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才教授|從介子推看情感與道德關系

老舍紀史 2023-02-18 09:53:13

關于介子推的故事,我的傾向是不希望把介子推改造成爲一個道德模型,改造成爲一個完美的不可複制的象征。我希望把它改造得更有人性,更能夠接近自己,我們自己能夠學習他、效仿他。如果把曆史人物變成一個僵死的道德模型,那麽它也就失去意義了。

我是這樣理解,介子推是傷透了心,由于傷心,他要逃離是非地,逃到深山裏去,在這裏他就有感情。他要脫離名利是非之地,但是唯一不能夠離棄的是他的母親,爲什麽?因爲與母親的感情最深。所以我是選擇了這個題目,講講道德和感情的問題。

唐代有一位僧人叫元暠,從小就失去了父母,沒有成年就皈依佛門。出家40年以後他的孝心依然不改,懷念父母的深情依然不衰。難忘早逝的父母,常常使他感到刻骨銘心的沉痛。有一個問題他反複的思考,皈依佛門的人都成爲釋加牟尼的信徒,猶如水流入海了,那就再不區分是哪一條江的水、哪一條河的水。他說“追求爲所不至的佛教智慧的人難道就可以抛棄各種美好的品行,可以割斷對自己父母的情感嗎”。他苦苦思考,精神苦苦的掙紮。元暠有一次去拜訪劉禹錫,向他訴說自己的感情。劉禹錫聽了以後很感動,就寫了一首詩,贊揚他雖然得到了佛教的理論,但是他還沒有忘記父母的深情。

唐代還有一位僧人叫還源,他出家做乘廣的弟子,他擔心由于先師去世以後福音會慢慢流逝。爲了刻一篇好的碑文,他走到朗州投見劉禹錫。他說我的師父去世了,我要把師父的公德刻在石碑上永遠傳揚。然後他解釋自己的心情,他說對于師父的這種感情,師父死了以後自己追淚傷心,這不是只有儒家才有的,人類都有,我們出家人也有。

前面兩位僧人,元暠所講的是親情,是對父母的感情,是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的關系。還源講的是血緣以外之間生命的感情。由此可見,佛教也是講情感的,至少中國佛教是講情感的。修煉是爲了追求情感的升華,不是爲了讓人變成木石泥土。常言道,人是感情動物,如果泯滅人的感情就會把人異化,因此我覺得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我覺得有感情才有道德,人是自然的産物,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産物,需要經過教化、經過修養才能夠獲得美好的品德。不經過加工改造,人性就不會自動變得美好,道德建設就是補充天地造化人的自然本性的不足。

中國傳統是非常重視情感和道德聯系的,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家尤其如此。孟子有一個弟子曾經假設一個問題向孟子提出來,說“舜當天子的時候他父親殺了人了怎麽辦”,孟子就回答說“舜是不能禁止他父親違法,同時舜又不能眼看著自己老父親去死,那麽舜會抛棄天子之位,陪著他的老父親逃到海角天涯陪著他生活”,顯然儒家認爲維護親情 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爲。

孟子遊說齊宣王,對齊王說能夠治天下,因爲他能夠保民,因爲能夠行仁政,因爲有同情心。齊宣王就問你怎麽知道我有同情心。孟子就講了那個故事,就是齊宣王看到殺牛的場景不忍見其死,于是把牛換成了羊。而有同情心的人才有仁德,才能夠治天下。這樣的道理說明儒家講道德是多麽重視情感。還有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吳起求將得了魯國將軍的位置,但是他並沒有得到魯國的信任,因爲魯國國君看這個人沒有感情,可以爲了當官殺死自己的妻子,那麽要疏遠這個人。

最後,我們都知道道德要有社會物質基礎,同時要有情感基礎。社會物質基礎是重要的必要的條件,但是不能直接決定人的道德狀況,物質條件改善了不會自動的提高社會的道德水平。但是情感是不同的,它有普遍性,人類都有,同時它有直接性,和人的行爲有直接的聯系。孟子說的“四心、四端”,就是說那個人的道德行爲是和感情之間聯系起來的,是自然會有的,但是需要發揚光大,需要經過培養自己的道德心。同時,我們知道在佛教的語言裏邊,它把人類叫做“有情衆生”,把人的社會叫做“有情世界”,也是承認了情感的普遍性。

0 阅读:6