馬雪亮,一列火車奔馳而來!它從一座山中隧道呼嘯而出,奔向一片松林,閃過與鐵軌平行的高速公路上的各種車輛,進入高樓聳立的城市,但它沒有停,繼續奔馳。它爬上一架鐵路橋,橋下江面開闊碧藍,卻只有一葉扁舟漂浮在水中,大江兩岸綠色田野的盡頭錯落著幾點黑瓦粉牆的農舍,平疇當中偶爾有一兩棵孤獨的樹挺立著。火車車輪與鐵軌摩擦出令L教授沉醉的聲音,前方已見一個沿鐵路鋪展的小鎮,在鎮外一條鄉間小路與鐵道交界處,黑黃條紋隔離杆外站著一個西裝男,他拖著一只黑色拉杆箱,目光越過鐵軌,注視著遠方。

火車前途上依然千山萬水,高峻的岩石山、茂密的竹林交錯橫陳,岩羊在山坡回望,溪流掩映在竹林中,更遠處還有水庫、風力發電大翅膀、湖泊以及半圓形歐洲風格的機車庫……這時候,另一列火車相向而來,火車帶起細膩風聲,瞬間交纏成一股複雜的流變。它們在小鎮水塔旁邊相遇,又各奔前程。相向而來的火車馳過十字路口的西裝男,他的目光未變。火車循環往複、嘶嘶作響,風起風息,一次一次經過十字路口的西裝男,他拖著他的黑色拉杆箱,一直注視著遠方。

L教授坐在房間西南角上的皮質單人沙發中。他已經換了一身家居服,左手端著一杯紅酒,兩腿分開,赤足,舒舒服服地坐在自己的單人沙發中。他這個位置正好與十字路口拖著拉杆箱的西裝男遙遙相望——他是巨型沙盤中唯一的人類。火車還在奔馳,鐵道口的信號燈亮起紅色,L教授隔著山山水水、鐵軌、紅色信號燈、鐵軌與車輪間輾轉的嘶嘶聲、空氣中微微震顫的風聲,向那個人舉起了杯。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L教授父母早逝,他主動承擔起照顧整個家族的責任;他沒有結婚,沒有孩子,但他並不感到孤獨,像一棵大樹,爲家人遮風擋雨。

B.L教授一直都在關愛他的家人,默默地爲他們付出,可他的家人卻在惦記他的大別墅,不相信他沒立遺囑,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自私。

C.第五自然段說L教授和女學生沒有绯聞,也沒有“奴役”過他的學生,看似閑筆,卻不動聲色地諷刺了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教授。

D.L教授的火車和《哦,香雪》中的火車有相似之處,都表達了主人公對現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及面對挑戰時的自尊、自愛和友善。

8.L教授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

9.小說後半部分用大量篇幅描繪了L教授在市中心公寓房間裏的超大火車沙盤和生活場景,這樣寫的意圖是什麽?請簡要賞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

公孫子曰:“子發將而伐蔡,克蔡,獲蔡侯,歸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歸之楚,舍屬二三子而治其地。’既,楚發其賞,子發辭曰:‘發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徒舉相攻而敵退,是將威也;合戰用力而敵退,是衆威也。臣舍不宜以衆威受賞。’”

譏之曰:“‘子發之致命也恭,其辭賞也固。夫尚賢使能,賞有功,罰有罪,非獨一人爲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舉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是以爲善者勸,爲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軍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發獨不然:反先王之道,亂楚國之法。墮興功之臣,恥受賞之屬,無僇①乎族黨而抑卑其後世,案獨以爲私廉,豈不過甚矣哉!故曰:子發之致命也恭,其辭賞也固。”

荀卿子說齊相曰:“處勝人之勢,行勝人之道,天下莫忿,湯、武是也;處勝人之勢,不以勝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勢,索爲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然則得勝人之勢者,其不如勝人之道遠矣。夫主相者,勝人以勢也;是爲是,非爲非,能爲能,不能爲不能,並②己之私欲,必以道夫公道通義之可以相兼容者,是勝人之道也。今相國上則得專主,下則得專國,相國之于勝人之勢,亶有之矣。然則胡不此勝人之勢,赴勝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則托王焉,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如是,則國孰敢不爲義矣?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于庶人莫不爲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

(節選自《荀子·強國》)

①僇:lù,侮辱。②並,同“屏”,屏棄。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塗黑。(3分)

君臣上下A貴賤B長少C至于庶D人E莫不爲F義G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下,指職位較高和較低的人,與《離騷》中“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上下”意思不同。

B.公孫子,以公孫爲姓,“子”是尊稱,與《觸龍說趙太後》中“父母之愛子”的“子”意思相同。

C.社稷,土神谷神的總稱,是農耕時代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常用來代指國家或朝廷。

D.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與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的“匹夫”同義。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公孫子派子發率軍西征,子發擒獲蔡侯之後,回來向楚王複命說,蔡侯把整個國家奉獻給了楚國,他已委托大臣治理。

B.在荀卿看來,尚賢使能、賞功罰罪是古代聖王的治國之道,並非單獨針對某人所爲,所以子發推辭獎賞的行爲是鄙陋無知的。

C.子發謝絕楚王獎賞的理由是:發布誡令退敵憑君主威勢,進軍攻打退敵憑將領威勢,奮力拼殺退敵憑士兵威勢。

D.荀子勸說齊相,相國上得君主寵信,下攬國家大權,擁有制服別人的權勢地位,應尋覓仁厚明通之君子推薦給皇上。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子發獨不然:反先王之道,亂楚國之法。

(2)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也,治必由之。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和裴迪①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杜甫(唐)

東閣②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③。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爲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

①裴迪:關中人,早年隱居終南山,與王維交誼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與杜甫頻有唱和。

②東閣:閣名,指東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東。一說,謂款待賓客之所。

③何遜:南朝梁詩人,何遜在揚州見梅花盛開,作有《詠早梅》詩。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和裴迪一起登蜀州東亭送別客人,看到早梅盛開,詩興大發,寫詩互贈。

B.首聯寫東亭盛放的官梅觸發詩人興致,拿何遜來比裴迪,以贊美裴迪的詠早梅詩。

C.詩人慶幸友人沒有直接寄來折梅,正話反說,借此表達歲末紛亂的思鄉愁緒。

D.不是梅催人白頭,而是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鄉之愁、憶友之愁、傷時感世之愁。

15.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評價此詩有“古今詠梅第一”之說,爲什麽?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深沉抒發自己的情懷,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怆。

(2)《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明學與思結合的重要性,與荀子在《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達的重點並不相同。

(3)民生問題一直是曆代爲官從政者高度關注的問題,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屈原曾經發出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歎。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題。

年輕人處于事業的成長期,難免會遭遇在一段時期內坐冷板凳的狀況。有的人能夠泰然處之,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把冷板凳坐得有溫度、有寬度、有高度;有的人則不願、不敢、不屑坐冷板凳,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只想做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不願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在拈輕怕重中蹉跎歲月。

願意坐冷板凳,憑的是一種心境。有執著的信念、超脫的心態,方能將冷板凳坐得住、坐得穩。“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敦煌女兒”樊錦詩從大學畢業起就紮根大漠,幾十年如一日,靜心笃志、潛心研究敦煌文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爲實現“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一輩子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推廣。他們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輩子,長期默默無聞、鮮爲人知,卻能淡泊名利、潛心做事,這種可貴可敬的品質,堪稱年輕人的標杆。

17.下列句子中的“得”與文中加點的“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越劇的舞台不大,主要的人物就一兩個,不知道什麽時候輪得到自己。

B.把冷板凳坐得有溫度、有寬度、有高度。

C.這筆錢,非經批准,不得擅自動用。

D.冷板凳要坐熱,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有穩紮穩打、久久爲功的恒心毅力。

18.下列句子中畫橫線部分與文中畫橫線部分,用法和作用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過去,不少地方的鑒定會到蘇州市來聯系時,往往要吃閉門羹。

B.這種設計思想,同一種曾被波音公司打入冷宮的設計如出一轍。

C.年輕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正在走上坡路。

D.他辦事有主意,不怕開頂風船,也不怕丟烏紗帽。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成“把冷板凳坐得有溫度、寬度、高度;有的人則不願坐冷板凳、不敢坐冷板凳、不屑坐冷板凳”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爲什麽?(5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題。

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不僅屬于子孫萬代,也屬于我們這一代人,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平。要讓文物說話,①,讓文化說話。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②、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我國曆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曆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革命文化,③,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教育引導群衆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21.文中畫波浪線部分邏輯混亂,請理清思路,調整語序,刪除冗余詞語,使表達簡明連貫,邏輯性強,但不得改變原意,將修改後的文段寫在答題卡上,不超過90個字。(3分)

四、寫作(60分)

2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新時代新征程上,全國各族青年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勇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展現出自信自強、剛健有爲的精神風貌。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五四運動105周年。廣大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爲、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爲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以上兩則材料出自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對新時代青年的寄語,諄諄教誨,語重心長。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准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